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銳角和鈍角》數學教學反思

《銳角和鈍角》數學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6678

《銳角和鈍角》數學教學反思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銳角和鈍角》。

學生在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中,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并已經建立了正確的表象。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學生對角的認識,讓學生認識銳角和鈍角,并能夠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角。所以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能在直角的基礎上辨認銳角和鈍角,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描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征。

2.

經歷觀察、比較、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會用相關的工具畫出直角、銳角和鈍角,通過看、說、做、畫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學會提出問題并運用一定的策略解決問題,初步形成評價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4.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能辨認銳角、鈍角。知道銳角、鈍角的特征。

教學難點:能辨認銳角、鈍角。

根據小學生好動、精力容易分散的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生動有趣的簡筆畫,讓學生在圖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去發現角和展示角,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擺一擺、畫一畫、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兒童學習概念一般都要經過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內化成概念這一過程。銳角和鈍角的教學屬于概念教學。考慮到建立銳角和鈍角的概念要以直角為判斷標準,我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角出發,通過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且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角的家,讓學生在角的家族里找出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在哪里。學生先自己探索,然后和同桌交流,準確地找出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自主建立銳角和鈍角的表象,直觀地認識銳角和鈍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銳角和鈍角的平面圖形(幾何角),順應兒童認識的規律。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和無限趣味,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萌發學習興趣。

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做”數學,演繹數學,我利用練習九的第2題的一個為學生用眼睛不能很快看出來的直角。讓學生感覺又像直角又像鈍角,產生爭辯。然后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探索用三角板的直角進行判斷的方法,在矛盾沖突中自然地突破難點。通過

“走進生活找銳角和鈍角”、“利用身邊的物體做銳角、鈍角和直角”、“用巧巧手畫出銳角和鈍角”等活潑有趣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體驗到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后課外延伸讓學生應用銳角、直角和鈍角設計活動小人,加深了對這三種角的認識,又還原于生活,讓學生個性化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造力,還滲透了數學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這節課中,我也有處理得不好的地方,請各位老師給我多提寶貴意見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