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大班《戲說臉譜》藝術活動反思

大班《戲說臉譜》藝術活動反思

2024-08-01 閱讀 1466

大班《戲說臉譜》藝術活動反思

京劇是我國傳統藝術寶庫中一朵奇葩,被稱為國粹而名揚海內外。京劇是我國特有劇種,京劇臉譜、服飾、唱腔都非常有特點,其鮮艷的色彩,夸張的形象,有一定功夫的動作,都深深吸引著孩子們。小朋友們對京劇還是有一點陌生,所以我在活動前先找一些京劇碟片讓幼兒欣賞一下,在孩子們喜愛京劇的前提下,設計了這一活動,讓幼兒更深入地了解京劇,欣賞、感受京劇的特點,培養幼兒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F代京劇唱段《戲說臉譜》,將臉譜人物和濃郁的京劇韻味結合起來,幾位人物性格一目了然。從京劇臉譜入手,更容易激發出幼兒喜愛京劇藝術的情感。京劇是中國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如何讓京劇藝術在下一代中繼承和發揚,是值得我們音樂教師去探索、去研究的問題。為了能夠很好的培養幼兒對傳統藝術的熱愛,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我嘗試通過大班音樂教材中的京劇《戲說臉譜》的教學,使幼兒的審美能力、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模仿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激發幼兒對京劇的喜愛之情。

為了更好的上好這節課,我還在網上找了一些關于京劇臉譜的知識來充實自己,了解到什么顏色的臉譜代表什么樣的性格,這對我分析歌詞非常有好處。還收集了與歌詞同步的臉譜,自己繪畫了各種大小臉譜。這節課的重點是學唱京劇歌曲《戲說臉譜》,難點是最后一句的“啊”的唱法。活動前對這節課的設計還是做了充分的準備,特別是在孩子學習歌曲環節,設計了較多的方法,如學習歌詞,采用故事導入,我問你答,教師說前半句小朋友接后半句等方法,在學唱歌曲環節,為了讓孩子突破難點,我在“啊”后面畫了節拍圖譜,讓孩子跟著圖譜練唱。

活動課上,我一開始出示了許多臉譜,使幼兒感到既新奇又有趣,對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姓名先利用了故事的形式作了簡單的介紹,為學習歌詞作了鋪墊,接下來播放《戲說臉譜》唱段,讓幼兒欣賞幾遍,比較一下與平時唱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樣。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對這首歌很喜愛,歌詞、旋律很快就掌握了,對“啊”的唱法,雖然孩子們還不能準確唱出其中拐彎的地方,但他們也能注意到“啊”的地方要拖長,再加上節拍圖譜學會演唱。接下來對難點唱句進行了模仿練習,通過男生唱,女生唱,小組唱等多種形式,讓幼兒掌握歌曲。再欣賞京劇VCD,最后嘗試讓幼兒戴上臉譜面具邊唱邊表演?;顒幼詈笞層變褐谱骶﹦∧樧V,戴著自己制作的臉譜表演。

這節課,通過課前準備,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有效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充分地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熱情,他們在課上回答問題積極,大膽。通過觀察說出了京劇的基本特點,學習的熱情一直持續高漲。這讓我想到平時的一些失敗的課堂教學,其實,如果我們每一節課都能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抓住幼兒易被新鮮事物吸引的特點,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去教學,我們的課堂就會變得生動,我們的孩子就會變得更加聰明、可愛。

這節課下課后,幼兒的情緒還處在課堂的興奮當中,今天我們學唱京劇了。從幼兒那興奮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我感受到了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短短的一節課,幼兒不僅對京劇有了初步的認識,還學會了唱京劇,使孩子們得到了美的享受,獲得了藝術的熏陶。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也許會因為一節課的激動,而對京劇產生終生的興趣。作為幼兒教師,我們不僅僅要教會幼兒唱歌跳舞,更要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把具有民族意義的藝術形式通過課堂傳播下去。

活動中雖然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但對重點唱句的掌握,每個樂句的演唱力度,以及用動作表現方面還不理想,幼兒在聽聽、哼哼、學學、做做的過程中,對我國的京劇藝術有一個初步了解。在學唱《戲說臉譜》時發現幼兒對歌詞很感興趣,而且也會跟隨音樂進行跟唱,但是哼唱過程中“啊”的演唱方式過于隨意,于是我反復播放音樂磁帶,讓幼兒反復的欣賞,希望能讓幼兒模仿并進行自我修復。但是幾遍以后孩子雖然熱情很高,但“啊”的部分還是不能克服,尤其是沒有音樂伴奏的情況下,不知道結束的點在哪,幼兒的這一情況,不是一節音樂課就能克服的,孩子的把握不好,還需進一步對幼兒音樂能力的培養。

篇2:小班大雨和小雨藝術活動教學反思

小班“大雨和小雨”藝術活動教學反思

活動產生:

