首頁 > 職責大全 > 安全評估制度

安全評估制度

2024-07-23 閱讀 7640

采掘工作面安全班評估制度是提升企業安全水準,量化評估采掘工作面的安全生產條件,預先對生產系統中的各種危險因素行之有效的控制和預防,最大程度改善采掘現場的安全環境的一種定性、定量的方法。為此,經公司研究,決定在全公司采掘工作面推行該制度,具體事項通知如下。

一、組織機構

為使該制度在執行當中能夠正處運作,公司成立班評估制度領導小組,安全副總經理任組長,副總工程師任副組長,生產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同時下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于安監處,負責日常具體工作。

二、安全班評估方法

安全班評估以《采掘工作面安全評估表》、采用百分制考核辦法,評估得分等于各專項評估實際得分之和。

三、安全班評估考核等級

安全評估考核等級按工作面安全狀態和管理效果分為ABCD四個等級,其中AB級可正常生產,C級邊生產邊整頓,D級進行停產整頓。

1.達到工程安全生產標準化的工作面(A):安全評估得分90分以上(含90分);

2.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工作面(B):安全評估得分為80分以上(含80分);

3.基本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工作面(C):安全評估得分為70分以上(含70分);

4.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工作面(D):安全評估得分為70分以下。

四、A、B等級工作面應具備條件

1.本班杜絕了工傷事故和三級以上的非傷亡事故;

2.機電設備無失爆;

3.班組無違章;

4.無危及安全生產的隱患;

5.各類安全生產系統健全完善;

6.生產現場有跟班隊長跟班;

7.A級工作面工程質量必須為優良品,B級工作面工程質量必須為合格品。

五、具體規定及要求

1.《班評估表》由采掘工作面跟班副隊長負責逐項評估填寫。

2.每班進班后,當班的跟班副隊長及班長應首先查閱上班次的《班評估表》內容,并簽字確認。根據上班次的安全評估和遺留隱患傳達到本班所有班員,并進行整改合格后方可作業。

3.本班的班評估工作應在當班工作結束后進行。

4.《班評估表》中所列項目必須填寫準確,不得缺漏項目,填寫真實可靠,以利考核準確。

5.《班評估表》任何人不得隨意撕扯記錄表中的紙張作,違者罰款100元/次,不認真填寫者處罰100元/次。

6.安監處人員要定期與不定期的檢查各采掘頭、面的《班評估表》填寫是否真實可靠。

7.班評估的結果要納入各采掘頭、面月末的安全生產標準化考核。

篇2:通航安全評估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使水上水下活動通航安全影響論證和通航安全評估工作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水上水下活動對船舶通航的影響,維護通航秩序,保護通航資源,保障通航安全,促進水運經濟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上水下活動通航安全管理規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行政許可條件規定》等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通航水域或者岸線上以及國家管轄海域從事可能對船舶通航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產生影響的水上水下活動的通航安全影響論證和通航安全評估(簡稱“論證與評估”)工作。

第三條通航安全影響論證是開展涉水工程建設前期工作的重要階段,是降低因涉水工程建設影響通航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涉水工程獲得立項審批的必備條件。通航安全評估是水上水下活動開展前的重要工作,是水上水下活動順利開展及通航安全保障的必要環節,是水上水下活動通航安全許可的主要依據之一。

第四條通航安全影響論證應對涉水工程建設是否對通航安全造成影響進行初步判斷。在對涉水工程建設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和必要的勘察、科學實驗的基礎上,依據航運發展規劃、港口發展規劃、船舶交通現狀,分析通航安全形勢,預測船舶交通流變化和通航環境、通航秩序適應能力,論證涉水工程建設帶來的通航安全風險及其發生幾率、通航安全保障能力、涉水工程建設的可行性以及保障通航安全的可行性建議。

通航安全評估工作應對水上水下活動中對通航安全的影響情況進行評估,提出評估結論。在對水上水下活動方案進行深入研究和必要的勘察、科學實驗的基礎上,依據活動水域通航情況,分析活動開展和結束后存在的通航安全風險,提出降低通航安全風險的建議和通航安全保障措施。

