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開國大典》的教后反思

《開國大典》的教后反思

2024-08-01 閱讀 3179

《開國大典》的教后反思

周五,我執教了六年級品社《開國大典》的第一課時,帶領學生回到了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現場,引導學生感受了全國人民的激動自豪之情,并指導了學生如何尊敬國旗國歌國徽,達成了較高的教學效果。

教學時,我由正在召開的**大作為切入點,一下子就拉近了開國大典與學生的距離。然后,精心準備了視頻資料、圖片資料和音樂,在學生自由交流的基礎上,運用恰到好處的課件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氛圍之中,通過視覺、聽覺去接受信息。讓學生明確在舊社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新中國的成立,仁人志士浴血奮戰,不懼犧牲,才換來了這個嶄新的中國。又讓學生親耳聆聽了毛主席那莊嚴的宣告,那震耳的禮炮聲,那盛大的場景,那沸騰的人群,那龐大的閱兵式陣容等等,學生產生了共鳴,一定會終生難忘。

對于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會議的內容,引導學生自學、交流、匯報,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我感覺這個環節的處理還應更精細些,比如:在自學之前,引導學生明確,作為一次會議,我們要了解哪些知識,然后引導學生完成自學的表格,最后交流匯報,會更加有條理,也會讓學生學會如何去認識了解一個歷史事件。以后,這里應該再修改,使課堂更加有序、有效。

最后,我引導學生尊敬國旗國歌國徽,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地對待升旗儀式,學生的發言由內心產生。最后,以鼓勵他們下周一的良好表現結束教學,會讓學生熱血沸騰,在下次的升旗儀式上有良好的表現。所以,本節課的教學讓我認識到借助多媒體教學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視聽效果,對學生產生一定強度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達到了行為和習慣的指導。

如何使高年級的孩子有話可說,有感而發,如何讓他們把搜集到的資料學會歸納提煉,這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探索。

篇2:小學音樂一年級第一課《春天》教后反思

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愉快地接受教學,怎樣充分利用孩子們豐富多彩的想象力,來完成教學任務,是我們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在教學《春天》的時候,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去搜集有關春天的知識,然后在課堂上表現的時候,同學們顯得格外有興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課堂效果會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創作。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主人,既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的后半部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自編歌詞,自編動作,并鼓勵學生大膽表現,給學以展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的同時大膽的進行發揮、想象與創造。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鍛煉了學生的表現能力與創新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體現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教師由一個傳授者變為一個指導者,一個引路人。

篇3:四年級《加法的運算定律》數學教后反思

四年級《加法的運算定律》數學教后反思

--用喜歡的方法表示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于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于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將現實的問題情境轉化成數學問題。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運算定律,為此,我根據教材的編排充分利用主題圖,根據主題圖上的信息讓學生提出能解決的數學問題。這樣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活中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由這一現實的生活問題的出現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1)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這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盡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后,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在這里肯定有著某種規律,大家想知道嗎?(想)好,大家以4人小組為單位,研究這些等式里蘊藏的規律,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但要說明表示的理由。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很快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發展了不同學生的特點、特長、和思維,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逗號+句號=句號+逗號;蘋果+香蕉=香蕉+蘋果;奔馳+寶馬=寶馬+奔馳;海王星+天王星=天王星+海王星;哭臉+笑臉=笑臉+哭臉;a+b=b+a等等,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后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后指著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么?(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我為學生的回答而吃驚,現在的孩子真是聰明。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3、注意體現算法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學課程改革精神,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算法的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于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