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險源辨識與安全評估規范
1、企業基本概況
瑋翔精密電子工業(昆山)有限公司是由臺灣瑋翔精機有限公司與日本加藤集團技朮合作,20**年9月在江蘇省昆山市石浦鎮設廠。公司位于石浦鎮機場路豐收東路15號。
本公司分有兩個生產部門車床部和組裝部對外進行商業合作。車床部采用臺灣及日本進口超精度、高效能的走刀機、CNC自動車床對外加工,主要生產各種高精度精密機加工產品,如各類套筒、連接座、連接頭、中心針、金具、軸心、鉚釘、天線固定座及HINGE主軸等,可根據客戶之設計進行各種切削加工;組裝部主要采用日本加藤集團技朮進行組裝筆記本計算機、桌上型液晶顯示囂、手機、復印機等各類轉軸(HINGE)。本公司目前有200多名員工,今后將延續以往兢兢業業的精神、創造革新、繼續將最完美的產品呈現給客戶。
公司面積:共20000平方米(約30畝),主廠房面積6300平方米共2棟各2層,辦公樓408平方米。
機臺設備:車床部目前引進單軸五刀自動車床80臺、CNC自動車床37臺、專用加工機40臺;組裝部目前有3條15M及3條30M生產流水線、15臺鉚接機。
檢測儀器:目前使用高精度游標卡尺、分厘卡、投影儀、表面粗度儀、2.5D量測系統、工程顯微鏡、三次元等檢測儀器、ED*-GP*射線熒光光普儀等
本公司對產品的質量進行嚴格控制,明確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于20**年7月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2005年4月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營業執照編號:S;注冊資本:300萬美元,年產值約4000萬元。副總經理:陳培峰分管安全負責人:趙峰安全管理員。
1.1生產產品:
產品名稱
生產規模
執行標準
包裝方式
最大貯存量t
備注
車削加工
產品
轉軸組裝
產品
?1.2使用原料:
序號
名稱
規格
年需用量(t)
運輸方式
最大貯存量t
包裝方式
儲存方式
1
2
3
4
5
6
7
1.3生產的主要設備
序號
設備
名稱
規格
型號
材質
數量
使用
物質
操作工況
壓力
溫度
1
常溫
2
0~95℃
3
常溫
4
常溫
5
常溫
6
-10℃
7
常溫
8
常溫
9
1.4生產工藝
一、化學反應方程式
C6H5CH2COC6H5+NaOH?C6H5CHNaCOC6H5+H2O
C6H5CHNaCOC6H5+C2H5BrC6H5CH(C2H5)COC6H5+NaBr
二、生產工藝簡述
三、工藝流程示意圖
2、風險因素分析2.1主要風險因素辨識:
生產過程中主要風險因素有:
(4)沒有使用到國家、省、市明令禁止劇毒品、民爆品、放射性物品等。
2.2生產工藝過程風險分析
2.3主要工藝生產裝置風險因素分析2.4原料產品的儲存、產品包裝及運輸風險因素分析2.5公用輔助工程危險、有害分析
該項目公用工程包括供排水、供配電、供熱、供冷等。
供排水電氣系統
電氣系統主要危險有害因素是人員的觸電和電氣火災,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可能由于操作人員的失誤、設備的漏電、防護距離的不足等;爆炸危險場所若未采用防爆電氣系統會導致火災爆炸危害;電纜線路遭遇腐蝕老化會發生短路引起火災事故;停電會導致用電設備無法運行,引起一系列事故。
(1)電纜火災的危險性
①電纜在本項目的配電系統中使用十分廣泛,數量也較多,且工作環境中存在著易燃、腐蝕等危險、有害因素,容易將電纜引燃和腐蝕短路。
②電纜的絕緣材料、填充物和覆蓋層大多是可燃物質,如浸漬棉紗、橡膠、塑料、黃麻、瀝青等,很容易引燃。
③生產中除高溫、水汽對系統電纜產生危害外還有含有一定腐蝕性的工業污水、油等能引起電纜損壞,發生短路、爆炸等事故,使生產中斷。
④鼠害、小動物及多種雜物對電纜產生危害,若防范措施不當,會引起電纜發生短路事故,引起電纜著火,導致火災發生。
(2)電氣系統、變壓器短路、爆炸
①變壓器繞組絕緣損壞,產生短路引起著火爆炸。
②變壓器繞組絕緣擊穿。
③變壓器套管閃絡,磁路、鐵芯故障發熱引起變壓器故障。
④若變壓器滿載或超負荷運行,且變壓器系統的過電流保護、過電壓保護、防雷電保護故障失效,存在跳閘或火災危險。
(3)斷路器切斷容量不夠,在故障時不能切斷電弧,由于電弧不能熄滅,相間短路,并產生強烈電弧,引起燃燒。
(4)一些主裝置的電動機,電力電纜、控制電纜、報警線路意外短路,發生觸電事故,造成人員傷亡。
(5)操作不當或誤操作導致斷路器爆炸。
(6)一旦電動機絕緣不良漏電將會使整個設備成為帶電體,容易產生觸電事故。
(7)建筑物、構筑物,電氣裝置尤其是10kV變配電裝置,若未設置防雷設施或失效,在雷雨季節存在遭受雷擊危險,必須采取有效防雷措施。
2.6.周邊環境安全檢查表
序號
填寫內容
檢查項目
依據
實際情況
檢查
結果
備注
1
生產裝置是否在地方規劃的專門用于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的區域內
《安全生產法》
《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生產過程安全衛生要求總則》
符合
2
構成重大危險源的生產場所和儲存區的中超化工與周邊企業、社區、設施等的實際距離是否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規定
符合
3
