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的教學感悟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的教學感悟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不進位)是多位數乘法的基礎,是筆算乘法的通法,是在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為不需要進位,就一個例題,重點讓學生明白乘的順序和乘得的積書寫位置兩個問題就可以了。這部分內容看起來簡單,可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卻是很難理解的。
在備課時主要關注了以下幾點:
1.學生的起點。
學習這部分內容,學生應該具備的必要技能有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在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到這一起點,讓學生能夠在課伊始就能清楚地知道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過程及方法,特別是通過“24×2”用豎式計算的過程,由學生自己說出需注意的問題,然后把這三條貼在黑板上,以求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完整的筆算思路。為下面類推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也提供了方法基礎。通過課堂的實際效果看,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2.轉化思想的滲透。
從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練習開始,就讓學生感受到是把它們轉化成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設計時想從這個地方開始就讓轉化在課堂中發揮作用,讓孩子能夠對轉化思想有一個切身的體驗;當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例題用口算做出來時,再讓學生感受到沒學過的內容可以轉化為學過的口算來解決;最后探究出用豎式計算時,總結算法,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原來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就是用第二個因數每個數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其實就是轉化成了兩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設想的過程是這樣一個環節接一個環節,讓孩子從知道轉化這個詞,慢慢明白原來就是這么回事,簡單易懂,不用非得描述出“轉化”是什么,但是心中已經明白了“轉化”是為了干什么。
3.習題的設計。
像這樣的計算課,除了讓學生明白了算理,知道了算法,更多的功夫應該放在練習上,只有在大量的練習中,學生才能逐漸掌握計算的技能和技巧。因為是計算,如果只是一種形式的練習,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沒有興趣。所以在本課的習題設計上,采用了多種形式結合,體現由扶到放的層次性。
第一道題就體現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對著畫有方框的豎式填寫計算的結果,然后再填寫后面的橫式結果,這是給學生固定出積的位置再填寫,在填橫式結果的過程中鞏固對算理的理解;第二個層次給寫好了豎式,直接計算;第三個層次只給橫式,自己寫豎式計算。
第二道題,依然還是列豎式計算,但是要求同桌為一組,每人完成兩個,然后互相檢查,反饋后全部做對了,每人都可以給自己畫一枚喜歡的標志,這樣捆綁評價,可以調動起練習的積極性,忽略掉做計算題的枯燥感。
第三道題,給出算式和豎式中關鍵位置的積,讓學生根據豎式去判斷對應算式,這道題以游戲的形式出現,里面蘊含著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算法的理解,只要理解了如何去算,就可以輕易根據關鍵的幾個數找到對應的算式。想在趣味性十足的練習中加深對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在課堂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幾個關鍵:
1.知識基礎。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在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讓學生及時認真回顧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很重要,所以在教學中踏實進行復習。
2、乘的順序。
這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關鍵,讓學生深刻理解兩位數乘的順序很重要。所以在全班交流的環節不厭其煩地讓學生說自己怎樣計算的過程,就成了重頭戲。可惜在這個過程中,課堂上我處理地并不好。對學生的引領不夠科學有序,問題缺乏清晰的條理性,所以沒能達到我預想的效果。
3.積的書寫位置。
在計算第一層積時屬于原來的知識基礎,學生不會有問題。當計算第二層積時,學生就遇到了困難,解決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如何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的過程,把握了這一點,學生自然就明白結果是幾個十就該寫在十位上。這一點容易理解但需要強化訓練才能熟練掌握,所以在探究交流完后的師生梳理時還要進行“重筆涂墨”,我啟動了一個問題“像說用個位上的2乘24那樣,說說用1乘24的過程好嗎?”這樣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認識“用24乘十位上的1,過程跟用24乘個位上的2筆算順序和方法完全一樣”,只是跟個位上的4乘后的積應該寫在十位上,其他的道理都相同。不知是因為強化了這一點還是學生感悟能力強,從最后做的練習上看,正確率比我想像的要高。
我的感受:
忐忑。
在接到任務時因為是作為骨干教師,同聯小教師同上這節課,很怕自己會有愧于這“骨干引領”的任務,希望自己能夠呈現給大家一堂有自己風格的課,最好是能有所創新。但是這樣的課型平時評優課很少有人觸及,因為它不好創新,只能踏踏實實地去上,花哨不得。于是忐忑不安地進入了備課、思考的過程。時間很短,從接到正式通知到最后一共8天的時間,其中有周六、周日兩天學校組織去蒙山進行了拓展訓練。備課、研討、修改、試講,每天晚上都對著教參、教材和教學設計就這么靜靜地坐在電腦旁,即使什么都不干,也哪都不去,就這么靜靜地坐著,大腦卻一刻不停地思考:如何才能讓整個過程顯得更清晰、更有實效呢?忐忑不安中,最后決定既然創不了什么新,那就把它上踏實,這才能體現課的高效和內涵。
迷茫。
課前的復習環節,進行了好幾次改動。最初設計了一組口算訓練,二是筆算訓練。作為這節課前的熱身,但是在做完這些題的時候我還想抽出要點分別總結概況它們的算法,以便為后來的學習奠定基礎,于是就顯得頭大了,修改。
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很出乎我的意料,本以為用口算的方式分解成三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課堂上孩子們并不是這樣的思維,他們多是上來就用筆算,不管對不對全是列豎式的形式。于是就把情境進行了分解,改成了臺階式。利用情境第一步先解決筆算的基礎問題,第二步口算,但即便這樣,經過調查,學生使用口算來解決的依然不多,利用豎式的很多,但多數都不對,其中有用豎式的樣子,但結果其實是口算出來的卻說不出筆算的過程。當遇到這樣情況的時候,讓學生表達說不出來,學生自己又提不出什么問題,只能由老師來講,對此我真是迷茫了一陣。還是能力不夠,不能準確把握課堂,處理問題的隨機性不強,這些應該都源于自身業務水平還不高,還有待更進一步地去學習、去實踐,讓自己的能力再提高,爭取做一個真正優秀的數學老師。
