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數加法的筆算見面課教學反思
“三位數加法的筆算”見面課教學反思
9月27日上午,我上了入職以來的第一次見面課。上課的內容是“三位數加法的筆算”,一節課下來,前輩們關于我的課堂,給予了很多建議和評價。讓我清楚的認識到今后在教學中應該努力的重心和發展的方向。
三位數加法的筆算這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復習兩位數加法的筆算方法,遷移引申出三位數加法的筆算計算方法和步驟。
2、學生通過自主思考,理解三位數加法筆算不進位、不連續進位算理。掌握萬以內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3、通過幻燈片的展示,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卻沒有很好地圍繞教學目標去組織我的教學,雖然整個教學流程還是很清晰的,但是對于課堂教學的組織,卻做得很薄弱,教師一味地在講臺上講,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太少。把學生框在了自我的教案中,牽著學生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擴展。具體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一下幾點:
個人素養方面:
1、三筆字的書寫有待加強,特別是黑板字的書寫,應該做到工整簡潔。沒有適時地發揮出板書應起到的作用。如板書知識點,板書的引領作用。
2、教態的親和性。在講臺上隨意走動,沒有和學生進行眼神的交流,讀不懂學生眼神中流露出的狀態和想法。
3、語言的不嚴謹,提問的問題不夠嚴謹或是多余。普通話水品有待提高。
組織教學方面:
1、教師主導,學生只能跟著老師走,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2、練習活動的單一性,只有點名提問、上黑板上算一算,應該多些形式如“女生讀題,男生回答”“一二大組和三四大組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快有準”等等活躍課堂的組織內容。
3、練習時間太少,對于新課的知識,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上,很快就能接受了,教師不應該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講解上,而是把時間用在給學生練習上,對于練習質及量,教師還可以適當的加大一些,學生能力強的學生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個人教學體系方面:
一名教師,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這是一個不斷實踐和發展的過程。這其中包括了很多的方面,如教師語言的幽默性,教學的嚴謹性,習題講解的靈活性等等。這就要求老師要熟悉在整個小學階段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靈活組織自己的教學,一點及面,這樣培養的學生思維才會更具發散和靈活性。另外一點就是要關注學生的細節,都說細節決定成敗。學生的細節反映的是學生的上課狀態,只有在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因材施教,讓學生學有所長。
以上只是針對我的這一堂課,前輩們給我的建議。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我也是存在著不足的,如怎樣和學生進行溝通,和家長進行溝通與合作,作業的批改應該注意什么等等。還有太對的方面需要我去學習和思考。值得慶幸的是,我有很多的良師可以在教學的路上給予我知道和幫助,也十分感謝他們,相信通過他們的幫助和自己不懈的努力,自己的教學能力和課堂效果會越來越好。
篇2:10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口算和筆算教學反思
10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口算和筆算教學反思
加、減計算中的進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學難點,也是計算錯誤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操作學具理解進位與退位,形成計算思路。
在教學口算與筆算、加法與減法、特殊情況與一般情況的例題中,都通過擺小棒或撥算珠探索并建構計算方法。
第76頁例題列出的算式是24+6,按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計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么辦?這時擺小棒能激活10根捆成一捆的經驗,形象地展示出再算20+10=30。擺小棒計算24+9,學生會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樣化。各種算法雖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這種算法有三個優點:一是與不進位的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24+6的思路是一致的。相對穩定的思路易于學生掌握;二是已經熟練掌握的20以內進位加法口算,能支持這種思路的運行;三是與筆算法則一致,有利于以后豎式計算的教學。
擺小棒計算30-8,拆開1捆、拿掉8根,形象地顯示了從十位退1、個位作10的退位原理。擺小棒計算33-8,也可以算法多樣化。“辣椒”卡通的算法更好些,是希望學生選用的方法。
2、經常組織比較,及時整理知識結構。
到本單元為止,先后教學了100以內加、減計算的多種情況。能否組織成合適的知識結構,直接影響學生對算法的掌握以及計算的正確與熟練程度。為此,教材有計劃地組織不同計算情況的比較。
(1)通過比較,進一步引導算法。第77頁第2題的三組加法題,都從20以內進位加到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第81頁第2題幫助學生鞏固計算思路,通過三組題的計算和比較,更好地應用十減幾或十幾減幾計算退位的兩位數減一位數。
(2)通過比較,進一步理清思路。第78頁第1題是三組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題,每組題一道不進位、兩道進位。進位加法里一道題和是整十數,另一道題和是非整十數。
3、引導估算。
本單元教學的估算仍要求估計加法的和、減法的差是幾十多。通過估算,進一步體會并區分進位加與不進位加、退位減與不退位減,從而實實在在地提高計算能力。
在教學估算前安排了鋪墊。如第78頁第3題中的54+3和54+8,都是54加幾,為什么得數分別是五十幾和六十幾?5+62和5+65都是5加六十幾,為什么得數分別是六十幾和七十?又如第82頁第3題中的53-4得四十幾,54-3得五十幾,都是五十幾減幾,但得數差異很大。這些現象的發現、原因的思辨、結論的得出,成為估算教學的寶貴資源。
在教學估算時,把進位加與不進位加、退位減與不退位減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體會估算的方法,積累估算經驗。如48+3是進位加法,得數是五十多。6+52是不進位加法,得數仍然是五十多。學生獨立探索估算的方法,應用了口算與筆算的經驗,能促進口算與筆算水平的提高。
篇3: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數學教學反思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數學教學反思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豎式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加法。設計這節課時,我覺得依據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小組活動,自主探究,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學生用小棒、計數器、湊十法都在我的預料之中,但是用豎式計算出現的幾種情況,我真沒有預料到。
這就是新舊課程的不同之處!使用舊教材這部分知識時,大多數學生是按照教師的要求一步一步來進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學會、記住計算的方法。整個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新授10分鐘結束,剩余30分鐘就進行各項練習,在反復的練習和強化中,學生的計算終于有了較高的正確率。而本節課,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約25分鐘,只有15分鐘的練習時間,一節課結束,全班計算正確率竟達到99%!而且整節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比較前后教學的差異,我認為教師在使用新教材,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和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的作用,特別要體現在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問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之間的關聯方面,在于提供把學生置于問題情境的機會,在于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情境與空間。,讓學生自主地去討論、思索,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時候,教師就要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恰當點撥、引導,使學生對自己發現的結論進一步反思,澄清認識,找到正確的方法、答案。
2、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以前的課堂上,學生基本上是聽講-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基本上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新課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數學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本節課就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學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組討論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在不同觀點、創造性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