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邊遠地區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喜與憂
談邊遠地區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喜與憂
甘肅省正寧縣山河初中趙會寧楊弘
萬物已萌發,東風正勁吹,花蕾嬉蜂蝶,滿園春意濃。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經過多年醞釀,現已全面鋪開。教育理論、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的探究如火如荼,計算機、投影儀、平面展臺等的組合與傳統教學成功嫁接、完美交媾給教育教學創造了廣闊天地、燦爛前景。新元素的注入,把對傳統教學的改革推上了巔峰,使教育教學改革步入了快車道。師生們既嘗到了小試牛刀的快感,更收獲了大刀闊斧的甜頭。網絡與多媒體進入課堂,促使和激發了課堂教學的驟變,一枝紅杏出墻來,萬千枝頭花競春。中國教育的春天正向我們闊步走來。
一、小平臺,大視野,拓展認知范圍,豐富知識儲量,擴外延,增內涵,積聚正能量。
曾幾何,上下幾天年,縱橫幾萬里還是個傳說,計算機與網絡的交媾,變傳說為現實。廣闊世界竟玩于十指之間,千年歷史亦于瞬間集合,使有限的課堂被無限擴展,空間加大,時間拉長,各類知識信手拈來,紛集云涌,網絡資源共享使知識的積累與交流大大提速。既滿足了課堂需要,又拓展了學生視野,更使知識瞬間集成巨變,延伸了學生的思想觸角,或許夢想的萌芽就會促發。我在教學《旅鼠之謎》這篇課文時收集整理了有關旅鼠的生活習性方面的資料,其中一點就是關于旅鼠食量的。一只旅鼠可以吃掉45公斤的草或植被。于是有學生聯想:如果旅鼠不加節制的繁衍,大量植物、植被就會被消耗殆盡,食物的匱乏會導致旅鼠種族的大滅亡,也會致使其它物種的滅絕,更有甚者破壞環境,致使生態失衡,危及地球生存。聰明的旅鼠選擇*既保全了自身,又保護了其它物種與地球。關于旅鼠集體大死亡的謎團便迎刃而解。同時引入和旅鼠相似的動植物的資料,如:黃山獼猴的跳崖自盡、北美阿拉斯加狐貍的跳舞尋死、南美洲卷柏的遷徙、非洲沙漠光棍樹的無葉。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更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對自然奧秘的好奇增加了探求知識的正能量,也成就了學生的夢想。
信息化平臺的創建加速了信息、知識交流的速度,也促進了信息、知識的集成速度。足不出戶,便可知曉世界,人不離屋,就可讀遍歷史。信息化高速路的建設把“小課堂”融入到了“大世界”,一石多鳥,破解了諸多教學難題,給課堂注入了活力,課堂因這支“紅杏”的探入而精彩。
二、小平臺,高效率,減壓增容創便利,大融合促進大發展,大發展促使大提升。
網絡資源共享解放了教師的雙手,使教師從備課資料搜集整理的繁瑣環節中解脫出來,縮短備課時間,提高備課速度,為挖掘教材、分析學生、設計教法提供了充裕的時間、充沛的精力。利用電子白板展示知識、問題高速集約,既節省了教師的精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認知速度,更增加了課堂知識的容量,增大了課堂知識的密度。短時間,快速度;小空間,高效率,知識的廣博與集成拓展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生知識,更為新知的誕生創造了條件。與一本教材、一張巧嘴、一支粉筆的傳統教學相比大大節約了物力人力,更提高了效率,也使教師遠離灰塵的侵擾,保護了教師的身心健康。多媒體的運用、網絡資源的共享使教師學生雙雙獲得優厚利益,教學主客體與先進教學設備的大融合促進了教育的質量的大提升。
三、小平臺,高效能,視聽結合,寓抽象于直觀,激發興趣,開掘智力,增加正能量。
抑揚頓挫的聲音、亢奮激情的旋律、近乎自然的畫面,視聽結合的臻于完美,使學生沉浸在高爾基《海燕》的優美意境中難以自拔。海燕的形象深深感染了每一個學生,激動延續了好久。把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形象的畫面,視聽的感受與心靈的感悟碰撞;把厚重的情感轉化為視聽的盛宴,耳的享受與靈的震顫共鳴。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拉近了學生與書本的距離,建立了文字與心靈溝通的橋梁,促進了心與心的融合。學生求知的閘門被信息化與多媒體的魔力打開,強烈的興趣被激發,求知的欲望被勾起,就會揚鞭啟程,奔向知識的彼岸。視、聽、智三者的交互協調配合,既開發了各個認知器官的功能,又綜合發力,形成正能量,促使靈感迸發,激活創造潛能。思維的火花一經點燃,盛開的將是驕人的驚世之花。
信息化、多媒體與教育教學的交媾,使教育教學進入第二春,但這強勁的東風并非有空就入,種種因素導致“春風”難度“玉門關”。
篇2:現代化教學模式靈活多變網絡搭平臺推陳出新教育創新篇
現代化教學模式靈活多變網絡搭平臺、推陳出新教育創新篇
摘要:現代教育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的教育技術素質如何已經成為影響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它也直接影響著我國教育的整體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因此,培養和提高廣大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在現代教學環境下已經變得非常緊迫和重要。加強與培養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技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在職教師進行教育培訓,但應切實注重全面培養和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使他們懂得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去從事未來的教育和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模式
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人們心目中教育形態的標志,是21世紀教育的制高點。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過程,一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培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而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徑,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中小學教師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方法,適應現代教學環境發展對教師的要求,熟悉并掌握運用各種現代教學觀念指導教學,幫助教師構建新型的現代教學模式等。
一、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教學應用能力。
隨著以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為基礎的信息處理技術、互聯網絡技術、數字化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代社會的信息化步伐越來越快,信息技術應用已經開始滲透進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社會時代,通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來進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應用和傳播也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技術支柱,同時它也必將是未來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和基本方法。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是21世紀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教師能否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的基本信息素養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教育和教學的質量與效益。中小學教師學習掌握和運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目標就是為了全面充實和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教學應用能力。
