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閱讀,提高數學素養》教學反思
《培養學生閱讀,提高數學素養》教學反思
閱讀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它不像英語有四、六級證書可拿,也不像奧林匹克數學可以參加競賽,可是具備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對一個人的一生可能會有長足而深遠的影響。以往一提到閱讀我就會想到語文,在數學課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是以前從未考慮過的問題,但是自從我加入了自育自學課題小組,在不斷的學習和實驗過程中,我卻越來越認識到閱讀對于數學學習的重要性。
我從事數學教學工作已十四載有余,可是自從改教蘇教版新教材后,學生的狀況卻一直讓我覺得困惑不解。新教材是根據新的教學大綱、按照新的教學理念重新編排整合的,教材圖文并茂,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計算等方面對學生的要求也降低了,整體的難度有所下降,按理說學生應該學得比以前更輕松,成績也應該更好。可是,我從這幾年的教學中發現,情況并非如此,學生的成績從低年級開始就出現了明顯的兩級分化,中年級后更加明顯,很多孩子不像以前的學生那么喜愛數學,他們覺得學習數學很困難,完成作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學習成績也總是不太理想。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如果不考慮學生先天的智力因素、行為習慣和周圍環境影響,我認為還有一點原因就是很多家長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從而造成孩子的理解力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很多家長都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從上小學才開始的,學前很少會去教孩子識字,去教孩子如何讀書,加上受現在的電視娛樂節目影響,許多孩子對讀書并不感興趣,少讀書就對很少會接觸書面語言,對文字的理解能力相對也就較弱。可是,再來看看現在采用的蘇教版教材,它的內容比以往更豐富,練習形式更加靈活多樣。
比如說,舊的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冊數學書中,多半都在教數的認識和簡單的加減法,以及數的比較和簡單的圖文應用題,整冊書涉及的內容比較單一,題型也就相對簡單,很多題目都是反復出現,學生不需認識很多字也基本可以完成練習,因此,多數學生在低年級的學習成績都比較接近。而現今使用的新教材,第一冊就包含了這些“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認數(一)、認識物體、分與合、加法和減法、統計、認數(二)、認識鐘表、加法”共計十二個單元,從內容上看,涉及的面要比以前廣得多,而且有些單元只有一兩課時一帶而過,練習題的形式也靈活多樣,其文字表述自然也多了許多。
那么,當孩子來到學校,從他們面對的第一次數學作業開始,就有大量的題目需要閱讀和理解,很多學生無法獨立完成作業,很多家長也反映孩子寫作業時需要家長讀題,完成作業非常得慢,這也就造成有些學生在考試時因為不識字或不理解題目含意而無法正確完成試卷。也有很多家長雖然知道閱讀理解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常常認為給孩子買了書或訂了報紙,孩子學會了拼音就可以獨立閱讀了,很少會去指導孩子讀書。
其實,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和詞匯積累,對學生來說用文字表述的東西,遠比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得難理解的多,因此,很多學生覺得書面語言很難理解,會對閱讀沒有興趣,閱讀理解能力也就長期得不到提高,這也就對他在各科的學習上制造了障礙。總而言之,現在的教學理念要求學生必需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積累豐富的經驗,只有這樣才能比較輕松的掌握所學知識。
那么,面對學生現在的這種情況,要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效果,也就必須培養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在不斷的實驗摸索中,我嘗試著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在課堂上,我經常帶領學生精讀比較易錯的題目,同時讓他們圈出重點字詞、劃出不理解的句子,重點解釋數學專有名詞,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正確理解題義。學生對數學練習中出現的“大約”經常分辨不清,容易出錯,我就經常引導他們進行比較和分析。例如課本中有這么兩道題,“空調器每臺3976元,VCD機每臺1008元,爸爸想買1臺空調器和1臺VCD機,大約需要帶幾千元?”“如果每根小棒長5厘米,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大約各是多少厘米?”學生一看到“大約”首先就會想到估算,但是“大約”還包含著不確定、不是準確得數種種情況,求周長這題便是如此,一口就能報出答案,為什么要求“大約”是多少呢?學生經過對比思考就會發現,奧秘就在給出的圖中。經過這種對比強調練習,學生對題意的理解就更清晰了。
二、在課堂中介紹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與數學史料,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數學書籍。
三、向學生推薦數學課外讀物,例如《數學課外補充讀本》,讓數學課外閱讀成為學生讀書活動中的一部分。通過有趣的故事,可以激發學生數學閱讀的興趣,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擠出課堂時間,帶領學生讀書。以往,在課堂的空余時間里,我總是要求學生學會利用時間多做點數學題,在數學課上只能做和數學有關系的事,現在,我卻經常讓他們多讀書,只要是有益的課外書籍也可以,配合學校積極營造“書香校園”的氛圍。
五、家校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課外閱讀無處不在,且更廣闊的空間是在家庭中。為了更好地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每次和家長的談話中,我總是積極向家長提出加強孩子閱讀習慣培養這一建議,和他們分析孩子落后的原因,暢談閱讀帶來的好處,得到了很多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為學生盡早養成閱讀習慣打下了基礎。
當然,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促而就的,它的效果展現也需要很長時間,但我會堅定不移的堅持下去,為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篇2:小學數學公開課除法驗算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習的是除法的驗算,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不僅要讓學生經歷除法驗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而且通過情景的創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意識和習慣。
對于學生的驗算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我在以往的教學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動方式,學生往往產生不了驗算的心理需要,體驗不到驗算所帶來的意義,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進一步讓學生體驗驗算的意義和功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學會驗算,體會驗算的實際意義,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驗算。
由于除法計算的結果可能有余數,也可能沒有余數,所以除法的驗算相應地也有兩種情況。本課教材分兩段:第一段教學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第二段教學有余數除法的驗算。而由于叔叔的除法的驗算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除法驗算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看情境圖,引導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用100元買7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買5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列算式解決。學生算出得數后,我接著以:“你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驗證?”的話題引起學生探究驗算方法的欲望。驗算的方法,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但學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數這一方法進行驗算,因為學生對乘除法的關系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將新舊知識相聯系。但是對有余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對學生來書有點困難,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然后讓學生通過探索、交流、匯報、質疑,明白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個別學生能進行口頭檢驗,但用豎式進行驗算很不夠理解,對驗算的意義和方法還不明確,總忘了加上余數,雖然商乘除數的結果非常明顯與被除數不一致,但他們也認為自己進行了驗算,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務的進行除法的驗算。我讓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沒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等于被除數;驗算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余數才等于被除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