第五條下列可能影響船舶通航安全的水上水下活動,應在申請海事管理機構水上水下活動許可前進行通航安全評估。其中,按照規定需要立項的涉水工程,還應在工程立項前組織開展通航安全影響論證:

(一)建設橋梁、索道、架空電纜等跨越類建筑物;

(二)建設碼頭、船塢、船臺等港口類建筑物;

(三)建設船閘、水閘、防波堤、圍埝、壩、浮橋、升船機等攔海(河)類水工建筑物;

(四)建設水下電纜、管道等穿越類水工建筑物;

(五)設置、拆除海上平臺、系船浮筒、浮躉、纜樁、單(多)點系泊裝置、養殖網架、人工島、魚礁、導管架、水上水下測試裝置、海上風電工程等孤立類水工建筑物;

(六)設置、構筑、拆除水下丁壩、潛壩、護灘帶、拋石護岸、防波堤等整治建筑物;

(七)建設取(排)水口、滑道、下河坡道、填海填河造地等設施和構筑物;

(八)錨地、航道及安全作業區、停泊區、拋泥區以及游艇專用活動水域等;

(九)舉行大型水上群眾性活動、體育比賽;

(十)打撈沉船、沉物及水上采、吹砂作業;

(十一)在國家管轄海域內進行調查、測量、過駁、大型設施和移動式平臺拖帶以及捕撈、養殖、科學試驗等水上水下活動;在港區、錨地、航道、船舶習慣航路、通航密集區、交通管制區、航行條件受到限制的區域進行的其他有礙航行安全的活動;

(十二)在沿海、內河通航水域進行的超大件拖帶、氣象觀測、測量、地質調查、勘探,航道疏浚與清障、大面積清除水面垃圾、采掘、爆破以及可能影響通航水域交通安全的其他行為。

第六條論證與評估工作應由業主、建設(施工)單位或活動主辦單位委托具有資質的單位開展,并編制《通航安全影響論證報告》或《通航安全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論證報告》、《評估報告》)。如構筑的水工建筑物或體育賽事等水上水下活動對通航安全的影響明顯較小,《評估報告》評估大綱可做適當簡化:

(一)作業時間較短的勘探、采掘等水上水下作業;

(二)構筑、設置、拆除規模較小的且對通航安全影響有限的臨時性構筑物或設施;

(三)海事管理機構認可的其它臨時性水上水下活動。

第七條論證與評估工作實行分級管理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負責全國通航安全影響論證與評估的統一管理,具體負責由交通運輸部規劃、批準或核準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或國務院及以上有關部門規劃、批準或核準的水上水下活動項目的通航安全影響論證評估和審查工作。部直屬及省級地方海事管理機構負責所轄區域通航安全影響論證與評估工作,具體負責由省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的水上水下活動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指定管轄水上水下活動的通航安全影響論證評估和審查工作,并負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開展審查活動的前期準備工作。

第八條論證與評估工作應當遵循保障安全、持續發展、節約資源、統籌兼顧、尊重科學、客觀公正的原則。

第二章論證與評估單位管理

第九條從事論證與評估工作的單位(以下簡稱“論證與評估單位”)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

(二)具備本行業評估咨詢、技術研究或工程設計等資格;

(三)具有開展論證與評估的相關設施、設備;

(四)具有相當數量的航海技術、海事管理專業高級技術職稱且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組織的通航安全影響論證與評估專門培訓的技術人員;能組成滿足本辦法第十五條規定的人員構成條件的論證與評估項目小組;

(五)具有論證與評估或涉水工程項目設計、技術咨詢的相關業務的良好記錄及經驗。

第十條論證與評估單位應對其論證、評估的結論負責。因論證、評估結論嚴重錯誤導致海事行政許可違法或行政訴訟或通航安全事故或者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海事管理機構取消其評估資格,有關單位還可追究其行政和民事責任。

