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確定起跑線數學教學反思

確定起跑線數學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7608

確定起跑線數學教學反思

本課是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課,在教學本課之前,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圓的概念、圓的畫法還有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等知識。學生對體育活動也很喜歡,相當一部分學生去過體育場,對體育場的跑道和起跑線并不陌生。通過電視節目學生對起跑時運動員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線的現象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具體這樣做是為什么、相鄰兩跑道起跑線該相差多遠呢?很難通過經驗和觀察得到,需要學生收集相關的數據,具體分析起跑線的位置與什么有關。所以在教學中學生可能會在“相鄰跑道相差多遠”這一點上有些困難。因此,讓學生推導確定起跑線位置的過程及其實踐運用是本節課的重點,而理解起跑線的位置與什么有關則是教學的難點。

其實6年級的學生對起跑線并不陌生,但可能很少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200米、400米等起跑線位置為什么不同,相差多少。所以課的開始,我采用多媒體呈現了400米橢圓形跑道的一部分,用小動物的趣味運動會中準備在同一起跑線上起跑,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你覺得他們的比賽規則合理嗎?”引起學生對起跑線位置的關注與思考。經過觀察共同討論,達成共識:“終點相同,但每條跑道的長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條跑道上,外圈的同學跑的距離長,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線位置應該往前移。”然后通過多媒體呈現跑道的有關信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已獲得的信息進行梳理,使學生觀察表明:每圈跑道的長度等于兩個半圓形跑道合成的圓的周長加上兩個直道的長度。

學生在小組內借助計算器試算后,匯報方法。從中對多種算法進行優化,如各條跑道直道長度相同,因此跑道之間的差就在兩個半圓形跑道合在一起的圓的周長的差。在這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動畫直觀演示的學生思考的過程,得出兩個圓的直徑的差也就是里圓的直徑加上兩個跑道的寬度,以及跑道線的寬在這里忽略不計等問題向其它學生作一具體說明。由此得出最簡單的方法:相鄰跑道差=∏×2×道寬。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系的,而且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為此,我設計了一組練習:確定200米、800米、1500米跑步比賽中起跑線的位置。多媒體的直觀性讓學生學習興趣較高,也讓整堂課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課后,回顧教學過程和學生的表現,也發現了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計算方法的探究過程中,我有意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方法,再匯報。意在學生親自動手參與計算后在匯報中把計算方法達到最優化。但在教學中對于這樣的課始終“擔驚受怕”,不敢太放手,匆匆的結束探究,急急的指名匯報,讓部分學生還不知從何開始就“到此結束”。同樣的情形在練習中也再次重演,當學生在匯報200米比賽中的起跑線該怎么確定時也是學生說得不夠,用部分學生的想法替代了全部學生的思維。

其次,對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化和優化的準備也似不夠充分的。主要體現在讓學生解決實際的比賽起跑線的問題,有個別學生在問題剛剛出示就知道了結果,這是沒有想到的,雖然知道學生肯定是知道了這個實際的比賽起跑線的問題與前面的準備體之間的巧妙的聯系。所以在腦海中也馬上想到了在后面的方法呈現之后需要一定的歸納。體會到每相鄰的兩個跑道之間的距離是一樣的。這樣在實際的生活中就不需要每個都進行計算,而且一個彎道是相差這么多,兩個彎呢?優化了學生解題策略。那1000米又為什么起跑的位置一樣呢?用實際生活解釋說一說,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差異。結合這樣的一堂課的教學和體會怎樣有效的處理好教材,把握好教材,確定好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以及對隨機的學生課堂狀況進行把握和及時地調整,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學和思考中進一步的提升。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