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每一天》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交通安全每一天》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是四年級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交通安全每一天》一課。在本節課設計中,我主要采用鮮活的事故案例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使學生從中感受交通安全之重要,在學習中加深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兩點體會:
一、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德育回歸生活
上課伊始,我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很自然地引入教學,并通過課件創造了馬路音效,牢牢地吸引住了孩子們的注意,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舞臺。這種仿真“生活場景”的設計,使學生如置身于現實環境,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自然會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從日常的生活中去感受問題,從而對交通安全知識充滿求知欲。
生活是德育之源,只有鮮活的生活實際,學生才會有濃厚的興趣,進行更好的交流,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來,教學自然獲得理想的效果。課堂所展示的交通事故圖片和小資料,以及播放的交通事故視頻,是學生生活中可以見到的,更是觸目驚心的,使學生主動走進生活、參與課堂;聯系生活實際,你想對駕駛員和行人說什么?延伸課堂教育,喚起對生命的珍視。課堂最后,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用實際行動來號召全社會的人都來遵守交通規則,使德育教育外延到生活中,德育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二、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德育真正內化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才是和諧的課堂,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這節課中,讓學生根據事故圖片、交通事故案例及交通事故數據統計,談出自己的見解,學生認識深刻,真正體會到了安全的重要性。這就是教育的真諦。
總之,我力求以豐富的生活場景、真實的案例透析、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讓他們真正體驗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我尊重學生的想法,運用恰當的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對學生的看法表示肯定,進行鼓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珍視生命的情感態度,進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全社會的交通安全盡一份力量!
思考:
縱觀這節課,我發現學生的理解層次是不同的。課堂上,需要我們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引導過程。重要的是在備課過程中,預設要充分估計更多學生在各個不同理解層次上的反應,設計應是全面且循序漸進的。在教學過程中,再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作相應的調整,在這節課上,當學生面對實際交通案例,談出自己的見解時,學生見解不同,但又不是我所期望的效果時,我不知如何更有效的引導,駕馭課堂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針對不同的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應做臨時調整。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疑問,在小組合作中,怎樣最大限度的發揮小組長的作用,讓他們最大限度的挖掘每個組員的潛力,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篇2: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發展這一評價根本目?
怎樣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
發布者:張林誠
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要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評價要真實、公正、可信,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發展狀況,調動學生道德學習的積極性。
2.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評價結合起來。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3.要重視學生、教師和家長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過程。
4.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學校教師在設計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方案時,必須以本課程評價目標與實施要求為依據,綜合多方面獲取的考查信息,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作出正確的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導向性,不能用單一的知識性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唯一方式,更不能在招生考試中放棄或弱化思想品德課程考查。
篇3:學習和實施《品德與社會》課程規范
本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因此,要完成它的教學任務必需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規范,切切實實實施這個規范。現就自己在參與研制課程規范過程中對這門課程的認識,談點學習和實施《品德與社會》課程規范的意見。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掌握課程目標
課程規范在《前言》局部首先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同學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段話首先給本課程定位,它開設的學段是中高年級。從“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關系”圖中可見,它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之上,并與初中的《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課相銜接。明確了它的位置,就能在編寫教材和教學時注意上下前后的聯系,防止重復與脫節。同時,這段話還從兩個方面給課程定性,一是從課程目標看,它是“促進同學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課程,標明了課程的人文性(或方向性);一是從課程的類型看,它是一門綜合課程,具有綜合性。這就是本課程的性質,它具體體現在課程規范的各個局部。
首先看人文性。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就提出“協助同學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教育是促進兒童發展的社會活動,兒童的發展包括生理、心理諸多方面,而本課程以協助同學參與社會,學習做人為核心,這就是體現了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也是本課程的方向。根據這一理念,本課程將“促進同學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同學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同學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本課程屬于新的德育課程。
再看綜合性。在“課程目標”局部,總目標之下還列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個方面的分目標。但實際上這三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兒童在生活實踐中,對某一事物發生興趣,關注多了,就獲得了有關這事物的知識和能力。所以,這三方面是相互作用、一起提高,作為一個整體影響著個體發展的。不能單純地進行知識教學,也不能脫離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籠統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目標的綜合性也表示在課程內容局部。內容規范的每一條,幾乎都包括了課程分目標的三個方面。如“我在生長”局部第8條“了解有關平安的常識,有初步的平安意識和自護自救能力。保護自身的身體和生命”其中,平安常識和平安意識是“知識”目標;自護自救是“能力”目標;保護自身的身體和生命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所以“內容規范”實際上就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和內容化。課程內容的綜合性還表示為,本課程將多方面的教育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它包括了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見前言)。“內容規范”的每一條都很難說它地道屬于某一學科,因為,它不是依照學科體系的知識點出現的,它要盡可能地體現出知識學習、情感態度培養和行為能力養成融為一體的課程理念。最后,在課程規范“實施建議”局部,第一條教學建議就是“全面掌握課程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掌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協助同學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這也是綜合性的表示。
