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加法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加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學生學習加法運算的的起始課,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通過熟悉的情境觀察,語言的交流表達,游戲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動,使學生體驗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義,經歷把兩部分合在一起抽象為加法運算的過程。從中掌握:認識“+”號,會讀加法計算,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體會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加法含義。
本節課的開始,我通過金魚實物讓學生觀察,說說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學著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發現的數學信息。創設了“先把兩條紅金魚放進魚缸里,再把一條黑金魚放進魚缸里”這樣一個情境。學生直觀的觀察到兩條魚與一條魚合在一起,讓學生試著根據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感知“合起來”就是“加起來”的意思,就要用加法計算的算理,使學生對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一步鞏固加法的含義。
在鞏固練習的環節中,我利用課件演示出示了鴿子圖、紅花圖和黃花圖,在觀察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述圖意,說出算式,進一步理解了加法的含義。通過黃花圖,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與思考,體會解決同一個問題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既培養的學生的觀察興趣,滿足了他們表現的欲望,又增進學生對“加法”含義的理解。
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通過數學學習,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是新課標中特別強調的。加法的初步認識對現在的一年級小學生來重在理解加法的含義。所以在學生通過金魚實物與金魚圖基本上了解了加法的意義、認識了加號、與加法算式后,我就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來解決問題的事例,請學生觀察教室,說說發現的數學信息,并用學會的加法算式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用語言表達數學信息的過程就是深化他們對加法的認知,使他們加深了對加法的意義的理解的理解過程,同時學生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為今后學習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反思這節課的成敗,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要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個性化的鼓勵性語言;盡量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特別要重視生成資源的使用,不要怕學生說錯,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話,一節好課不是做出來得,而是自然生成的。
2.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還要靈活的使用教案。在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太在意教案的設計,恨不得每一句話都要和教案上的一致,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顯得有些機械。比如:在創設情境的導入環節,由于學生沒有按照我的意思說出紅金魚和黑金魚的數量,所以請幾個學生不斷的回答。這樣使得導入環節很羅嗦,還浪費了時間,致使練習的時間不夠用。
3.在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中,要體現學生的自主,不要給學生過多的限制。在游戲合棋子的操作中,我課前為每個小組準備了5以內的不同數量的棋子,游戲中只要求每組做一次。這樣大大限制住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練習的時間也不夠充分,沒有很好的把握這個鞏固練習的好機會。
4.控制好教學節奏,使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落實到位。在這節課中,我的課堂節奏是前松后緊,整個課堂節奏有點慢,造成了虎頭蛇尾的情況。特別是下課了,練習題還沒有處理完,由于缺乏經驗就草草收場了,也沒有做小結。
新課標、新教材需要新理念來支持,作為新課標的實踐者,我要在積極實踐的同時,不斷地去探索,只有這樣才能貫徹好新課標精神,落實好素質教育。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