工廠周邊道路(公路、村道)與危險化學品生產裝置、儲存設施的安全距離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規定
符合
4
工廠連接的主要道路連接順暢,有可供救援和人員疏散的通道
工廠連接的主要道路鏈接順暢,有可供救援和人員疏散的通道;一旦發生事故,消防隊很快可以進入廠區,能滿足應急預案的需要
符合
5
易燃易爆生產車間與周圍建筑物符合防火距離消防通道暢通
與配電房、生活區符合防火距離,形成環形通道
符合
2.7重大危險源辨識
(1)分析方法
根據《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界定,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使用或儲存危險化學品,且危險化學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為重大危險源。
重大危險源的辨識依據是危險化學品的危險特性及數量。
單元內存在危險化學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表1、表2規定的臨界量,即被定為重大危險源。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的數量根據處理危險化學品種類的多少區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①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為單一品種,則該危險化學品的數量即為單元內危險化學品的總量,若等于或超過相應的臨界量,則定為重大危險源。
②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為多品種時,則按式(1)計算,若滿足式(1),則定為重大危險源:
q1/Q1+q2/Q2……+qn/Qn≥1(1)
式中:q1,q2...qn——每種危險化學品實際存在量,單位為噸(t);
??Q1,Q2...Qn——與各危險化學品相對應的臨界量,單位為噸(t);
(2)分析辨識
根據《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界定,本企業使用的危險物質中,能構成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物質有:甲苯、乙醇等物質。
本項目使用的危險物質的臨界量、實際儲存量及辨識見下表。
表3-3:重大危險危險物質辨識表
序號
物質名稱
物質類別
實際量(t)
臨界量(t)
備注
生產場所
貯存區
單元總量
1
甲苯
易燃液體
0.3
0.3
0.6
50
表1
2
乙醇
易燃液體
0.3
0.3
0.6
500
表1
經過計算:
0.6/50+0.6/500=0.0132<1。
根據《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界定,邊緣距離在500m內作為一個單元辨識,所以企業不構成重大危險源。
篇2:重大危險源評估安全管理制度
一、重大危險源評估
安全評估工作由具有注冊安全評價資質的人員或注冊安全工程師主持進行,或者委托具備安全評價資格的評價機構進行。從事重大危險源安全檢測檢驗、安全評估業務的中介機構應當具備國家規定的資質條件,并對其作出的檢測檢驗和安全評估的結果負責。安全評估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安全評估的主要依據;
2、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
3、危險、有害因素辨識與危害程度;
4、可能發生事故的種類及嚴重程度;
5、重大危險源等級;
6、防范事故的對策措施;
7、應急救援預案效果評價;
8、評估結論與建議等。
二、重大危險源應急救援預案
對所評估出的重大危險源必須制定重大危險源應急救援預案,落實應急救援預案的各項措施,每年進行一次事故應急救援演練。重大危險源應急救援預案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1、應急救援機構人員及其職責;
2、危險辨識與評價;
3、應急救援設備與設施;
4、應急救援能力評價與資源;
5、報警、通訊聯絡方式;
6、事故應急程序與行動方案;
7、保護措施與程序;
8、事故后的恢復與程序;
9、培訓與演練。
三、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工作
1、安全評估的內容
⑴安全評估的主要依據
⑵重大危險的基本情況
⑶危險、有害因素辨識
⑷可能發生的事故種類及嚴重程度
⑸重大危險源等級
⑹防范事故的對策措施
⑺應急救援預案的評價
⑻評估結論與建議等
2、危險源安全驗收評估程序
危險源安全評估的程序為:前期準備;危險、有害因素識別與分析;劃分評估單元、評估方法選擇;現場檢查;定性評估;提出安全對策措施及建議;作出安全評估結論;編制安全評估報告;安全評估報告評審等。
3、工作要求
⑴危險源評估工作必須由具有注冊安全評價資質的人員或注冊安全工程師支持進行。
⑵危險源評估小組人員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指導性文件、規程以及規范等評價依據。
⑶評估過程中參加評估人員必須明確評估危險源的對象、范圍和評估的目的,熟知現場實際情況。
⑷安全評估內容和工作程序必須符合國家行業規范規定的內容和標準,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安全技術措施和建議。
