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
掛圖出示公園里賣氣球的場面,孩子們在買氣球。
師:總共有15個氣球,賣掉了9個,還有幾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
師:同學們想出了很多方法,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
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
師:用你們喜歡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問題(略)。
反思:學習不光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方法。滿足于停留在學生個性化學習這一層面上,不進行及時的引導、升華;只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而忽視科學結論和方法的歸納總結,一節課下來,學生莫衷一是,無所適從.
新課程強調尊重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實現個性化的學習,這無異是正確的。但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視:學生由于自身知識、經驗和思維的限制,他的個人思考、個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確的。教師應通過對話、比照、合作反饋等交往環節來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層理解,引導學生的思維進一步聚合到最優的解決策略上來,獲得一個比較正確的結論;將理解的個性化、獨特性與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統一。我們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求新求異,但什么樣的思考最有價值,什么樣的求異更有成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紛繁的感性經驗中得出求同的科學真諦,這才是有效的學習。
有專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經歷不同,適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為教師的一個總結,使大部分學生的方法被歸為另類,他們會為自己的失敗而傷心,一顆幼小的心靈是經不起這等風霜的,這樣的總結不利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落實。這種認識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究竟什么是情感、態度?培養學生刻苦鉆研的精神,深入思考的習慣,背誦記憶的能力,承受挫折的毅力,面對失敗的勇氣,同樣是重要的情感與態度,這些品質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復雜和艱巨的任務,必須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在對立中尋找平衡,在矛盾中建立統一,這是改革的一個基本要義。
篇2:《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數學教學反思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數學教學反思
1、注重預設,更應注重“動態生成”傳統的教學注重教學預設,以教師的教和書本知識為本位,從教師的主觀判斷或教學經驗出發,偏重于教學過程的程序化,傾向于靜態的計劃性的教學設計,這能適應教師單向的傳遞活動,但不能適應動態的真實的教學過程。為此,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的學習和學生的發展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粗線條的靜態教案為基礎,綜合考慮過程中不確定因素,注重教學策略,特別是多種教學思路的設計,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把教學過程變為一個動態生成過程,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內容讓學生自己發現分數,,利用自己發現的分數解決問題。
2、放棄經典,出現更多“經典的經典”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會將一些所謂的“經典”練習、“經典”算法,迫不及待的教給學生,還自以為效果很好,其實不然?!缎抡n標》中提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他們的學習往往是與天真、童趣聯系在一起的,成人“精妙”的想法卻不一定適合他們的胃口。為此,在教學中,我們的老師應該少一些“經典”,多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去動腦思考。這里我安排讓學生自己去利用學具去探究,解決問題,讓每個學生自己去動手畫、折等,感悟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這樣就會有機會出現更多“經典的經典”,而且創新往往就是從這一點一滴開始的。
3、創設“問題”,引發更多“問題的問題”我們設計學習活動,加工改造教材,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皩W起于思、思起于疑”。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不斷的提出問題的過程。創設問題,讓學生在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是小學數學教學應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都把“創設問題--不協調--探究--問題解決--滿足--引發新的問題”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來做,這里我制造了問題:“那我們也學學整數。我們知道整數可以相加減,那分數可以嗎?”讓學生的思維經受來自問題的挑戰,刺激和激勵學生積極探索,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程度上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愉悅,這種成功的愉悅感將激起學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4、巧用“生活”,隨機取出生活實例生活是數學產生的根源,《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的內容應當源于學生的生活、適應未來社會生活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課程內容應當成為學生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的生動素材”。無數的數學問題等待開發利用。作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有限的數學知識源于無窮的生活情境中,揭開數學的神秘面紗,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生動,更有利于學好數學。分數,要讓學生明白它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它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為此,我們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改編,根據學生實際,巧妙地設置了課前的談話,隨機取例。一看似簡單地談話、隨意地提問,卻已從不經意中構建了學習材料,使學生感受到了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這樣的引入親切自然,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親和力。
5、制造“沖突”,誘發學生主動探究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點燃這“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顯得尤為重要。當學生說出+=時,教師問:還有不同的意見嗎?學生沒有作答,教師便提出:我認為+=,你們說呢?學生紛紛搖頭,教師緊接著提出:那你們能用什么辦法來說服我+=呢?簡單的一句話,卻制造了矛盾的沖突,使課堂出現了觀點的交鋒、智慧的碰撞。學生們紛紛動手開始驗證:有畫圖的、有折紙的、有2人合作研究的、有4人合作交流的、還有學生把生活中的情境分蛋糕作為了他們思維的拐杖。課堂儼然是一個實驗研究室,學生在此經歷了觀察、實驗、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從而發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又如在學生提出+=時,同學有意見,提出應該得。
針對再一次的矛盾沖突,教師并不回避而是面對未學的假分數,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說出各自的理由。并讓學生思考,你知道等于不可能的原因嗎?教師善于制造矛盾的沖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臺,使學生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篇3:10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口算和筆算教學反思
10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口算和筆算教學反思
加、減計算中的進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學難點,也是計算錯誤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操作學具理解進位與退位,形成計算思路。
在教學口算與筆算、加法與減法、特殊情況與一般情況的例題中,都通過擺小棒或撥算珠探索并建構計算方法。
第76頁例題列出的算式是24+6,按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計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么辦?這時擺小棒能激活10根捆成一捆的經驗,形象地展示出再算20+10=30。擺小棒計算24+9,學生會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樣化。各種算法雖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這種算法有三個優點:一是與不進位的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24+6的思路是一致的。相對穩定的思路易于學生掌握;二是已經熟練掌握的20以內進位加法口算,能支持這種思路的運行;三是與筆算法則一致,有利于以后豎式計算的教學。
擺小棒計算30-8,拆開1捆、拿掉8根,形象地顯示了從十位退1、個位作10的退位原理。擺小棒計算33-8,也可以算法多樣化?!袄苯贰笨ㄍǖ乃惴ǜ眯?,是希望學生選用的方法。
2、經常組織比較,及時整理知識結構。
到本單元為止,先后教學了100以內加、減計算的多種情況。能否組織成合適的知識結構,直接影響學生對算法的掌握以及計算的正確與熟練程度。為此,教材有計劃地組織不同計算情況的比較。
(1)通過比較,進一步引導算法。第77頁第2題的三組加法題,都從20以內進位加到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第81頁第2題幫助學生鞏固計算思路,通過三組題的計算和比較,更好地應用十減幾或十幾減幾計算退位的兩位數減一位數。
(2)通過比較,進一步理清思路。第78頁第1題是三組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題,每組題一道不進位、兩道進位。進位加法里一道題和是整十數,另一道題和是非整十數。
3、引導估算。
本單元教學的估算仍要求估計加法的和、減法的差是幾十多。通過估算,進一步體會并區分進位加與不進位加、退位減與不退位減,從而實實在在地提高計算能力。
在教學估算前安排了鋪墊。如第78頁第3題中的54+3和54+8,都是54加幾,為什么得數分別是五十幾和六十幾?5+62和5+65都是5加六十幾,為什么得數分別是六十幾和七十?又如第82頁第3題中的53-4得四十幾,54-3得五十幾,都是五十幾減幾,但得數差異很大。這些現象的發現、原因的思辨、結論的得出,成為估算教學的寶貴資源。
在教學估算時,把進位加與不進位加、退位減與不退位減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體會估算的方法,積累估算經驗。如48+3是進位加法,得數是五十多。6+52是不進位加法,得數仍然是五十多。學生獨立探索估算的方法,應用了口算與筆算的經驗,能促進口算與筆算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