第十一條海事管理機構對論證與評估單位實行備案、年審管理制度。

備案期有效期限為2年。直屬海事管理機構和省級地方海事管理機構根據本辦法第九條規定對申請單位進行初步審核,提出審核意見,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每年年底集中對申請的單位進行審查確認,將符合條件的單位進行上網公示,并根據公示情況備案公布。具備承擔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負責項目的論證與評估單位為甲級,具備承擔直屬海事管理機構和省級地方海事管理機構的論證與評估單位為乙級,甲級單位可承擔所有水上水下活動的論證與評估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根據承擔論證與評估單位的情況頒發相應的備案文書。

論證與評估單位在備案期限屆滿前2個月,將開展通航安全影響論證及通航安全評估工作情況書面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并提出繼續備案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對申請的單位進行審查確認,將符合條件的單位延續備案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對論證與評估單位實行年審管理。論證與評估單位在每年底前將申請年審的材料,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審查發現論證與評估單位編制的《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在一年內通過率未到90%的,下年度取消其備案資格。

第十二條擬從事論證與評估工作的單位,應于每年11月底前向當地直屬海事管理機構或省級地方海事管理機構提出申請,并提交以下資料:

(一)單位法人證書;

(二)水上水下活動咨詢評估等相關資格證書或申請備案材料;

(三)論證與評估單位從業技術人員情況(航海技術、海事管理及港口、航道工程專業人員不少于80%);

(四)論證與評估實驗設施設備情況(大型船舶操縱模擬器、水域環境模擬平臺、電子海圖開發系統、VTS實驗室、航海圖書資料室及電子圖書庫等);

(五)《通航安全影響論證或評估單位備案申請表》;

(六)從事通航安全影響論證和(或)通航安全評估或其它項目設計、咨詢的證明材料;

(七)擬開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負責的通航安全影響論證和(或)通航安全評估活動的單位,應提交河海工程專業、航海技術專業工程咨詢資格證書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認可的相關資格證明材料;

(八)其它相關資料。

第三章論證與評估

第十三條通航安全影響論證應于涉水工程立項階段開展,在工程立項前申請海事管理機構組織審查。通航安全評估一般應在涉水工程工可階段或初步設計階段、舉辦水上大型體育賽事等活動組織單位應在活動籌劃前,對通航安全影響重大的水上水下活動且前期已開展通航安全影響論證的應于涉水工程初步設計批復后、申請海事管理機構水上水下活動許可之前開展并申請審查。

第十四條業主、建設(施工)單位或活動主辦單位應委托經海事管理機構備案且具備相應級別資質的論證與評估單位開展通航安全影響論證或通航安全評估工作。

論證與評估單位應在接受委托后7個工作日內向當地海事管理機構報備。

第十五條論證與評估單位開展論證與評估工作時,應成立項目小組,項目小組應滿足以下條件:

(一)項目小組成員至少由3人以上組成,其中本單位人員不少于80%;

(二)航海類高級職稱人員不少于60%,其他人員應具備中級及以上技術職稱或5年以上航海技術、海事管理專業的工作經歷;

(三)項目負責人應具有10年及以上航海技術、海事管理專業工作經歷和高級職稱;

(四)項目組成員年齡不得超過65周歲。

第十六條論證與評估應采取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全面系統分析水上水下活動對通航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的影響、存在的安全隱患和潛在風險,提出減少或降低風險的安全保障措施和建議。

第十七條論證與評估依據主要包括:

(一)設計規范與通航標準;

(二)船舶控制理論與技術和航海習慣做法(經驗);

(三)水上交通管理理論與技術;

(四)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

(五)有關部門的批復性文件、相關專題論證與評估結論或意見等;

(六)設計方案、活動(施工)方案及有關技術圖紙、資料。

第十八條論證與評估單位應在論證與評估前進行現場踏勘、資料收集,并到項目所在水域附近的水上水下設施單位、相關航運企業以及海洋、海事、航道、引航、漁業等部門開展公眾調查和征求意見,在報告審查中應當予以說明。論證與評估單位應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開展論證與評估:

