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達明中學高一政治課教學反思

達明中學高一政治課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6381

達明中學高一政治課教學反思

站在高一年級的盡頭回望,在新環境下,我的政治課教學經歷了從很不適應到有所適應的過程,使我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一、學科素質幾近空白

教學須從ABC起始學生的基礎是教學依據之一。中學學生升高中,政治學科不是中考科目,中學的政治課,對基礎知識不作要求,政治學科的知識儲備,運用政治學科知識分析認識事物的能力,政治學科的思維,學習政治學科的方法,等等無從談起。進入高中,政治學科知識陡然以艱深難懂而又對學習者素質有較高要求的現實出現在面前時,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適應,政治課教學處于艱難境地。政治課教學只能小步走,低臺階,課時授課內容要少,教學運行進一步退半步,下一節課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變換方式予以再學習,直至掌握。教學從最簡單的ABC開始,教給學生聽、說、讀、寫,這就是A.。所謂B,就是手把手地教給學生讀題,做答案。C就是通過具體知識的學習,引領學生學習政治學科的學習方法、學習技巧。教學中萬不可操之過急。要取得學校的支持,多給一些課時,用以緩解教學任務與教學時間的尖銳矛盾,沒有時間保證是不能把整體素質這只木桶上的短木塊加長的。

二、“兩懶”的學習行為

教學要富有引力政治課學習,需要積極動腦,勤于動手。可我們的學生對淺顯的知識,清澈見底的問題,還愿意學習、思考,知識深一點,問題拐一點彎就“知難而退”,腦懶。學習中學生不愿記筆記,不愿做用文字表達的文字題,只愿做寫字母打對號的選擇題,手懶。學生這種淺嘗輒止、不求甚解與長于看而短于寫,樂于淺想而苦于文字表達的“兩懶”的學習狀態,嚴重制約政治學科乃至整體素質的提高,是政治課教學中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政治課學習的過程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理應洋溢著幸福,充滿著成功,要讓學生懂得這種幸福與成功往往離不開痛苦與失敗。政治教師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導學生理解幸福、把握幸福、創造幸福、享受幸福;把學生推離失敗,引向成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以主人的身份去獲取自己能獲取的知識,適時讓其展示所獲成果,并發自內心的給予鼓勵,讓學生享受到幸福與成功。問題設置要小臺階、多臺階,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沿著思維的臺階登上光輝的“頂點”,使學生領略到“無限風光”,從而享受到幸福與成功。解決手懶問題也可照此辦理。

三、“不動”“被動”的學習情態

教學要著力于激動生命政治課學習抑或是任何一種學習都是學習主體生命的律動。政治課堂上常有這樣的現象:老師在組織學習,趴著的,說閑話的,看課外書的,漫不經心的,生命在這里斷檔,雖然在老師用肢體、眼神或語言提醒制止下,表面終止了這些現象,誰又能說清其思想是否轉到學上來了呢?缺乏熱情,沒有主動,思維游離于學習之外的學習是沒有也不可能有效果,盡管造成這種狀況有諸多原因。面對這種境況,政治課教學要在教育的本質上找注解,要激動學生的生命,努力使學生的事,學生自己想做,愿做,樂做,逐步使學生的興趣濃厚起來,學習的習慣好起來,自覺主動性強起來,以致形成穩定的后勁很足的學習能力。我們不能改革教材,但我們可以變換教學方式,引激動生命的元素進課堂,使教學變成一道靚麗的風景,從而吸引學生參與其中,使得生命壯麗成長。例如,將知識競賽引進課堂,將生動有趣的蘊含哲理地情景及事例納入教學,等等,都能使學生樂此不疲,筆者就曾享受過這種教學幸福。如果說面前的政治課教學是一座山,我只是在爬山的路上邁出了一步,我將努力攀登,不斷創造新高度。

篇2:《維護受教育權》政治教學反思

《維護受教育權》政治教學反思

維護受教育權是八年級政治課本中關于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當中重要的一課,但是本課內容相對枯燥,老師說教成分較多,為了能配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改精神,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講解本課時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方式。

在問題簡單的導入后,我沒有立刻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而是出示了希望工程的標志性人物蘇名娟的兩幅圖片,一幅是當年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海報《我要讀書》,另一幅是蘇名娟現在在大學校園中面帶笑容意氣風發的圖片,兩幅圖片的強烈對比立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老師為什么要介紹她”?通過學生的反映我能夠察覺到他們思想上的變化。只有受教育,才能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等。接著再從法律的高度指出:從公民自身發展來說,受教育是我國公民應該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

建國幾十年來我國在教育事業上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有一些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仍然在受到侵犯。這里我讓學生再次觀看了一段視頻錄像《校服*x》,由于視頻的直觀效果,學生在觀看后討論得非常激烈,并自發延伸討論出學校、家庭、社會都有哪些方面侵犯了我們的受教育權,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受教育權。這時我感受到啟發式教育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當然假如離開多媒體環境,僅靠教師的口述是難以達到此效果的。

當學生對公民的受教育權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提出問題:“如果有人認為上不上學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這種說法對嗎?”學生進行了討論后眾說紛紜,我仍然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讓他們觀看了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日本軍隊踐踏中華大地、中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圖片。此時,學生們沉默了,他們能夠感受到一幅幅黑白的圖片卻反映了一段段真實的歷史的沉重!在學生們對那段歷史做出反思后,我突然出示今天新中國騰飛的圖片:上海浦東高樓聳立、神舟六號騰空出世、傳統佳節中國舞龍、北京申奧成功。這些圖片折射出的是今天的中國經濟發達、科技強盛、文化繁榮、老百姓安居樂業,學生的情緒一下高漲起來,從沉默中迸發出激情。他們很快得出結論:國之本在家,而家之本在身,若想實現民族與國家的偉大復興與每一個公民自身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此時我再次從理論的高度總結:就國家的角度講,要實現現代化和推進民主化進程,提高公民的文化和科學素質是關鍵。并從法律的角度又一次指出:從國家的發展對公民的要求來講,受教育是公民對國家應盡的一項基本義務。從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出發,學生的愛國***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當然這種升華同樣是與多媒體教學分不開的。我給出偉人周恩來的一句警世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并讓學生齊聲朗讀,課堂氣氛再次達到高潮。

就本節課而言,通過啟發與引導,學生對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的教學目的已經達到,通過多媒體的觀摩與感悟,更從情感的角度體會到今天的受教育權來之不易,自己一定要維護好自己的受教育權,同時為了回報祖國,我們還應該履行好受教育的義務,珍惜受教育的機會。通過啟發式教育與多媒體教學的配合,本節課基本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通過各種圖片與視頻,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從情、理、法的不同高度對維護受教育權有了充分的認識。當然,若想成為一堂高質量的多媒體教學課還是有許多不足的,但我堅信,瑕不掩瑜,運用多媒體手段,優化政治課教學是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