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欣賞與尊重活力政治課堂
創設欣賞與尊重的活力政治課堂
在政治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欣賞與尊重學生,優化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和交流機制,把課堂還給學生,創設活力政治課堂,實施有效教學,是許多政治老師在新一輪課改中追求的目標之一。筆者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試就這一課題,談一點看法。
一、問題的提出
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鼓勵、贊美和尊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應有之義。“學會欣賞”“學會尊重”已經成為一種有益的理念,并積極地指導著人們的行為。欣賞與尊重能夠呵護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可能的釋放,并能使學生獲得持續發展的力量。欣賞與尊重的價值如此之大,但真正將它付諸實施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透視當前的政治課堂,教師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提出的問題,要么是“充耳不聞”、“置之不理”,要么是批評與嘲諷,仍然按照自己課前預設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對學生的欣賞與尊重少而又少。長此以往,就會有意無意地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抑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撲滅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課堂教學活動就必然陷入盲動,違背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就不可能實施真正的有效教學。
二、欣賞與尊重的具體運用
第一,欣賞與尊重學生的意愿,選擇自主的教學方式
課程改革的一個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人為本”,促進高中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高中課程的根本理念。而“人是會思想的葦葉”,會思想的人是有著多層次需要的。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肯定、認可從而實現、彰顯自身價值及能力,就是其中的一種需要。可見,人天生是需要被贊美的。在教學中欣賞與尊重學生,努力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優秀品質和潛力,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政治課堂動起來,創設活力課堂。
例如,綜合探究活動課《提高效率促進公平》是高一《經濟生活》新教材的內容,是對教材第七課第二框題的深入。提高效率,促進公平,也是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討論的永恒話題,堅持提高效率與促進公平相協調,既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又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在教學過程中以我國分配制度的歷史沿革為主線整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調查內容設計情景,并設計和提出能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問題,使課堂具有內在的邏輯性,符合高一學生的思維水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深入認識和理解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理解提高效率與促進公平的重要性,進一步懂得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那么,這個內容應該怎么教,怎么學,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在課前,我提出兩套方案供學生選擇:第一套,常規教學方法:分組調查,由學生選派代表在課堂上匯報,然后引入新課,由教師主講,學生配合;第二套,全班學生自愿組合分成六組,由學生當主持人,主持辯論賽,主持情景劇的表演等,最后由教師點評。
學生們一聽這兩套方案,立即表示要用第二套方案。并且很快就分好了組。我高興,但也很擔心:課堂放開了,調控不當,課堂容易呈現出一種“散亂的活躍”,看似熱鬧,其實漫無目的,那就失敗了。但我又想,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生的課堂應該要以學生為主,不是有句廣告語說“我的地盤我做主嗎?”。必須由學生做主,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下定決心,選擇第二套方案。
在課前準備時,學生熱情空前高漲,回家調查,到村里進行調查,上網搜索資料,圖片,寫辯論稿,準備發言內容,而且還選好了主持人。由于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在課堂上,無論是辯論賽環節,還是情景劇的表演,都展現出了學生的風采,還出現了學生之間的自由即興辯論。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表現極佳。在這節課中,我雖然由傳統的“領銜主演”變成了一個“導演”,學生由過去的觀眾而成為了“領銜主演”,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得是那么自然、和諧、融洽,充滿了民主、平等、愉快的氣氛。“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這使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學習和吃飯一樣,是不能代替的;主動學習和被動接受所獲得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因此,必須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欣賞與尊重學生的想法與要求,創設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時空,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將學習內容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給學生,然后引導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和途徑,“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端給學生現成的結論。
篇2:思想政治課教學備課應該備什么?在備課中樹立正確學生觀?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備課應該備什么?怎樣在備課中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發布者:卓中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備課應該做到:
一、從備課內容上來看:
㈠備課標、備教材:如自己要吃透課標、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分清重點和非重點;找準難點;找出知識的內在聯系;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
㈡備學生:如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學生的學習水平(高、中、低或不齊)學習能力(如自學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生可能會出現的疑慮(認知方面、認識方面、思想方面)。
㈢備素材:如重大時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典型事例(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文學家、科學家等);身邊的事例(家庭、學校、學生的其他活動場所發生的事)。
㈣備教法、學法:如每一課時準備用哪些教學方法;重點、難點準備用哪些教學方法;教會學生閱讀思想政治教材(預習、復習);如何記憶思想政治教學的內容;典型題目的答題方法(指高考的各種題型);總結、補差、提高的方法。