⑸必須在對評估結果分析歸納和整合的基礎上,列出主要危險、有害因素的評估結果,指出現場應重點防范的主要危險、有害因素,明確重要的安全對策措施,并做出安全評估結論,編寫危險源評估報告。
四、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制度
職責
1、生產部負責重大危險源的登記注冊、監督管理,以及定期檢測、評估、監控,并制訂事故搶險、搶修;負責重大危險源崗位生產工藝的應急處理。
2、重大危險源所屬各單位負責本單位重大危險源的管理,并根據《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制定事故應急分預案,并定期組織演練。
管理要求
1、重大危險源所屬各單位必須登記建檔,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職責,落實責任人。
2、各專業部門應對重大危險源所屬各單位進行業務指導,并對監控措施進行審查,對監控效果進行評價。
3、生產部要按規定的監測周期進行檢測,并做好相關記錄。存在重大危險源的單位應設專人負責管理,定期檢測、評估、監控,并制定應急預案。檢查應做好記錄。
4、生產部要加大對重大危險源的監督檢查力度,必須按規定定期進行檢查。對重大危險源的建檔、檢測、評估、監控實施綜合監督管理,其他專業技術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重大危險源進行監督檢查和業務指導工作。
5、存在重大危險源的生產場所要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
6、對從事重大危險源作業的人員必須進行經常性的安全知識培訓和考核。
7、重大危險源崗位職工要嚴格操作規程,嚴格巡回檢查,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并立即匯報。
8、登記完善重大危險源內容,內容包括危險源的名稱、地點(用圖示表明具體位置)、性質、潛在危險、可能造成的危害、應對措施等。
篇3:建筑施工現場重大危險源評估辦法
危險源是危險的根源,是系統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能量的危險物質。一般危險源的構成要素有潛在危險性、存在條件和觸發因素。對危險源屬性的分析,有利于重大危險源的辨識、控制。針對建筑施工企業施工現場存在量大面廣的危險源現狀,根據建筑業的施工特點,依據《安全生產法》和《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堅持安全生產“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牢固樹立“重預防、抓源頭、控過程、求實效”的安全生產管理要求,把預防的關口前移至施工現場,這對改進當前建筑業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中存在的許多管理缺陷、落實對重大危險源實施重點監控并跟蹤整改、提高施工現場預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安全生產法》和《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都明確規定,建筑施工企業對重大危險源應登記建檔,進行定期檢測、評估、監控,并制定應急預案,告知從業人員和相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應當采取的應急措施。目前,建筑施工企業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雖然制定了相應的制度措施,但普遍缺少對重大危險源實施預測和風險評估控制的機制,并且對制度措施的正確貫徹執行也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較多地停留在應付政府有關安全生產監督檢查的層面上,制度措施對施工現場的管理人員、現場專職安全管理人員、作業人員沒有起到應有的約束作用。現場施工安全管理較多地用“經驗”管理,隨意性較大,麻痹心態嚴重,缺少用科學的理論作指導,以數據說話的現場監督管理方式,以致于同類型事故頻發,重、特大死亡事故得不到有效遏制。一方面反映出企業管理中的嚴重失職,制度的虛設現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說明安全生產管理知識型人才嚴重缺乏,面對新的安全生產要求無所適從。
一、施工現場風險評價機制的建立與運用
現代安全生產技術,更趨向于如何識別危險源,如何消除危險源,如何有效控制危險源的發展方向。安全生產重在預防,預防的關鍵在于建立風險評價與運行。全面實施和完善重大危險源的監督管理制度,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先進的管理理念為支撐,建筑應建立施工現場風險評價機制,正確評估施工現場各類安全風險,增強安全生產管理的科學性,提高控制事故發生的能力。但是,一些企業即使是建筑業資質等級較高的總承包企業,對重大危險源的風險評價仍沒有放在重要的議事日程。根據風險管理的一般原則,建筑業施工現場的風險管理可遵循風險管理的一般規律,針對工程項目的具體特點,建立施工安全風險評價機制與運用,為施工現場風險管理提供正確的決策依據。這樣,既能有效地預防和避免事故的發生,又可通過科學的管理降低安全生產風險管理成本。施工安全風險評價與運用程序如下圖所示:
二、施工現場重大危險源的辨識及預控措施
《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第26條規定,基坑支護與降水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裝工程、腳手架工程,以及拆除與爆破工程都應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驗算結果,經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總監理工程師簽字后實施,由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進行現場監督。根據風險管理理論,風險量(S)與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序(E)及事故發生的后果(C)相關,即S=LEC。根據風險量大小,風險分為5個等級,S在20以下為可忽略風險,S在20~70為何容許風險,S在70~160為中度風險,160~320為重大風險,320以上為不容許風險。
在安全管理環節中,對這些不容許風險的預控措施應包括盡可能完全消除有不可接受的風險(即風險量大于320的工作),或只有風險降低時才開始工作。對于建筑施工企業,要盡可能完全消除有不可接受的風險是不現實的預控策劃,因為每一個工作項目必須完成。因此,配備大量資源來降低或消除重大危險是唯一可行的預控措施。《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規定了對這些方面的安全管理中重點突出編制、審批專項施工方案,專項驗收、專人管理。這都是針對重大危險源采取的配備大理資源來降低風險具體表現,只有這些預控措施得以實現,才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有效控制,而不能采取為了應付檢查而編制的毫無針對性的形式主義方案。
三、施工現場一般危險源的辨識及預控措施
《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第28條規定:“施工單位應當在施工現場入口處、施工起重機械、臨時用電設施、腳手架、出入通道口、樓梯口、電梯井口、孔洞口、隧道口、基坑邊沿、爆破物及有害危險氣體和液體存放等危險部位,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
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預防措施。如對臨時用電在潮濕環境中應用“36V以下的安全電壓”來替代;像腳手架等有高處墜落危險的地方用“警示標志”來明示危險源的存在;對“危險物質存放”采用可靠的監控系統監視,來支持系統的正常運轉等。總之,針對一般危險源,制訂預防措施既應考慮預防措施能切實有效,又應考慮最佳的降低風險的成本措施。一般危險源與重大危險源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維持系統的正常運轉、消除轉化的因素、正確地評估是確定它們本質的基礎工作;否則,把重大危險源當作一般危險源處理而釀成重大事故,這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
四、建立施工現場危險源評估對現場管理的作用和意義
建筑業已被《安全生產法》列為高危生產企業,國家通過對其安全生產條件的審查,從源頭上把握住市場準入關。但現實是,建筑業企業在“安全生產許可證”發放環節中,很少是由于自身的基礎制度不足而被法律所淘汰。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企業制度管理與現場管理的重大脫節,一方面有關企業制訂的相關制度能應付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施工現場的安全狀況卻與標準規范要求相關甚遠。因此,建立施工現場危險源評估對現場管理更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建立危險源評估機制,目的在于讓大量從事現場管理的施工人員熟悉它的作用和意義,使之能更直觀地幫助施工人員理解危險源的真實涵義,從思想意識上加深對危險程度的理解,提高施工人員的自我防護能力。當前施工現場的一線人員,即使是懂得安全生產強制性標準要求的有關人員,對規范標準提及的強制性要求,往往理解為是因為政府要求我做到的,是一種“要我做”的行為,究其原因是由于沒有理解這些強制性要求后面包涵著的科學理論與教訓。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就應把“強制式、說教式”的一般管理模式與更加“人性化、規范化”的教育監督管理模式努力相結合,即通過建立施工現場危險源評估機制與運用,把本工程項目中的所有危險源予以公示,用直觀明了的警示標志把每一個危險部位都標注出來,注明“危險等級,危險后果,預控措施”。因此,建議在現有施工現場管理的基礎上,增設“施工現場重大危險源牌”,明示施工現場各部位危險的存在,以利警示人們,提高施工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和安全生產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