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教后反思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教后反思
做夢也沒有想過,置身在村小任教的我能在市級課堂教學研討會中與名師們同臺競技,面對面的交流。因此,非常感謝于科長給我們村小教師提供了這樣一個觀摩學習和成長的平臺,更感激王主任給了我這樣一次歷練的機會。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效果確實與后面兩節差距較大。靜下心來前后對比,剖析根源,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課前對學生的認知基礎了解不足。
教材中要求“學習兩位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乘法”這一教學內容,必須建立在學生學習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所以課前對學生舊知識掌握程度的狀態了解非常重要。而我在課前熟悉學生時,只是簡單的測試了學生的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估算能力,忽略了對學生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及算理的回顧,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敘述新知識的算理時造成障礙。假如再次上這節課的話,課前我還要補充一些兩位數與三位數的筆算加法的復習,這樣既避免了課堂中一位學生出現的兩次相乘的積從高位加起的現象而節省時間,又對新知識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課中對教學的環節處理不細。
1.課堂預設沒有踩準學生的思維線。
在教學中,圍繞買書的情景設計了三個數學問題,前兩個數學問題是學生能夠解決的舊知識,第三個數學問題是新知識的呈現,學生能夠順利列式:24×12,我的此處預設是想讓學生先口算,再估算,最后探索筆算,目的是想讓學生感知解決生活問題的策略多樣化,同時又為后面的探索口算與筆算的聯系埋下伏筆。但是課堂實際脫離了我的預設,沒有一位學生口算出結果。當時我腦海一片慌亂,一時不知如何引導,就舍棄此處馬上進入了估算和筆算環節。與教材編者的意圖不相符,導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突破不到位,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現在想來,是我脫離了問題情境拉高了學生的思維線,如果當時能像于科長指點的那樣,結合情境讓學生嘗試口算,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估算環節的設計目的性不強。
“一堂好課精彩在課的設計,一堂高效的課重在學生從中收獲了多少。”此時我才真正讀懂這句話的含義。對比三節課,同樣都有讓學生估算的環節,但是每個人設計的意圖不同,學生的收獲也就不同。劉秀艷老師的設計意圖重在讓學生關注估算的應用價值,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感受需要估多還是估少。吳名老師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通過估算鎖定準確值的范圍。而我的設計只是讓學生“百花齊放”的估算了一把,沒能給學生帶來“估算”之外的收獲。從中我也深受啟發:在以后的備課中,每個環節設計前都要思考:到底能讓學生收獲什么。
3.教學方法不夠科學、巧妙。
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在教學中劉秀艷老師用畫箭頭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乘的順序,感覺更直觀、更易于學生理解。吳名老師采取了在豎式中找口算算式的方法,巧妙的引領學生加深了筆算的計算過程,都值得我學習和借鑒。
當然,在本節課中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我會以此為契機,深入反思,努力學習,吸取新的教育理念,主動向名師請教,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讓自己在這片肥沃的教育土地上茁壯成長!
【總評】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不進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本節課的地位在于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為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也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基礎。也就是說,本節課在這一單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節課的教學關鍵①掌握乘的順序;②理解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是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本節課以算理教學為支撐,以算法教學為目標,注重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數學思考,具有濃濃的“數學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明”一“暗”兩線并行,突出算理,掌握算法。
陳老師在上課伊始,滲透兩道復習題,兩道復習題放在新授課之前,是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兩道題是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這不僅是對原來所學知識的一個鞏固,更重要的是緊緊抓住本節課的教學的起點,降低學生學習的坡度,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新知識的學習中,實際上,學生在解決前面的兩個問題時,就已經蘊含了兩位數乘兩位數豎式計算的道理,這是一個“暗處”所指。學生在列出算式后,經過自主探索,讓新知識與已有舊知相結合,逐步解決問題,明確了乘的順序和第二次相乘和積放在“十”位這一道理,這是一個“明處”。通過兩條線的相互結合,突出了算理,讓學生掌握了算法。
2.一“淺”一“深”相互交映,有效質疑,相機釋疑。
由于有效鋪墊的滲透,學生對新知存在著興趣。在學生列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后,教師適時讓學生在估算的基礎上想辦法計算出準確值,這是從一個很好的“淺入”的契機,目的突出學生自主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怎樣算”的問題,讓學生親歷學習計算方法的過程。由于本節課的重點之一是第二次積的書寫位置,因此,老師在學生質疑的同時,適時提出“第二個4”為什么要寫在“十位”上,可謂是“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到這一焦點上,并想辦法積極解決。在這個基礎上,運用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并相互評價。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這是“深”的表現。
3.一“加”一“減”活用教材,重視生成,達成目標。