㈤備教學手段:如注意使用電教手段的效果。
㈥備板書:如注意板書的科學性。
㈦備作業:如作業的量要適中;作業要有一定的質量;克服隨意性。
二、從備課的過程來看:如備導入;讓學生了解課文的整體知識結構;重點、難點的教學方法、手段、例子、練習;做好小結(意義重大);布置作業;教后感或教學反思。
在備課中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應該要做到:
1、首先應該明確“備課”的概念。備課就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準備的過程,不能把備課等同于寫教案。
2、要處理好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之間的關系。
3、要確立多元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明確了課程的基本的價值取向,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方法、過程、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4、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學環節的預置、課堂組織方式的確立,都要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不能過度的牽引,教師應靈活地發揮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的,政治課,教學
篇3:創設欣賞與尊重活力政治課堂
創設欣賞與尊重的活力政治課堂
在政治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欣賞與尊重學生,優化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和交流機制,把課堂還給學生,創設活力政治課堂,實施有效教學,是許多政治老師在新一輪課改中追求的目標之一。筆者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試就這一課題,談一點看法。
一、問題的提出
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鼓勵、贊美和尊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應有之義。“學會欣賞”“學會尊重”已經成為一種有益的理念,并積極地指導著人們的行為。欣賞與尊重能夠呵護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可能的釋放,并能使學生獲得持續發展的力量。欣賞與尊重的價值如此之大,但真正將它付諸實施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透視當前的政治課堂,教師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提出的問題,要么是“充耳不聞”、“置之不理”,要么是批評與嘲諷,仍然按照自己課前預設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對學生的欣賞與尊重少而又少。長此以往,就會有意無意地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抑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撲滅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課堂教學活動就必然陷入盲動,違背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就不可能實施真正的有效教學。
二、欣賞與尊重的具體運用
第一,欣賞與尊重學生的意愿,選擇自主的教學方式
課程改革的一個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人為本”,促進高中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高中課程的根本理念。而“人是會思想的葦葉”,會思想的人是有著多層次需要的。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肯定、認可從而實現、彰顯自身價值及能力,就是其中的一種需要。可見,人天生是需要被贊美的。在教學中欣賞與尊重學生,努力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優秀品質和潛力,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政治課堂動起來,創設活力課堂。
例如,綜合探究活動課《提高效率促進公平》是高一《經濟生活》新教材的內容,是對教材第七課第二框題的深入。提高效率,促進公平,也是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討論的永恒話題,堅持提高效率與促進公平相協調,既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又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在教學過程中以我國分配制度的歷史沿革為主線整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調查內容設計情景,并設計和提出能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問題,使課堂具有內在的邏輯性,符合高一學生的思維水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深入認識和理解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理解提高效率與促進公平的重要性,進一步懂得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那么,這個內容應該怎么教,怎么學,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在課前,我提出兩套方案供學生選擇:第一套,常規教學方法:分組調查,由學生選派代表在課堂上匯報,然后引入新課,由教師主講,學生配合;第二套,全班學生自愿組合分成六組,由學生當主持人,主持辯論賽,主持情景劇的表演等,最后由教師點評。
學生們一聽這兩套方案,立即表示要用第二套方案。并且很快就分好了組。我高興,但也很擔心:課堂放開了,調控不當,課堂容易呈現出一種“散亂的活躍”,看似熱鬧,其實漫無目的,那就失敗了。但我又想,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生的課堂應該要以學生為主,不是有句廣告語說“我的地盤我做主嗎?”。必須由學生做主,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下定決心,選擇第二套方案。
在課前準備時,學生熱情空前高漲,回家調查,到村里進行調查,上網搜索資料,圖片,寫辯論稿,準備發言內容,而且還選好了主持人。由于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在課堂上,無論是辯論賽環節,還是情景劇的表演,都展現出了學生的風采,還出現了學生之間的自由即興辯論。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表現極佳。在這節課中,我雖然由傳統的“領銜主演”變成了一個“導演”,學生由過去的觀眾而成為了“領銜主演”,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得是那么自然、和諧、融洽,充滿了民主、平等、愉快的氣氛。“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這使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學習和吃飯一樣,是不能代替的;主動學習和被動接受所獲得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因此,必須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欣賞與尊重學生的想法與要求,創設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時空,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將學習內容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給學生,然后引導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和途徑,“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端給學生現成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