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重大危險源辨識安全評估

重大危險源辨識安全評估

2024-07-14 閱讀 4574

1、企業基本概況

瑋翔精密電子工業(昆山)有限公司是由臺灣瑋翔精機有限公司與日本加藤集團技朮合作,20**年9月在江蘇省昆山市石浦鎮設廠。公司位于石浦鎮機場路豐收東路15號。

本公司分有兩個生產部門車床部和組裝部對外進行商業合作。車床部采用臺灣及日本進口超精度、高效能的走刀機、CNC自動車床對外加工,主要生產各種高精度精密機加工產品,如各類套筒、連接座、連接頭、中心針、金具、軸心、鉚釘、天線固定座及HINGE主軸等,可根據客戶之設計進行各種切削加工;組裝部主要采用日本加藤集團技朮進行組裝筆記本計算機、桌上型液晶顯示囂、手機、復印機等各類轉軸(HINGE)。本公司目前有200多名員工,今后將延續以往兢兢業業的精神、創造革新、繼續將最完美的產品呈現給客戶。

公司面積:共20000平方米(約30畝),主廠房面積6300平方米共2棟各2層,辦公樓408平方米。

機臺設備:車床部目前引進單軸五刀自動車床80臺、CNC自動車床37臺、專用加工機40臺;組裝部目前有3條15M及3條30M生產流水線、15臺鉚接機。

檢測儀器:目前使用高精度游標卡尺、分厘卡、投影儀、表面粗度儀、2.5D量測系統、工程顯微鏡、三次元等檢測儀器、ED*-GP*射線熒光光普儀等

本公司對產品的質量進行嚴格控制,明確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于20**年7月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2005年4月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營業執照編號:S;注冊資本:300萬美元,年產值約4000萬元。副總經理:陳培峰分管安全負責人:趙峰安全管理員。

1.1生產產品:

產品名稱

生產規模

執行標準

包裝方式

最大貯存量t

備注

車削加工

產品

轉軸組裝

產品

?1.2使用原料:

序號

名稱

規格

年需用量(t)

運輸方式

最大貯存量t

包裝方式

儲存方式

1

2

3

4

5

6

7

1.3生產的主要設備

序號

設備

名稱

規格

型號

材質

數量

使用

物質

操作工況

壓力

溫度

1

常溫

2

0~95℃

3

常溫

4

常溫

5

常溫

6

-10℃

7

常溫

8

常溫

9

1.4生產工藝

一、化學反應方程式

C6H5CH2COC6H5+NaOH?C6H5CHNaCOC6H5+H2O

C6H5CHNaCOC6H5+C2H5BrC6H5CH(C2H5)COC6H5+NaBr

二、生產工藝簡述

三、工藝流程示意圖

2、風險因素分析2.1主要風險因素辨識:

生產過程中主要風險因素有:

(4)沒有使用到國家、省、市明令禁止劇毒品、民爆品、放射性物品等。

2.2生產工藝過程風險分析

2.3主要工藝生產裝置風險因素分析2.4原料產品的儲存、產品包裝及運輸風險因素分析2.5公用輔助工程危險、有害分析

該項目公用工程包括供排水、供配電、供熱、供冷等。

供排水電氣系統

電氣系統主要危險有害因素是人員的觸電和電氣火災,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可能由于操作人員的失誤、設備的漏電、防護距離的不足等;爆炸危險場所若未采用防爆電氣系統會導致火災爆炸危害;電纜線路遭遇腐蝕老化會發生短路引起火災事故;停電會導致用電設備無法運行,引起一系列事故。