(一)數據、資料綜合研究分析等規范性論證;

(二)數學模型、航海習慣及經驗計算;

(三)數值模擬、船舶操縱模擬試驗;

(四)船模試驗或實船試驗;

(五)專家咨詢;

(六)案例分析;

(七)其它有效的方法、手段。

第十九條論證與評估水上水下活動對通航安全的影響、安全隱患和潛在風險時應:

(一)綜合考慮水上水下活動所在水域及附近水域通航基礎設施(包括港口、錨地、航道等)、航運現狀及發展規劃;

(二)收集和分析水上水下活動所在水域及附近水域近三年以上的事故情況、船舶交通流情況;

(三)分析在不同氣象、水文、水道條件下與通航的相互影響,并充分考慮其最不利情況;

(四)綜合考慮通航尺度、船舶操縱等船舶通航動態、靜態要素及技術要求;

(五)對影響因素、風險程度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對重大影響應進行定量風險預測和計算;

(六)及時更新論證與評估過程中涉及涉水工程建設設計、施工組織方案的調整和變更。

第二十條通航安全影響論證要素主要包括:

(一)有關通航設計參數選取的規范性;

(二)有關通航設計參數與港口、航道、航運、船型發展以及總體規劃、岸線使用、功能區劃的符合性和適應性;

(三)工程選址、平面布局的合理性;

(四)工程建成后對通航資源、通航秩序的影響分析,包括永久性構(建)筑物對航道資源的影響及占用可航水域尺度分析、工程運行對船舶航行與作業安全、相關水域航運生產、防治船舶污染的影響、隱患和潛在風險分析等;

(五)系統保障措施分析(對策和建議),包括工程建設方案的調整優化建議、安全設施和應急保障設施的建設性建議、工程運行限制性條件、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相關措施、通航標準及法律法規約束等。

第二十一條通航安全評估要素主要包括:

(一)活動組織方案及其占用水域的符合性和適應性;

(二)活動所需船舶和設施的航行、停泊、作業安全性分析;

(三)活動或建設期間通航安全影響分析,包括占用水域及船舶、設施活動或臨時性構筑物對船舶航行與作業安全、施工作業安全、防治船舶污染的影響,隱患和潛在風險分析等;

(四)系統保障性分析(對策和建議),包括活動(建設)方案的調整優化建議、安全設施和應急保障設施配置建議、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的相關措施、活動(建設)限制性條件和措施、活動(建設)單位安全保障措施建議、活動(建設)期間現場維護和交通組織建議、操作警示及法律法規約束等。

第二十二條論證與評估單位應按照本辦法的規定認真開展通航安全影響論證或通航安全評估,采集的數據資料應真實有效,研究結論可信,具有可追溯性。在完成通航安全影響論證或通航安全評估后,應按本辦法附錄一、附錄二的格式和內容要求分別編制《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

第二十三條《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的扉頁應列明全部編寫人員的姓名、所在單位、職稱、專業背景、工作年限和編制分工等資料,由編寫人員簽字認可,同時附論證與評估單位論證與評估備案資質復印件等證明文件,并將下列有關文件和研究成果作為附件:

(一)數學模型計算、分析成果;

(二)物理模型或船舶操縱模擬試驗成果報告;

(三)船模試驗或實船試驗成果;

(四)有關專項研究成果專家審查意見。

附圖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一)活動水域最新掃測圖或水下地形圖(比例尺不小于1:5000);

(二)工程設計總平面布置圖;

(三)實測船舶航路或航跡線圖;

(四)活動水域船舶航路(航道)及附近涉水工程與本工程平面布置位置關系圖;

(五)港口規劃圖。以上有關文件、研究成果和資料必須經相關專業部門認可并標明出處。

第四章論證與評估管理

第二十四條《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編制完成后,由業主或建設(活動)單位向當地海事管理機構提出審查申請。申請時,須提交申請報告、《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設計文件等資料和圖紙(包括電子文檔)。