遺憾。
那天上完課,我覺得特別遺憾。
在學生匯報交流環節,我的問題引領不科學,其實應該清晰地以兩個問題呈現:分了幾步算出來結果的?說出每一步是怎么算出來的。當學生有240的0省略寫法時,提問:怎么不寫0你也認為是240?這樣就可以了,至于24是怎么按照乘的順序得出來的,可以放在師生梳理時強化,這樣效果可能比我當時的處理要好。
在處理學生錯例上,學生已經明確知道算法后,應該給一個糾錯的機會,不僅是對展臺上展示的錯題,開始嘗試的錯誤都要有機會進行修正,這個環節漏掉了很遺憾。
在對估算結果的使用,準確結果算完后,沒有及時回頭看,使估算的結果僅停留在開頭的分析上,這里需要一個驗證分析的過程,如果能有,會使課堂更有數學的理性美。
總之,還需要多學習、多鍛煉,人如果不逼自己,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這樣的課原來我從沒想過可以上公開課,多數數學老師也不愿意涉足這樣的課題,一個字“難”。但是經過這番嘗試,我竟然有點喜歡這樣的課了,這種課可以不上的華麗,但是可以上得很有味道,至少以后看到這樣的課型,我也可以對自己有信心了,因為我經歷了整個思考的過程......
篇2:《商中間或末尾有0筆算除法》教學設計
《商的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除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道理.
2、理解和掌握一位數除三位數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在探索過程中,培養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口算
0÷9=600÷6=56-40=6*8=
27÷3=40÷5=0÷11=210÷3=
2、列豎式計算
372÷6=292÷2=
二、講授新課
1、出示例6單位:千瓦時
3個月用電數
平均每月用電數
李思
309
萬青
420
(1)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電多少千瓦時,該怎樣列式?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309÷3=
(豎式略)
教師提問:商的十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
(2)要求:萬青平均每月用電多少千瓦時?
學生獨立列式:420÷3=
(豎式略)
教師提問:商的個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為什么?
(3)觀察算式,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商的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除法)
(4)小結:在除法筆算過程中,遇到被除數哪位上的數是0且前一位沒有余數時,這一位上的商就是0,要在這一位寫商0.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第29頁的“做一做”.
2、改正下面各題中的錯誤.(豎式略)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
五、板書設計
商的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除法
單位:千瓦時
3個月用電數
平均每月用電數
李思
309
萬青
420
309÷3=103420÷3=140
(豎式略)(豎式略)
設計,的,計算方法,教學
篇3: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筆算除法》教學設計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筆算除法》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P19~P21頁內容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學會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掌握書學格式。
2.理解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算理,并能正確地進行筆算。
3.培養計算能力及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
重點: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筆算除法的步驟和商的書寫位置。
難點: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數,應該與下一位上的數合在一起繼續除的道理。
一、談話導入
1、談話導入
親切地與學生交談:每年的植樹節全國許多部門與單位都組織植樹活動。誰能說說植樹有什么好處?學生發表意見:抵御風沙,綠化,提供新鮮氧氣……2.引出實際問題(1)呈現植樹畫面。(教材第19頁主題圖)“這是我們學校今年植樹節植樹的情景,從這個畫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2)解決問題①學生提出的用加、減法計算的問題。
②對學生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請學生說出算式,并說一說為什么用除法計算。
③聯系估算,承上啟下。二、探究筆算方法1.探索解決“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的方法。①先讓學生在小組內用不同的方法計算,然后請學生上臺演示分小棒的過程。
②請學生上臺演示別的計算的方法
③課件演示分小棒的方法2.師生交流筆算過程。(1)談話。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問題,有的用口算方法,有的通過分小棒。老師呀,想把分小棒的過程寫成豎式,怎么樣寫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研究的筆算除法。(板書課題:筆算除法)(2)再現42÷2的筆算過程。
(3)概括算法:筆算除法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的上面,并且要對齊。
3、猜猜我是誰?(練習)
4、試一試。解決“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放手讓學生解決“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的問題。(1)先談話:我們已經解決了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的問題,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該怎樣解決呢?再請同學們先分小棒再用豎式計算出結果。
(2)學生獨立解決問題之后,全班交流。(3)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呈現解決問題的過程。
(4)與42÷2的豎式比較,有什么不同?三、實踐與應用1.幫小兔拔蘿卜。(課件出示)先請學生完成計算,在小組內相互檢查。
請學生拿出題卡92÷4、78÷2、51÷3計算,反饋時,課件同時顯示“拔蘿卜”的收獲,使學生體嘗成功的快樂。2.幫小動物檢查對錯。
(課件顯示畫面)請學生仔細觀察,然后檢查小動物的題目。四、課堂總結
師生一起總結筆算除法的運算方法。
讓學生讀兩遍歸納的運算方法。
板書設計:
筆算除法
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
42÷2=21(棵)52÷2=26(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