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分類與比較教后反思
一年級數學分類與比較教后反思
一年級數學《比較》是《分類》的延續,通過觀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標或者自定的目標對物品進行分類,并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長短、寬窄、粗細、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動中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有關分類、比較的簡單的數學問題,并能初步匯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經歷分類和比較的過程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養成分類整理物品的習慣。如何讓學生體驗到分類與比較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把這一知識在生活中加以應用?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感知數學問題。
在講《分類與比較》的前一個周,我布置了這樣一個周末作業,“現在正好是夏天和秋天換季的時候,我們要把夏天的衣服放起來,把秋天和冬天的衣服準備好。小朋友回家以后幫你的爸爸、媽媽整理整理柜子里的衣服好嗎?”這就為我以后的《分類與比較》教學做了一個鋪墊,設置了一個生活背景。
在《比較》一課的教學中,我又問學生:“你在幫媽媽整理衣服的時候發現什么問題了嗎?”有的說,“我發現媽媽的衣服特多。”有的說,“我發現冬天的衣服比夏天的衣服沉”......我又問:“你怎么知道媽媽的衣服多呢?”有個孩子接著說“因為媽媽愛漂亮,經常買衣服,所以媽媽的衣服特別多。”“你能不能用數學知識來解釋一下為什么說媽媽的衣服就多?”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些情景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數學與孩子們生活的距離,讓他們驚喜地發現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積累了不竭的動力。
二、創設實踐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索
在《分類》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分類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身邊,現在我們能不能把我們每天用的鉛筆來分一分類?要求四個人一個小組把鉛筆放到一起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動手實踐,不一會兒就分好了,有的說是按用過的和沒用過的分組,有的說是按有橡皮頭和沒有橡皮頭分的,有的說是按牌子分的......,因為鉛筆是小學生最熟悉的學習用品,這樣在不停的分一分、說一說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形成與應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這節課結束后,給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如何有效的利用游戲的動與靜;如何活躍學生的思維,形成數學課上的良性循環。
篇2:一年級數學《用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用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我上了一節《用數學解決問題》,在上這節課之前我認真的對教材進行了研讀,又查閱了相關的資料確立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1.初步懂得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并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2.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態度,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養成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教材對這節課的編寫是按三個層次來安排的:一是給出條件問題完備的應用問題,借助情景讓學生理解意義進行計算;二是給出明確的信息、數據,由學生提出問題后,理解意義進行計算;三是由學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數學信息,自己根據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課一開始,我設計了小精靈邀請大家做游戲的生活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新課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課中我根據“男生有5人,女生有9人”設計了猜一猜小精靈會給大家提什么問題,讓學生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對做一做的引入也設計了到動物園參觀,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最后,將課堂所學知識進行延伸。觀察家里的物品,給爸爸媽媽或是好朋友提個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小組合作中,大部分孩子都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從而對根據已知條件條件提問題有清晰的認識。在學生解決了三個游戲中的數學問題,進一步感知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后,通過媒體顯示相關數學信息,再引導學生觀察整個畫面,選擇有用信息,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安排有利于學生更加明確應用題的結構特征,掌握如何根據特定的情景,提出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整個探究階段,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直觀作用,選取了學生最喜歡的游戲和活動場面,創設了逼真的情境,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在圖文聲并茂,靜觀和動態結合的情境中,呈現公園情景圖,采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扶-半扶半放-放”的原則,依照“整體--局部--整體”的觀察順序,讓學生從圖中眾多的信息中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逐步感知解決一個問題應具備的條件,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獲得數學知識和廣泛的活動經驗。
感到不足的是個別潛能生,不能根據問題尋找到合適的已知條件,今后在教學中應對這部分學生進行更多的關注.
篇3: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連加連減》是青島版一年級第三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設計,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本節課體現了以下幾個教學特點:
1、創設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陣地。
本堂課我創設了小明去爺爺家喂小雞的情境。學生們比較感興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學習的狀態。
2、動態感知,靜態領會。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2道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通過喂小雞這一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事情發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展示喂完小雞后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系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新授環節處理的得心應手,學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連加、連減的算式。
播放完課件后,我讓學生自己動手,用他們喜歡的符號,在白紙上畫出連加算式的含義,讓學生靜態領會連加的意義。
3、體現算法多樣化。
我在教學做一做的兩道題目時,學生就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種是先算左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上右邊的小棒;另一種是先算出中間和右邊的小棒,再加左邊的小棒;還有一種是先算左邊和右邊的小棒,再加中間的小棒。在解決這道題時,允許學生用不同的算式來解決問題,充分尊重了學生,提倡算法多樣化,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的機會。
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讀圖意時,我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2、教學機智的培養。
在例題教學時,學生在說“8-2-2=4時”,他說“因為2和2組成4,8-4就是4”,這體現了數學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沒有好好抓住這些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這一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問題時的調控能力還有待于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