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兩個誤區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新課程下兩個誤區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課教學存在諸多問題,需引起我們的重視。
誤區一:合作流于形式
實例:這是一節參賽課。課堂上,教師剛剛提出一個問題,便立即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余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的學困生把此時作為玩耍的最好時機......幾分鐘后,學生代表發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我的意見是......”。
反思: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在熱熱鬧鬧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很明顯,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開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應涵養二個層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別人的意見。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過程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學中合作很重要,但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強調小組合作,學生將會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缺少對求知事物的猜想、試探與驗證等心理發展過程。
誤區二:評價濫用失真
實例:這是一節觀摩課。課堂上,一位學生回答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后,教師說:“講得真好!表揚他)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