總之,只有牢記課程的性質,在教學過程中牢牢掌握課程的人文性和綜合性特點,才干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二、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本課程基本理念之二是“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因為,道德不是籠統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置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發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所以兒童的生活是本課程的基礎。尤其是兒童的實際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課程要關注兒童的實際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要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要讓兒童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身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會。本課程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就是兒童的社會生活。課程的內容緊緊圍繞兒童由近和遠的社會生活來組織,學習有關社會生活的常識,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內容規范”的提法都是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和生活需要動身的,如“我在生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等,遵循的是生活的邏輯。有關的社會常識以散點式布置,即根據兒童生活的實際,打破思想品德、歷史和地理知識原有的學科邏輯,將各種知識分散到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求知識的系統與全面,只求其與生活的連接。這與過去的《思想品德》和《社會》課遵循學科體系來組織內容是完全不同的。一些根據本課程規范編寫并審查通過的新教材,就用兒童生活中的話題作為教材的主題或課題,如《我們都有發言權》(教科版)、《我不耍賴》(蘇教版)、《歡歡喜喜過春節》(人教版)等,使兒童感到親切。這些內容正是他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正是自身需要解決的問題,因而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活動。
根據這一理念,課程規范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同學的生活經驗”、“空虛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
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同學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要知道小同學并不是一無所知的,同學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實際生活中,他們經過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品德與社會》課正是在同學這樣的發展基礎上建構,并予以繼續教育與培養的。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就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一張合家歡的照片,可以回憶起濃濃的親情;解讀自身的名字,可以體會家長對小朋友的期望;某一次隊活動勝利或失敗的經歷,有助于理解團結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師應十分了解自身同學的的實際情況,善于發掘和利用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同學的已有經驗動身來組織教學。這樣,就能讓同學在教學活動中自身教育自身,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也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當然,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同學已有的經驗上,教學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進兒童發展,要不時地豐富和深化同學的生活經驗。而豐富與深化同學的經驗也不能離開社會生活實踐。為此,本課程的教學應與本地區、本校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不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和時豐富和空虛課程內容。教材的編寫有個過程,教材內容總是相對滯后的,而社會的發展是永不停步的,所以,要積極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區和本校的課程資源,來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與時俱進。教學的空間也不能僅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要讓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與各種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影響中受到教育,并通過活動不時豐富和發展自身的生活經驗。在這過程中,他們的道德情感會不時加深、各種能力不時提高、社會知識不時積累,從而會加深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這樣,就能引導同學向著更高、更幼稚的水平發展。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是“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本課程作為新的德育課程,應追求有效的品德教育,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因為,小學中高年級同學還處在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和奠基階段。課程目標也規定為“為同學┄┄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此,課程的基礎性正是區別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和《歷史與社會》課的特性之一。同時,基礎性的東西才干實現有效性,只有教育的內容是適合于同學需要與可能的,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是生動活潑、同學樂于接受的,才干取得較好的效果。
基礎性特點集中反映在課程目標上,本課程要求同學學習的是初步的社會生活常識和社會生活能力,最基本的做人準則。在各個分目標中,用得最多的詞就是“初步了解”、“簡單了解”、“初步具有”、“初步掌握”、“初步形成”、“學習”等等。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同學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和考慮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需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時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基礎性表示在“內容規范”局部,則是以一個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必需掌握的基礎知識、基天性力和基礎道德為選擇內容的規范。不求全面,不求系統,而是根據同學探究社會生活的主題需要,選學有關知識,培養必要的能力。例如游覽祖國的名勝古跡是每個人的向往,也是當今不少人的生活實際。那么,這些名勝古跡在哪里?要學會看地圖。為什么會有這些名勝古跡?這就與我國的地形地貌、自然環境有關,與我國歷史上朝代的變卦、勞動人民的發明有關,就應學習相關的知識。出游需要交通,這又會涉和到交通工具的種類,交通的發展變化,要有看交通路線圖的能力。此外,出游時還應注意文明禮貌、遵守秩序、保護文物和維護環境等等道德規范,要有自我維護意識等等。總之,生活實際需要什么,就學習什么。社會生活是綜合的,我們的教學也是綜合的,不分哪是品德,哪是地理,哪是歷史。當然,需要說明的是,課程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應是高尚的、先進的生活方式,它代表了廣大人民今后生活的發展方向,起到指導生活的作用。至于較系統的分學科學習,則是到初中以后再進行。
四、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同學自主學習
改善同學的學習方式是這次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也是它的顯著特征。保守的教學方式以“授-受”為特點。同學的學習存在著單一、被動的問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現象,忽視同學發明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灌輸式、被動式學習使同學感到枯燥、乏味,性格變得內向、被動、缺少自信、恭順┄┄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發明性,阻礙了同學的發展。可以說,這種陳腐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影響素質教育推進的一個巨大障礙。新的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在于協助每一個同學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能依照自身的性向得到盡可能充沛的發展。“教”是為了“學”。所以,這次課程改革從轉變學習方式的角度來談教學的改革問題,倡議同學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同學搜集和處置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同樣,同學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也不能依靠知識的灌輸和道德的說教來實現,因為,教師再精彩的講授,也不能直接轉化為同學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結果,而必需通過同學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在兒童與各種社會因素(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過程中,他們豐富了自身的
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獲得了新知,提高了能力,在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假如沒有兒童的親身參與和主觀體驗,《品德與社會》的課程目標就難以實現。因此,轉變教學觀,引導同學自主學習乃是實施本課程的根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