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邀請課加減法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邀請課加減法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第一節課,第一次在一年級一班上了一節邀請課,是上周自己準備的一節加減法的課,因為一年級的重點就是加減法,而且書本的重點也是放在了加減法上,所以學習上好這一類型的課,可以幫助下階段的教學,盡量提高課堂效率。
課程進行中遇到了很多問題,也感受頗多,尤其是聽了各位有經驗的老師對我的建議以后更是收獲頗多,下面將談一談我自己的課后反思以及今后教學中改進的方向。
第一,沒有把握好時間,不能靈活變通。
按照試教的流程,我的練習題還增設了一個,我以為按照時間,這個題目到最后是沒有時間來做的,但是這節課中,感覺時間好長,重點部分還是沒有反復強調,到后面練習的時間拖得很長,所以最后還沒有打下課鈴,我就已經沒有準備事情做了。
第二,課堂中沒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雖然目標中課件中都提到了這一目標,可真正操作起來卻忽視了這一點,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兩點。第一是自己對學生的擔心,更深的說是不相信學生,需要學生討論時怕學生討論不好,需要學生總結概括時,怕學生說不到點上。第二是自己的經驗不足,缺乏引導學生思維的能力。
第三,對于教材以及課件的處理不夠精細。
尤其是對于教材的挖掘深度不夠,只是將書本知識傳遞給了學生而不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課堂練習中有很多是可以借鑒課本中的練習的,而之前我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第四,課堂問題不夠精煉,課堂語言有點碎。
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問了很多問題,當時自己沒有意識到,下課后才發現其實很多問題是不用回答的,有些問題很重要但是自己卻沒有充分的讓學生回答,沒有落到實處。
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精心的設計問題,爭取是每一個問題都精煉能促進課程的推進并且落到實處,一堂好的課不一定要有多少問題,但是每一個問題都要有所作用。
經常會用到“好嗎”“行不行”之類的話語,今后盡量少用。力爭做到語言干凈利落。
第五,一些細小知識的處理不夠得當。
比如這節課中有個學生說32-2=30時,說到毫無關系的不能用2-32,當時我就沒有處理這個問題,而是讓問題淡掉了。
第六,一些閃光點沒有深入挖掘,只是曇花一現。
例如自己的一個環節,在總結整十數加一位數的時候,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總結方法,但是到上課的時候,又是老師自己帶著他們在總結。
總之,第一節課雖然在別人眼中不是很成功,但我自己覺得我已經克服了緊張,將自己準備的充分展現出來了,況且,各位老師的點評也讓我學習到了很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3月27日
篇2:小學數學公開課除法驗算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習的是除法的驗算,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不僅要讓學生經歷除法驗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而且通過情景的創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意識和習慣。
對于學生的驗算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我在以往的教學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動方式,學生往往產生不了驗算的心理需要,體驗不到驗算所帶來的意義,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進一步讓學生體驗驗算的意義和功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學會驗算,體會驗算的實際意義,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驗算。
由于除法計算的結果可能有余數,也可能沒有余數,所以除法的驗算相應地也有兩種情況。本課教材分兩段:第一段教學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第二段教學有余數除法的驗算。而由于叔叔的除法的驗算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除法驗算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看情境圖,引導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用100元買7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買5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列算式解決。學生算出得數后,我接著以:“你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驗證?”的話題引起學生探究驗算方法的欲望。驗算的方法,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但學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數這一方法進行驗算,因為學生對乘除法的關系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將新舊知識相聯系。但是對有余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對學生來書有點困難,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然后讓學生通過探索、交流、匯報、質疑,明白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個別學生能進行口頭檢驗,但用豎式進行驗算很不夠理解,對驗算的意義和方法還不明確,總忘了加上余數,雖然商乘除數的結果非常明顯與被除數不一致,但他們也認為自己進行了驗算,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務的進行除法的驗算。我讓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沒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等于被除數;驗算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余數才等于被除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