第二十五條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負責審查的《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部直屬或省級地方海事管理機構對申請單位提交的《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的格式、內容和其它材料應進行初步審核,認為不符合要求的,應退回申請單位修改或補充;符合要求的,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組織審查。

由部直屬或省級地方海事管理機構負責審查的《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如涉及通航環境復雜、通航安全影響明顯、存在防治船舶污染嚴重威脅或存在其它嚴重分歧和疑問的,可責成當地海事管理機構進行初步審核,形成書面審核意見。

第二十六條專家評審會議的專家組成人員應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通航安全影響評估專家庫(以下簡稱“專家庫”)中挑選。負責組織審查的海事管理機構應提前3天將《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提供給參加評審會的專家。專家組一般由5名及以上專家組成,且專家總數為單數,推薦一名資深專家擔任專家組組長,專家人選要充分考慮擬評審的《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所涉及到的工程(活動)類別、規模、復雜程度及對通航安全或防治船舶污染的的影響程度等條件,力求專業涵蓋全面、確保評審科學性與公正性。在審查過程中專家組組長應根據每名專家的特長進行分工;每名專家對負責評審的《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相應部分進行審查,提出審查意見并簽字確認;專家組組長匯總每名專家意見后形成專家組評審意見,組織全體專家討論通過。

與涉水工程或水上水下活動有利益關系的人員不得擔任專家組成員。

第二十七條專家庫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負責建立和管理,專家庫人員應由航海、引航、設計、港口及航道工程的技術專家,工程咨詢部門專業人員,航海院校、科研部門、航海學會以及海事管理機構的人員構成。部直屬和省級地方海事管理機構協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做好轄區專家庫人員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八條論證與評估單位應根據專家審查意見對《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進行修改完善,并根據專家評審意見形成書面修改說明,完成最終《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修改說明應附在最終《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附件中。業主或建設單位應及時向負責項目或活動行政許可的海事管理機構提交經修改完善的《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相應海事管理機構應當按照工作程序上報或對《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進行核準,出具意見。

第二十九條業主、建設單位、活動主辦單位應按經海事管理機構組織審查通過的《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及專家審查意見落實有關通航安全保障、防治船舶污染的措施和管理要求。

第三十條修改完善后的《論證報告》、《評估報告》及專家審查意見是涉水工程立項審批、海事管理機構水上水下活動行政許可的條件,同時也是業主、建設單位或活動主辦單位落實安全主體責任、海事管理機構實行現場監督管理和運營管理的重要依據。

第三十一條建設單位、業主單位在涉水工程竣工或活動完成后,按照論證與評估工作分級管理程序,應向當地海事管理機構提交《通航安全報告》(見附錄三),申請工程竣工通航安全核查或運營前通航安全核查。相應海事管理機構應按照工作程序進行上報或組織專家對《通航安全報告》進行核查,出具核查意見。核查中發現存在有礙航行和作業安全隱患的,相應海事管理機構應責成當地海事管理機構暫停或限制涉水工程投入使用。

第三十二條論證與評估及其評審所產生的費用由業主、建設單位或活動主辦單位承擔。論證與評估單位應保證工作質量。業主、建設單位或活動主辦單位應按照水上水下活動規模安排足夠的資金開展論證與評估工作,保障論證與評估工作的有效開展。

第三十三條《論證報告》或《評估報告》經海事管理機構批復后,相關水上水下活動內容或其周圍通航秩序、環境有重大變化的,以及2年內未予實施的須重新履行評審程序。

第五章附則

第三十四條各級海事管理機構及其所屬單位不得以任何名義參加與論證與評估工作有關的商業活動,不得干擾或要求業主、建設單位或主辦單位選擇論證與評估單位。

第三十五條工程設計單位不得對自行設計的項目進行通航安全影響論證和(或)通航安全評估。

第三十六條對違反本辦法的單位和個人,由海事管理機構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給予行政處罰。

