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數學課后反思
《同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數學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是對三年級上冊學習過的(10以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的提升,內容簡單,但是要讓學生把所學過的分數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去真正理解其中的算理并不容易。教學中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注重了情景的創設和問題的生成
我從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吃餅情景入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列式-驗證-分析算理-總結方法,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同時讓學生分組探討交流,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二、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降低了難度
課前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問起:“整數,小數加減法的含義?”時都說不出來,但是問起對某道用加法或者減法解決的問題自己選擇原因時都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所以采用了課堂中的:“想一想你為什么要用加法(減法)呢?”。
同時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
一、對教材的理解深度不夠,沒有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導致對課堂重點和難點的處理厚度不夠。
二、備課不等于背課,上課過程中不能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隨時調整思路,引導學生。課上的太死板。
三、雖然課前作了充分準備,但對于課堂上的突發情況處理的不夠完善,這說明了我教學經驗的不足,駕馭課堂的能力不高。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多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提高課堂的駕馭能力。
四、在學生學會了同分母加法后處理同分母減法的時候又過多的包辦,沒有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在讓學生分組交流總結方法后沒有及時用練習鞏固,查看學生的掌握情況,達到全面檢查、及時了解、及時矯正的目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整堂課中缺少了書面練習,沒能真正的了解到學生的掌握程度,學生沒有真正體驗到收獲的快樂,課堂的實效性不高!
五、課堂中的評價語言不豐富,說出來的評價也很生硬,不能達到對學生的激勵,也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通過參加本次活動,真切的感受到: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不斷的提高,對教材、教參需要下大功夫去鉆研;平時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認知水平的把握;對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注意積累,為以后實施成功的教學打好堅實的基礎。
總評:張老師這節課的教學,在認真研究了學生和教材的基礎上,以“立足教材,關注常態”為指導思想,精心預設了教學環節,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效生成,通過有效探索、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縱觀本課的教學設計過程,有以下幾個特點:
1.情境的創設“好”
和家人一起分吃圓形大餅幾乎是每一位兒童都曾經歷的“凡人小事”,這樣的素材不僅能直觀的、淺顯的幫助兒童理解算理,而且還便于學生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本節課情境的設計分了兩個層次,先求爸爸、媽媽一共吃了多少張餅,也就是把爸爸吃的張餅和媽媽吃的張餅合起來,使學生直觀的感覺到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法的意義是一致的。然后出示爸媽和小蘭一共吃掉了張餅,知道了爸媽吃了張餅,求小蘭吃了多少張餅的情境圖。學生自然地知道了這里是已知兩個數的和和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就要用減法算。這樣通過兩次情境,很好的溝通了分數與整數加減法意義的聯系,而且學生也理解了分數加減法是因為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的。
2.探索的時間“足”
本節課給足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真正擺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共設計了三次探索。解決同分母分數加法時,是讓學生利用圓片等學具,在小組內,通過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來探索加法計算的算理,進而總結方法。解決同分母分數減法時,是讓學生根據加法的研究思路,自己探索總結計算方法。然后在兩次探索的基礎上,又以小組為單位,探索交流總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一般計算法。三次探索的效果都是很好的,這就應了一句話,“給他們一個舞臺,他們就會給你一個驚喜”。
3.練習的設計“妙”
本節課的練習,既有基本練習,又有變式練習。卡片限時算,解答時讓學生只觀察口算卡片幾秒鐘的時間,然后將卡片平放學生思考,在大多數學生都有了結果的基礎上讓學生再匯報答案,這樣即訓練了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度,又改變了題目出示后只有部分優等生參與回答的現象。+=的設計更是巧妙,即訓練了算理,又訓練了算法,學生嘗試并能用字母總結出一般化的方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漲,效果很好,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
總之,本節課就是在生活情境背景下,通過教師的的有效引導,學生的主動探索來完成對算理和算法的尋求和總結,完成對知識的構建與內化。來全面落實教材的重難點和教學目標,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彰顯、“真實、樸實、扎實、充實”的本色。
篇2:最新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第3單元1:5認識和加減法教材內容分析(編教案參考)
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
“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分為兩段: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這兩段在編排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點。相同點是:數的認識都是從數的基數、序數含義,寫法,數的順序,數的大小的比較,數的組成等各個方面進行。不同點是:計算的編排方式不同,“1~5的認識和加、減法”是認數與計算分開編排,先集中認識1~5各數,再教學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是認數和計算穿插編排。計算穿插在認數(6、7;8、9;10)的各段中,每段在認數之后都有相應的加減計算。
(一)教學內容
分為三段:1~5各數的認識;加、減法的初步認識;0的認識和加減法。
(三)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
1.1~5各數的認識。集中編排,從數概念的不同方面:基數、數的順序,書寫,大小比較,序數、數的組成等幾個方面進行認識。
◇充分感受基數含義。
篇3:五年級數學《小數加減法》教學案例
五年級數學《小數加減法》教學案例
江邊中心校:蘇斌
**年春季
我接手五年級這個班已有半個學期,則對于這個班有了充分的了解。他們喜歡算數,喜歡板演,但是計算過程很容易出現錯誤,基于這點,再加上本人也喜歡計算。因此,我對小數的加減法較感興趣。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如下: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較熟練地進行小數加、減法的筆算和口算.
2.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3.注重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膽量。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其計算法則是教學重點.
2.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計算,是學習的難點.
三、教具準備
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準備
(1)下面各數不改變大小,變成三位小數.
8.90.4213.4600
(2)筆算
220+286=125-25=0.28+1.21=4.6-3.2=
問:前兩道題是整數加、減法,誰能說說整數加、減法的意義是什么?計算法則是什么?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什么?
2、引入
我們今天學習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及計算法則.(板書: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二)教學實施
1、例題講解
(1)引入
開學初,小明、小麗和小芳一起去購買文具,小明買1個講義夾用了4.75元,小麗買1本筆記本用3.4元,小芳買1枝彩筆用2.65元。
(2)提問并列式
小明和小麗一共用了多少元?
板書:4.75+3.4=(元)
復習整數加法的意義,遷移到小數加法的意義
(3)討論并板演
怎樣用豎式計算呢?
(4)師生訂正且完善解題步驟
2、鞏固練習(學生獨立完成并板演,然后總結計算方法)
8.35+24.6=10.84+2.6=29.79+37.21=56.74+75.238=
3、知識遷移
小明比小麗多用了多少元?
(1)學生獨立完成,要求用列豎式計算結果
(2)師生訂正并概括小結(小數加減法都要把小數點對齊,都要從最低位算起)
4、鞏固提高(教材第48頁的試一試及練一練)
(三)、課堂作業
1、口算
0.6+0.40.1+0.87.5+0.53.4+3.6
0.5-0.41.2-0.73.0-3.00.92-0.52
2、用列豎式計算一下各題
18.35+4.6558.3+10.17216.74+85.238
3.43-0.5636.42-4.2211.37-108.37
(四)課堂小結
談談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教材第50頁的練習八第2、3、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