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數學教學反思
《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數學教學反思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么,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復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后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1.對于大括號的作用的很好體現。
在引入大括號時我用課件演示出大括號,讓大家體會大括號表示把兩個或幾個物體合起來,讓學生用手勢來演示,再讓學生來說說你覺得大括號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號的作用,體會大括號的意義。
2.在對進行加法和減法的對比中,我逐個出示,練習,再讓學生觀察對比這兩組題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讓他們自己發現其中的不同,再通過他們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情況下用加,什么情況下用減,教師這時做一個總結,這樣教學效果較好。
3.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應用于生活。
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一組生活中表示數量是8和9的數據,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活動,親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數和序數含義,同時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學生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已經掌握了數數的一般方法。
因此,在教學主題圖時我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找出數量是8、9的物體,并說明數量是8的物體用數字8來表示,數量是9的物體用數字9來表示,學生不僅初步了解了數字8、9的形成過程,而切培養了學生有序觀察的能力。在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大小,已經掌握了比較的方法,在比較7、8、9的大小時,我沒有講怎樣進行比較,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直接用“>、<”表示他們之間的數量關系,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2:《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數學教學反思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數學教學反思
1、注重預設,更應注重“動態生成”傳統的教學注重教學預設,以教師的教和書本知識為本位,從教師的主觀判斷或教學經驗出發,偏重于教學過程的程序化,傾向于靜態的計劃性的教學設計,這能適應教師單向的傳遞活動,但不能適應動態的真實的教學過程。為此,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的學習和學生的發展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粗線條的靜態教案為基礎,綜合考慮過程中不確定因素,注重教學策略,特別是多種教學思路的設計,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把教學過程變為一個動態生成過程,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內容讓學生自己發現分數,,利用自己發現的分數解決問題。
2、放棄經典,出現更多“經典的經典”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會將一些所謂的“經典”練習、“經典”算法,迫不及待的教給學生,還自以為效果很好,其實不然。《新課標》中提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他們的學習往往是與天真、童趣聯系在一起的,成人“精妙”的想法卻不一定適合他們的胃口。為此,在教學中,我們的老師應該少一些“經典”,多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去動腦思考。這里我安排讓學生自己去利用學具去探究,解決問題,讓每個學生自己去動手畫、折等,感悟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這樣就會有機會出現更多“經典的經典”,而且創新往往就是從這一點一滴開始的。
3、創設“問題”,引發更多“問題的問題”我們設計學習活動,加工改造教材,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不斷的提出問題的過程。創設問題,讓學生在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是小學數學教學應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都把“創設問題--不協調--探究--問題解決--滿足--引發新的問題”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來做,這里我制造了問題:“那我們也學學整數。我們知道整數可以相加減,那分數可以嗎?”讓學生的思維經受來自問題的挑戰,刺激和激勵學生積極探索,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程度上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愉悅,這種成功的愉悅感將激起學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4、巧用“生活”,隨機取出生活實例生活是數學產生的根源,《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的內容應當源于學生的生活、適應未來社會生活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課程內容應當成為學生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的生動素材”。無數的數學問題等待開發利用。作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有限的數學知識源于無窮的生活情境中,揭開數學的神秘面紗,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生動,更有利于學好數學。分數,要讓學生明白它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它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為此,我們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改編,根據學生實際,巧妙地設置了課前的談話,隨機取例。一看似簡單地談話、隨意地提問,卻已從不經意中構建了學習材料,使學生感受到了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這樣的引入親切自然,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親和力。
5、制造“沖突”,誘發學生主動探究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點燃這“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顯得尤為重要。當學生說出+=時,教師問:還有不同的意見嗎?學生沒有作答,教師便提出:我認為+=,你們說呢?學生紛紛搖頭,教師緊接著提出:那你們能用什么辦法來說服我+=呢?簡單的一句話,卻制造了矛盾的沖突,使課堂出現了觀點的交鋒、智慧的碰撞。學生們紛紛動手開始驗證:有畫圖的、有折紙的、有2人合作研究的、有4人合作交流的、還有學生把生活中的情境分蛋糕作為了他們思維的拐杖。課堂儼然是一個實驗研究室,學生在此經歷了觀察、實驗、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從而發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又如在學生提出+=時,同學有意見,提出應該得。
針對再一次的矛盾沖突,教師并不回避而是面對未學的假分數,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說出各自的理由。并讓學生思考,你知道等于不可能的原因嗎?教師善于制造矛盾的沖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臺,使學生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篇3:小學數學邀請課加減法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邀請課加減法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第一節課,第一次在一年級一班上了一節邀請課,是上周自己準備的一節加減法的課,因為一年級的重點就是加減法,而且書本的重點也是放在了加減法上,所以學習上好這一類型的課,可以幫助下階段的教學,盡量提高課堂效率。
課程進行中遇到了很多問題,也感受頗多,尤其是聽了各位有經驗的老師對我的建議以后更是收獲頗多,下面將談一談我自己的課后反思以及今后教學中改進的方向。
第一,沒有把握好時間,不能靈活變通。
按照試教的流程,我的練習題還增設了一個,我以為按照時間,這個題目到最后是沒有時間來做的,但是這節課中,感覺時間好長,重點部分還是沒有反復強調,到后面練習的時間拖得很長,所以最后還沒有打下課鈴,我就已經沒有準備事情做了。
第二,課堂中沒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雖然目標中課件中都提到了這一目標,可真正操作起來卻忽視了這一點,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兩點。第一是自己對學生的擔心,更深的說是不相信學生,需要學生討論時怕學生討論不好,需要學生總結概括時,怕學生說不到點上。第二是自己的經驗不足,缺乏引導學生思維的能力。
第三,對于教材以及課件的處理不夠精細。
尤其是對于教材的挖掘深度不夠,只是將書本知識傳遞給了學生而不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課堂練習中有很多是可以借鑒課本中的練習的,而之前我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第四,課堂問題不夠精煉,課堂語言有點碎。
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問了很多問題,當時自己沒有意識到,下課后才發現其實很多問題是不用回答的,有些問題很重要但是自己卻沒有充分的讓學生回答,沒有落到實處。
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精心的設計問題,爭取是每一個問題都精煉能促進課程的推進并且落到實處,一堂好的課不一定要有多少問題,但是每一個問題都要有所作用。
經常會用到“好嗎”“行不行”之類的話語,今后盡量少用。力爭做到語言干凈利落。
第五,一些細小知識的處理不夠得當。
比如這節課中有個學生說32-2=30時,說到毫無關系的不能用2-32,當時我就沒有處理這個問題,而是讓問題淡掉了。
第六,一些閃光點沒有深入挖掘,只是曇花一現。
例如自己的一個環節,在總結整十數加一位數的時候,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總結方法,但是到上課的時候,又是老師自己帶著他們在總結。
總之,第一節課雖然在別人眼中不是很成功,但我自己覺得我已經克服了緊張,將自己準備的充分展現出來了,況且,各位老師的點評也讓我學習到了很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