(1)電纜火災的危險性

①電纜在本項目的配電系統中使用十分廣泛,數量也較多,且工作環境中存在著易燃、腐蝕等危險、有害因素,容易將電纜引燃和腐蝕短路。

②電纜的絕緣材料、填充物和覆蓋層大多是可燃物質,如浸漬棉紗、橡膠、塑料、黃麻、瀝青等,很容易引燃。

③生產中除高溫、水汽對系統電纜產生危害外還有含有一定腐蝕性的工業污水、油等能引起電纜損壞,發生短路、爆炸等事故,使生產中斷。

④鼠害、小動物及多種雜物對電纜產生危害,若防范措施不當,會引起電纜發生短路事故,引起電纜著火,導致火災發生。

(2)電氣系統、變壓器短路、爆炸

①變壓器繞組絕緣損壞,產生短路引起著火爆炸。

②變壓器繞組絕緣擊穿。

③變壓器套管閃絡,磁路、鐵芯故障發熱引起變壓器故障。

④若變壓器滿載或超負荷運行,且變壓器系統的過電流保護、過電壓保護、防雷電保護故障失效,存在跳閘或火災危險。

(3)斷路器切斷容量不夠,在故障時不能切斷電弧,由于電弧不能熄滅,相間短路,并產生強烈電弧,引起燃燒。

(4)一些主裝置的電動機,電力電纜、控制電纜、報警線路意外短路,發生觸電事故,造成人員傷亡。

(5)操作不當或誤操作導致斷路器爆炸。

(6)一旦電動機絕緣不良漏電將會使整個設備成為帶電體,容易產生觸電事故。

(7)建筑物、構筑物,電氣裝置尤其是10kV變配電裝置,若未設置防雷設施或失效,在雷雨季節存在遭受雷擊危險,必須采取有效防雷措施。

2.6.周邊環境安全檢查表

序號

填寫內容

檢查項目

依據

實際情況

檢查

結果

備注

1

生產裝置是否在地方規劃的專門用于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的區域內

《安全生產法》

《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生產過程安全衛生要求總則》

符合

2

構成重大危險源的生產場所和儲存區的中超化工與周邊企業、社區、設施等的實際距離是否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規定

符合

3

工廠周邊道路(公路、村道)與危險化學品生產裝置、儲存設施的安全距離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規定

符合

4

工廠連接的主要道路連接順暢,有可供救援和人員疏散的通道

工廠連接的主要道路鏈接順暢,有可供救援和人員疏散的通道;一旦發生事故,消防隊很快可以進入廠區,能滿足應急預案的需要

符合

5

易燃易爆生產車間與周圍建筑物符合防火距離消防通道暢通

與配電房、生活區符合防火距離,形成環形通道

符合

2.7重大危險源辨識

(1)分析方法

根據《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界定,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使用或儲存危險化學品,且危險化學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為重大危險源。

重大危險源的辨識依據是危險化學品的危險特性及數量。

單元內存在危險化學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表1、表2規定的臨界量,即被定為重大危險源。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的數量根據處理危險化學品種類的多少區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①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為單一品種,則該危險化學品的數量即為單元內危險化學品的總量,若等于或超過相應的臨界量,則定為重大危險源。

②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為多品種時,則按式(1)計算,若滿足式(1),則定為重大危險源:

q1/Q1+q2/Q2……+qn/Qn≥1(1)

式中:q1,q2...qn——每種危險化學品實際存在量,單位為噸(t);

??Q1,Q2...Qn——與各危險化學品相對應的臨界量,單位為噸(t);

(2)分析辨識

根據《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界定,本企業使用的危險物質中,能構成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物質有:甲苯、乙醇等物質。

本項目使用的危險物質的臨界量、實際儲存量及辨識見下表。

表3-3:重大危險危險物質辨識表

序號

物質名稱

物質類別

實際量(t)

臨界量(t)

備注

生產場所

貯存區

單元總量

1

甲苯

易燃液體

0.3

0.3

0.6

50

表1

2

乙醇

易燃液體

0.3

0.3

0.6

500

表1

經過計算:

0.6/50+0.6/500=0.0132<1。

根據《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界定,邊緣距離在500m內作為一個單元辨識,所以企業不構成重大危險源。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