上個星期的一天中午,我和孩子們吃過午飯在操場上散步,突然,一滴、兩滴、三滴,天空中落下了一些小雨滴。當大多數孩子還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徐楊吉小朋友說:“李老師,外面下雨了?!彪S后,其他小朋友也紛紛將頭仰向天空,小手作捧水狀,叫著:“老師,下雨了!老師,下雨了!”,我們到走廊上來看大雨吧。孩子們雖然都跟著我走到走廊上,但小眼睛還時刻盯著外面看。雨“嘩啦嘩啦”地越下越大,操場上形成了一個個小水塘,雨水滴在水塘里激起了一朵朵小水花孩子們看了情不自禁的拍手鼓掌起來。這時我突然靈機一動,我們幼兒園小班教科書上不是正好有“大雨小雨”這一課嗎?因此,我說:“我們到活動室里去唱‘大雨小雨’這首歌吧,大家說好不好?”小朋友們個個都說好。因此,我開始了這節藝術活動。

設計意圖與實施過程:

《大雨小雨》這首歌預設的目標是:嘗試用連貫、跳躍的聲音演唱,并用不同的唱法來表現大雨和小雨、嘗試用長短線條表現大雨和小雨、用不同的形體動作來表現大雨和小雨,并選擇合適的樂器演奏。為了達成預設的目標,活動過程是這樣展開的:

首先,激發興趣?!皠偛盼覀円黄鹩^看了下雨。先是下了小雨,后來下起了大雨。大雨和小雨是什么樣子的,看起來像什么?大雨和小雨的聲音是什么樣子的?大雨和小雨打在手上的感覺有什么不同?”

然后,幼兒用手指動作來表現大雨和小雨的痕跡。小雨從空中滴答滴答地落下來,就像一條條短短的線,大雨從天空中落下來是嘩啦嘩啦嘩啦,就像一條條長長的線。聽,下大雨了,(幼兒畫長長的線),聽,下小雨了(幼兒畫短短的線)

再次,幼兒用身體動作來表現“大雨和小雨”。師:請小朋友們發揮想象,用身體的各個部位做動作表示大雨和小雨(有的小朋友用手臂從上面揮動表示下雨,有的用從上往下扭腰來表示下雨,有的小朋友用腳輕輕走路表示下雨)。小朋友充分發揮想象,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

最后,請小朋友選一種自己喜歡的樂器邊唱邊演奏,在教師的指揮動作和語言提示下邊唱邊演奏,在演奏中體驗輪流演奏的愉快。

調整與反思:

活動結束后,我想這個活動有成功的地方,如:能根據突發事件(天氣下雨)來作為活動的契機,并激發幼兒的興趣。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同時,以大雨和小雨貫穿整個活動,對孩子的情感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但是,活動也有不足之處。首先,從目標來看,目標的容量太大,不集中,主要目標不夠清晰,是讓幼兒學習用長短線表現大雨、小雨為主,還是以用身體各部位來表現大雨和小雨為主,或是用打擊樂器來表現大雨和小雨的聲音為主?其次,從活動環節來看,由于目標容量大,導致過程繁多。有些環節只能是走過場,孩子顯得被動,與整個活動的預想有一定的距離。

究竟怎樣預設適切的發展目標,怎樣讓過程為目標服務,小班孩子怎樣調動孩子的主動參與性,從而發揮孩子的表現力更好的順應孩子的發展呢?我調整了方案,進行了第二次活動。

我預設了這樣的目標:(1)嘗試能用不同力度的身體動作表現大雨和小雨。(2)能用不同的唱法表現大雨和小雨。分成兩個環節進行。

我感到第二次活動目標清晰,同時過程能緊緊圍繞目標展開。個別-集體-分組-個別,孩子的主動性得以發揮,既保證了目標的達成,又保證了孩子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但孩子們對不同的下雨聲仍很感興趣,似乎這節課并沒有達成最終目標。因此,我進行了第三次活動。

我預設了這樣的目標:(1)用力度合適的歌聲來分別表現大雨和小雨。(2)用合適的樂器演奏大雨和小雨,在演奏中體驗輪流演奏的愉快。仍然采用個別-集體-分組-個別的形式,通過三個環節來實施。第一,用不同力度的歌聲表現大雨和小雨,第二,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大雨和小雨,并進行個別練習。第三,集體在老師的動作和語言提示下邊唱邊演奏。

我感到第三次活動的目標更加清晰,目標重點放在演奏大雨和小雨的聲音上,同時過程緊緊圍繞目標展開,幼兒通過個別-集體-分組合作-個別的形式,孩子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同時體驗到合作演奏的愉快情感。

活動的啟示:

1.課改需要反思型的教師。活動過后,我們應當進行反思。但這種反思不應停留在表面而應走向理性,追尋“實踐-反思-調整-再實踐-再反思-再調整”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不斷尋找推進孩子發展的策略,(目標的制定、幼兒的反應、教學的方法、細節的處理等)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化水平。

2.目標的定位非常重要,要有一個適切度,不能貪多求高.每次活動解決一個難點,圍繞一個重要目標展開,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更有效的學習。

3.活動的過程要針對目標有效地設計,把孩子推在活動的前沿,讓他們在自主活動的過程中或在與同伴的相互影響中獲取和積累一些感性的經驗。

4.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孩子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關注孩子的興趣點,尊重孩子的活動,幫助孩子真正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