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加幾》數學教學反思
《8加幾》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這一理念和目標出發,我以暢游“數學王國”為主線,設計了《8加幾》這節課,目的在于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8加幾”的方法,加深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
1、在游戲情境中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我創設了生動有趣暢游“數學王國”這一教學情境。上課開始,我設計“過橋”情境課件出示復習題,既復習了舊知又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當孩子們成功過橋后,數學國王打開大門迎接,此時便呈現出例題情境。低年級孩子的注意力差,保持時間短,為了使他們在整節課中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我還設計了“國王出題目考學生(教學試一試)”、“參觀果園(想想做做第1題)”、“乘坐神舟8號(想想做做第3題)”、“參觀國王宮殿(想想做做第4題)”這些情境。當我把運用課件把音、像、動畫巧妙地結合創設出的生動的情境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時,激起他們極大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主動地發現并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
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如,在出示例題情境后讓學生收集信息并提出問題,接著想辦法列出算式。然后又通過近擺圓片讓學生自己發現把8“湊成十”和把7“湊成十”的方法,并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出來。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如“你真棒”、“你的進步真大”等等,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三、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觀察收集數學信息、擺圓片操作、交流討論如何“湊十”,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求學生擺一擺圓片,看如何“湊十”,并要求同桌每人擺一種,方法不能相同。通過操作,學生手腦并用,在操作、思考中尋找規律方法,實現了把8、7“湊十”的知識再創造,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四、不足之處
但是在這節課中,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由于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動手操作,擺圓片這一環節用的時間過多,導致時間前松后緊;為了呈現完整教學過程,忽視對個別學困生的輔導。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