教材是我們教學的載體,它要求教師從一個單純的教材的使用者、執行者轉變教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師根據學生思維特點和教學的需要,對例題進行了兩個層次的改進,即把例題改變成12×4和12×20的形式,這一“加”是重視了學生學習的起點,為后續學習奠定了基礎。在學生想辦法進行計算12×24時,由于學生不善于運用口算的形式進行計算,即先算12×4,再算12×20,再將兩次相乘的積相加,這個口算過程就是豎式的另一種形式,但在課堂上是沒有看到的,陳老師并沒有刻意的要求出現這一種結果,而是適時在學生都用豎式計算的基礎進行交流、質疑,進而發現算理,掌握算法。一位專家說過,“課堂上是按照孩子們的思路去進行教學,還是按照你的思路去進行教學?這是教學指導思想的問題。”我想,這位專家的話給我們的啟示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的。學生都這么做了,我們沒有必要再讓學生回頭思考口算的過程,我們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學生的思路進行上課,這一“減“也是至關重要的,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最好說明。
課堂永遠是有著遺憾的地方,在這節課上也有著幾點商榷之處,如在提升算法時再明確一些就更好了,教師的評價相對比較薄弱,這些都應當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有意地改進和加強。
篇2:小學《乘法分配率》數學教學反思
小學《乘法分配率》數學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階段學生比較難理解與敘述的運算定律,但是確又是非常重要,運用廣泛。新教材在對于這種運算定律方面的教學沒有要求從文字語言方面加以敘述,只是要求學生能夠在觀察、發現、猜想、舉例、驗證、總結的一系列基礎上得出規律,所以在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上,我的定位是:讓學生通過列式計算、觀察發現、舉例驗證、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含義,并且教師要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本課教學中,我首先設計“懸念”,把學生引到“兩算式的結果相等”的情況中來,先請學生猜想,而后驗證,再請學生編題,讓每一個學生都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研究中來。在編題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交出了正確的“答卷”,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繼續研究的欲望。接著,請同學在生活中尋找驗證的方法,以四人小組為研究單位,學生的思維活動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探究其中的奧秘。小組討論的方式,更促使學生之間進行思維交流,激發學生希望獲得成功的動機。通過實踐、討論,揭示了乘法分配律。
再通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內化。學生表述方式多種多樣,且一個比一個精彩。這樣做,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快樂,自己動手編題、自己動腦探索,從數量關系變化的多次類比中悟出規律,教師“扶”得少,學生創造得多,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一條規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自主自動,學會了進行合作,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像數學家一樣進行研究、發現!這對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其激勵作用無疑是無比巨大的,而“愛思、多思、會思”的學習習慣,會讓孩子一生受益。縱觀教學過程,學生學得輕松,學得主動。
思維是由問題引起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如:“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述乘法分配律嗎?”問題一經提出,學生立即活躍起來,紛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闡明自己的想法,并展開討論,通過學生自己舉例,進一步鞏固了對規律的理解和識記,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在整堂課中,隨著教學層次的步步深入,教學氣氛、學生思維愈來愈活躍,學習的積極越來越高,促使學生更主動地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使學生的學習能力進步強化,從而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篇3:三上數學《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三上數學《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筆算乘法是義務教育人教版三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即加減法的筆算的基礎上學習,為下面繼續學習筆算乘法打下基礎。我教學的是筆算乘法的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是:
1、理解筆算乘法的算理。
2、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一、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
在設計這節課的一開始,我是只教學例1,就是不進位的筆算乘法,在試教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能馬上找出12×3的筆算方法和算理,這個學習任務對他們來說非常的簡單,沒有什么學習的難度,為此我把例2的內容即個位滿幾十的也放在一起教學,增加這堂課的容量,和密度。讓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發現學生還是能比較輕松的接受的。
二、讓學生自己探索計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于有筆算加減法的鋪墊,還有一些學生可能已經接觸過這樣的豎式,所以我設置學習的過程由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整堂課都由學生自己來介紹筆算的方法,即算理。教師主要是把學生說得方法進行小結。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
三、體現算法多樣化,并為筆算的計算方法、算理所服務。
計算12×3時,我先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有些學生運用口算的方法2×3=610×3=3030+6=36,有些學生用的是,有的是用加法的方法12+12+12=36(元),還有是用筆算的方法。讓學生一一來介紹各種方法,最后引出筆算的方法,過程自然、流暢。同時在理解算理時讓學生比較三種方法你有什么發現,得出方法其實是一樣的,讓學生更深理解算理,同時感受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萬變不離其中。
當然我的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筆算課在于其他類型的課相比相對比較枯燥,為此我設置了一定的情景,但從這次上課的情況來看,情境沒有很好的為教學所服務。此外,練習的量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