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數學教學反思:新授課一定要當堂練習嗎

數學教學反思:新授課一定要當堂練習嗎

2024-08-01 閱讀 4777

數學教學反思:新授課一定要當堂練習嗎

昨天試教《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個知識點難度很大,整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給孩子探索。課后,有位老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這節課,有沒有當堂練習?我說沒有。這位老師說:“我始終認為,一節成功的數學課,一定要有必要的當堂練習,如果沒有,從何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從何鞏固學到的知識技能?探索到的這些關系,又有什么用?”這位教師,是一位多年從事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能手。

給她這樣一說,我猶豫了。的確,這是大多數教師的觀點,也是官方檢查課堂效果的常用做法。講完一節課,不練習一下,怎么知道孩子對這個知識點有沒有掌握呢?根據記憶遺忘曲線,當堂練習和晚上的家庭作業可以鞏固新學的知識和技能,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新學的知識點反復地練習和復習,掌握牢固,獲得高分是當然的事。所以,教授完新的教學內容,當堂練習似乎很有必要。

但是,我回憶了一下,在課堂時間不夠的情況下,我卻經常舍棄當堂練習這個環節。去年在__實小參加__市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展示,上公開課《乘法分配律》。整節課上讓學生探索和歸納乘法分配律,親歷規律的形成過程。整節課學生能主動發現并歸納乘法分配律,并從多個角度理解和解釋乘法分配律。孩子的自主性被點燃,課堂成了他們的舞臺。沒有時間安排課堂練習,但是整節課,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也得到了增強,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這節課上,學生獲得了學習的愉悅感和成功感,難道會因為沒有練習的設計就被評為差課嗎?事實好像也并非如此。

數學教育的目標是什么?僅是學習完一個個知識點,然后根據這些知識點解題嗎?然后反復訓練、熟能生巧,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嗎?這樣的學習,是有多么地目光短淺、功利、被動和無趣啊?而我們的孩子,又是怎樣一天天地被訓練成一個模仿機器和解題高手?

仔細地回味這個爭論,我想到了米山國葬的一句話:“在學校學的數學知識,畢業后若沒什么機會去用,一兩年后,很快就忘掉了。(制度大全)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銘刻在心中的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問題的著眼點等,卻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終生受益。”

事實上,我并非沒有接受那位教師的建議,而真的是增加了自我判斷的練習環節。學生在發現了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后,讓他們馬上使用判斷驗證一下,真的不錯。但有時,課堂時間真的有限。必須舍棄一部分的時候,作為教師的你,選擇舍棄哪一部分呢?

在目前高考的指揮棒下,我不會拿學生的未來開玩笑。但我依然覺得,判斷一節數學好課的標準,應該是讓學生充分地領悟數學學科的精神,體會數學探索的樂趣,感受數學學習的愉悅,學會數學思考的方法,形成數學思考的習慣。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