第三十七條本辦法未盡事宜,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交通運輸部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八條本辦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解釋。第三十九條本辦法自2011年7月1日起實行。2007年11月27日《關于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通航安全評估管理辦法的通知》(海通航〔2007〕629號)同時廢止。

篇3:重大危險源評估安全管理制度

一、重大危險源評估

安全評估工作由具有注冊安全評價資質的人員或注冊安全工程師主持進行,或者委托具備安全評價資格的評價機構進行。從事重大危險源安全檢測檢驗、安全評估業務的中介機構應當具備國家規定的資質條件,并對其作出的檢測檢驗和安全評估的結果負責。安全評估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安全評估的主要依據;

2、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

3、危險、有害因素辨識與危害程度;

4、可能發生事故的種類及嚴重程度;

5、重大危險源等級;

6、防范事故的對策措施;

7、應急救援預案效果評價;

8、評估結論與建議等。

二、重大危險源應急救援預案

對所評估出的重大危險源必須制定重大危險源應急救援預案,落實應急救援預案的各項措施,每年進行一次事故應急救援演練。重大危險源應急救援預案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1、應急救援機構人員及其職責;

2、危險辨識與評價;

3、應急救援設備與設施;

4、應急救援能力評價與資源;

5、報警、通訊聯絡方式;

6、事故應急程序與行動方案;

7、保護措施與程序;

8、事故后的恢復與程序;

9、培訓與演練。

三、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工作

1、安全評估的內容

⑴安全評估的主要依據

⑵重大危險的基本情況

⑶危險、有害因素辨識

⑷可能發生的事故種類及嚴重程度

⑸重大危險源等級

⑹防范事故的對策措施

⑺應急救援預案的評價

⑻評估結論與建議等

2、危險源安全驗收評估程序

危險源安全評估的程序為:前期準備;危險、有害因素識別與分析;劃分評估單元、評估方法選擇;現場檢查;定性評估;提出安全對策措施及建議;作出安全評估結論;編制安全評估報告;安全評估報告評審等。

3、工作要求

⑴危險源評估工作必須由具有注冊安全評價資質的人員或注冊安全工程師支持進行。

⑵危險源評估小組人員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指導性文件、規程以及規范等評價依據。

⑶評估過程中參加評估人員必須明確評估危險源的對象、范圍和評估的目的,熟知現場實際情況。

⑷安全評估內容和工作程序必須符合國家行業規范規定的內容和標準,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安全技術措施和建議。

⑸必須在對評估結果分析歸納和整合的基礎上,列出主要危險、有害因素的評估結果,指出現場應重點防范的主要危險、有害因素,明確重要的安全對策措施,并做出安全評估結論,編寫危險源評估報告。

四、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制度

職責

1、生產部負責重大危險源的登記注冊、監督管理,以及定期檢測、評估、監控,并制訂事故搶險、搶修;負責重大危險源崗位生產工藝的應急處理。

2、重大危險源所屬各單位負責本單位重大危險源的管理,并根據《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制定事故應急分預案,并定期組織演練。

管理要求

1、重大危險源所屬各單位必須登記建檔,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職責,落實責任人。

2、各專業部門應對重大危險源所屬各單位進行業務指導,并對監控措施進行審查,對監控效果進行評價。

3、生產部要按規定的監測周期進行檢測,并做好相關記錄。存在重大危險源的單位應設專人負責管理,定期檢測、評估、監控,并制定應急預案。檢查應做好記錄。

4、生產部要加大對重大危險源的監督檢查力度,必須按規定定期進行檢查。對重大危險源的建檔、檢測、評估、監控實施綜合監督管理,其他專業技術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重大危險源進行監督檢查和業務指導工作。

5、存在重大危險源的生產場所要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

6、對從事重大危險源作業的人員必須進行經常性的安全知識培訓和考核。

7、重大危險源崗位職工要嚴格操作規程,嚴格巡回檢查,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并立即匯報。

8、登記完善重大危險源內容,內容包括危險源的名稱、地點(用圖示表明具體位置)、性質、潛在危險、可能造成的危害、應對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