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玩繩子》教學反思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玩繩子》教學反思
“玩”是孩子的天性。“跳繩”作為我們大(2)班的特色,孩子們基本上都學會了跳繩。有的小朋友還學會了單腳跳、正跳、反跳、跑著跳......跳繩對他們來說,已毫無吸引力。有的小朋友手里抓著繩子站著發呆,有的跳兩下就坐在臺階上休息,有的拿著繩子追著跑。后來,我和陳老師想變換花樣,從而吸引孩子的興趣。如:計時跳,看誰單位時間跳得多;看誰跳的花樣多。可是孩子們的興趣一會兒就好像沒有了。
后來,在我的號召下,孩子們站成幾排進行一邊跳、一邊走。在孫園長的指導下,我們轉變觀念,讓孩子們利用繩子自由玩。于是我讓孩子們不斷進行嘗試繩子有哪些玩法,有的說繩子在地上左右甩,一邊甩一邊跳、兩個人一起跳、三個人一起跳、五個人一起跳、把繩子結成蜘蛛網,然后小朋友在地上爬。后來,我們均去操場進行了嘗試。孩子們有的幾個人合作跳(女孩子占多數),男孩子幾個人一組,自由組合,用繩子搭成蜘蛛網,幾個小朋友圍成一個蜘蛛網,網下有許多“蜘蛛”在爬。有的小朋友搭成蜘蛛網,排成兩隊或四對,手伸平在地上走蜘蛛繩。孩子們一個個樂在其中,沒有一個小朋友游離于場地之外。當孩子們玩了不同的花樣后,孩子們的臉上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后來,我和孩子們進行了交談,孩子們自發地說:“今天真好玩。”分享了玩繩子的喜悅之后,最后我讓孩子們自己學會整理把手中的繩子放進了收納箱排隊進活動室。,最后整理的這個環節也是孩子們重要的一課,所謂一日生活皆課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人生的重要一課。
同樣的材料--繩子,不同的教師觀念,前一種是在老師的“導演”下小朋友們“跳繩”;后一種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鼓勵下,小朋友們嘗試繩子的不同玩法。孩子們實現了自主、自由探索繩子的玩法。在該活動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孩子是自由的人,應該給孩子自我發展的空間,成人、老師不能取代駕馭孩子的思想。當然,在給孩子自由、自主的空間的同時,我們也要時刻提醒幼兒及自己: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給他們自由、自主發展的空間的同時,規則意識應是首當其沖的活動是在有規則約束下的“自由”和自主。
在課程游戲化大背景下,一線幼兒教師要不斷反思自我,改變自我,挑戰自我。為幼兒創造豐富多彩的游戲環境,讓幼兒在游戲中健康成長。
篇2: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吹泡泡》活動反思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吹泡泡》活動反思
這是一次比較有趣的游戲活動。首先是幼兒在“吹泡泡”游戲活動中,幼兒玩的非常開心,讓幼兒有了愉快的情感體驗,并通過不斷實踐知道并能發現所吹泡泡有大有小,用的力度不一樣,氣息不一樣,吹出來的泡泡也不一樣,看到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天真燦爛的笑容,看到幼兒對五彩繽紛的“泡泡”是那樣的喜歡,對科學現象它充滿了興趣與好奇心,能通過實驗吹泡泡來觀察身邊的事物,并透過吹起來的泡泡看到五顏六色的泡泡,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了,理解了五顏六色這個成語,并真切地明白了它的含義,通過活動培養了孩子對科學活動的濃厚興趣,通過今天的這個活動再次讓我明白玩中學,學中玩的真正意義。
游戲活動中我讓孩子自由大膽的玩,幼兒跟著吹出來的“泡泡”時而升高,時而降低,時而變大,時而變小,或一不小心吹破。游戲結束時,平時最頑皮的孩子也對我說:“老師,今天的吹泡泡游戲真好玩。”課后我想:在組織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只有更新理念讓孩子真正成為游戲的主體,我們多給孩子時間和空間,不束縛孩子的行為、探索的興趣與欲望,才會讓幼兒真正體會到游戲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才能真正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