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quot;去尾法quot;和quot;進一法quot;求商的近似值》數學教學反思

《quot;去尾法quot;和quot;進一法quot;求商的近似值》數學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5238

《"去尾法"和"進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數學教學反思

求一個數的近似數,教材安排是一課時,內容看似比較簡單易懂,而實際教學后發現,其實不然。我邊教邊調整,用了三課時,才有比較滿意的效果。傳統教學的種種封閉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迫切需要一種展現自我,發展個性的體驗式學習。我認為教師只有創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要用動態的眼光,鉆研教材,營造體驗式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深刻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并獲得積極的情感受體驗,最大限度促進自身發展。

本節課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兩種變式,是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聯系一些生活實際進行教學的,比較偏重于對實際情況的分析,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遇到問題我以學生討論為主解決。

內容以"生活中的近似數"展開。課前我精心做了個課件,因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很實用。一對談話引入正題后,我拋出一題:天劍服飾公司進了270米布,每套西服用布4米,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西服?學生開始算了:270÷4=67.5(套)有取近似數67、68的。這時,我一本正經的說:"67.5,根據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68,所以做68套,數字還真吉利啊!"底下開始唧唧喳喳了,好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見。我開始擺出老師掌握了"真理"的架勢,招兵買馬般拉攏和我意見一樣的。可惜啊,只有幾個想忠于我的。"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啊!"我慫恿著,結果還沒看到墻頭草。"那你們說服我啊!"我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了。"彭老師,你不可能只穿一件衣服或一條褲子吧?那可不是一套啊?!"還有人說:"彭老師,你不可能穿一半西服,穿一半休閑裝吧?"頓時哄堂大笑。恩,有點道理啊,但67.5按四舍五入是68吧啊,我想讓學生更透徹的明理,又問了一遍。"那實際問題要實際解決啊!""對了,求生活中的近似數要實際問題要實際解決"。緊接著我又練習了一個基礎習題。關于用皮革做包的,精確的結果是76.74,同學們立刻得出是76個。有聰明人說,只要算到整數部分就可以了。"會偷懶的聰明人,只有學得巧的人,就輕松",正好體現出學習的巧妙和輕松。后來要他們給這種方法取名字才搞笑了,由于分析76.74時,我無意中比劃著說去掉0.74這個小尾巴。結果就又同學取名:實際法、取整法、去掉法、去小尾巴法......五花八門的,我說能簡化到3個字嗎?結果有人喊出了"去尾法",真是太合我心意了,哈哈。便板書了"去尾法"。

接下來,我又拋出"煉油廠煉制了3.39噸油,按每桶300千克裝在油桶里,至少需要多少個油桶?"讓學生想,這個題還是用"去尾法"做嗎?學生再也沒被我帶籠子了,算出11.3,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要12個桶子。"11.3,3比5小,要四舍五入,應該是11。",底下又開始拱了。我裝出一副很無助的樣子,希望有人跟我站在一邊。結果是沒一人"投靠"我,我是急在臉上,喜在心里。我故意說:"那我大方點把那多出的一點點油,奢侈點,倒掉不要了,少用個桶。""彭老師,那你就等著被炒魷魚吧!""哈哈,我假裝氣憤地破笑啦!"教室里也是一陣哄堂大笑。"彭老師,今天好沒面子了,沒一個人相信我,還笑話我"。我委屈地說著,孩子們笑得卻更歡了。其實,他們這堅持真理的舉措,我很欣賞。后來,練了個基礎題:住房裝修時要給45平方米的客廳貼地板磚,如果貼邊長為80厘米的地板磚,至少需要買多少塊地板磚?在巡視時,我看了好多同學沒統一單位,便說:"有人跳到了彭老師挖的陷阱。"學生恍然大悟,開始審題再動手化單位了。我覺得,自己越投入,上課越輕松,學生學得越開心,越好。記憶深刻。

45平方米=450000平方厘米

450000÷(80×80)≈70.31(塊)

匯報結果時,大部分同學都說買71塊,只有那個叼鉆的江可飛說:"我買70塊,讓老板割一小塊給我。"呵呵,真精啊!"要不去附近撿一塊也行。"他可真會省錢。"老板煩你這種人了"我調侃他。李澤義卻說:"我買72塊,怕工人呆會沒割好。"其實現實生活中的確不缺乏他們這種很實際的情況。我真服了他們!我愛我的學生!

后來要他們為這種取近似值的方法取名,"進位法"、"現實情況法"、"補一法"、"進一法"......最后大家一致敲定"進一法"。

總結完這節課后,學生還沉迷其中......

這節課之所以上得如此輕松、精彩,得益于:

1、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并最終服務于生活。教學展現出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想方設法為抽象的教材內容選擇、補充生活背景,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易于感受。通過提供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讓學生初步感受這些信息,引入準確數,接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結論,并談談理由。從學生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學生不僅體驗到了這些生活中的近似數,而且明白了為什么。在此基礎上引出了"去尾法"和"進一法"求商的近似值,順理成章,學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讓學生在比較中體驗。比較是常用的一種數學思考方法。通過比較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規律、區分出個體獨有的特征。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使直觀感受到的經驗得以提升,進入學習數學化的過程。

3、尊重學生的不同體驗。"四舍五入法"只是求一個數的近似數是采用的一個規則。當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揭示"去尾法"和"進一法"求商的近似值這一法則后,與我故意"錯誤誘導"的"四舍五入法"形成鮮明對比,如果硬性地讓其"四舍五入",不僅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的確也不符合實際情況。于是我開心果斷地肯定了這個學生的真實而又正確的體驗,為他沒跳入陷阱而高興!他的臉上也露出了微笑,顯然是受人尊重后的發自內心的喜悅。

數學終究是我工作與生活樂趣的源頭,學生是涓涓不斷的清泉。

20**年3月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