中小學教師學習現代教育技術,不僅應該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方法。這些內容既包括傳統的投影、電聲、電視等視聽媒體信息技術及其在數字化時代的新技術發展和教學應用,同時更重視學習掌握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技術為基礎的當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設計、開發和應用,如視聽媒體教學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技術、網絡媒體教學技術以及對各種媒體資源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應用和開發技術等。
二、適應現代教學環境,不斷提高教師素養。
當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應用,使得現代教學環境已經不再僅僅依靠"一塊黑板、幾支粉筆"來開展教學活動。視聽媒體和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應用,中小學校園網的建設和發展,不僅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學校教學環境,而且也將會對以課堂語言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產生重要的影響。
1.媒體化教學環境
各種媒體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使得現代教學環境首先呈現出媒體化的特點,如視聽媒體綜合教室、數碼投影演示教學系統、多功能語言實驗室甚至虛擬技術模擬訓練等教學場所,媒體技術都已經成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手段。
篇3:闡述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關系及相互作用
闡述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的關系及相互作用
關鍵字:教育信息化現代化
一、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的關系
首先呢,我們共同來回顧一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關系。那么我們國家的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我們現在叫“兩基本、一進入”。到20**年我們將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的行列。我們知道這樣一個新的未來十年的發展目標是在不斷的研究和討論過程中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我們國家發展的需要提出的。那么我們知道,從現代化的要求,最開始我們在參加的這個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周濟部長在**年就開始組織制訂的這樣一個規劃當中,我們首先提出的是在整個中國社會中率先實現現代化,也就是在社會中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然后,在這個不斷的制訂過程中,我們又提出了人力資源強國的這樣一個要求。那么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對我們教育任務、使命的這樣一個認識,我們把未來十年的教育發展的目標定為“兩個基本、一個進入”。那么這樣一個“兩個基本、一個進入”的要求就對我們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了一個很好,就是未來十年的下一步發展的一個基礎,我們覺得教育現代化在整個“兩基本、一進入”的目標中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部分,教育現代化搞好了,我們將會為社會,為我們國家的建設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持保障。
那么講到現代化與信息化,我想我們不必從定義開始講,大家對這兩個詞對非常非常熟悉,對這樣一個歷史過程也非常熟悉。
(一)教育現代化的追求和信息化的機遇
我在這給大家找了一個圖,這個圖是我們中科院何傳奇教授他們的研究團隊對國家現代化發展研究的一個結論性的圖。大家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圖上就從人類社會誕生以后,我們經歷了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正在走向知識社會。那在這樣一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我們的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提出的。那么,在工業社會實現了之后,我們的現代化任務完成了嗎?顯然是沒有的。因此,在工業化走向知識社會或者叫我們的信息社會、后現代化社會的時候,我們的現代化任務仍然是一個持續不斷演進的過程。因此,我們想用這樣一個圖來看我們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實際上中華人民在整個的發展的過程中,從*戰爭之后就提出了現代化以及更晚一點提出了教育現代化的這樣一個要求。那么我們在一直追求的教育現代化,這個教育現代化是伴隨著我們國家的產業的發展,產業的革命和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進步開始的。
那么在這里我想就有兩個方面的概念,從現代化來講,就是現代化和后現代化,這個大家也都是非常非常熟悉的。一般來講,我們這樣一個圖,就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有人把它稱為現代化。從工業社會走向知識社會的時候,把它稱為后現代化。那么從這個現代化理論上來講,我們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形成的最早期的現代化理論,也有人把它稱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經典現代化理論之初,首先現代化的這樣一些國家、這樣一些地區對整個的現代化具有帶動作用,同時后發現代化的國家對于前面先行國家有依附性的關系,這是最早經典現代化的理論。
那么在整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經典的現代化理論有幾方面的問題,首先它得到了實踐的挑戰,比如說我們大家都非常熟知的叫新興工業國家,比如說亞洲四小龍,這些新興工業國家并沒有遵照這樣一些經典現代化的理論,他們在社會發展或者是技術發展的某一時刻實現了跨越式的或者是跳躍式的發展,那么這是社會的現實,那么他們雖然有追趕的成份,但是他們也有超越的成份。因此,在整個的理論界就對經典理論有一個批判,首先經典理論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并沒有把人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同時它是一個資源投入,我們知道工業化的過程是以資源為基本支撐的,資源和資本為基本支撐的,這樣一種投入會使得社會發展破壞了生態,現在我們講的綠色經濟等等,這些都是工業化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問題。因此,就提出了后工業化社會,提出了后工業化的一系列的理論。
那么在這個后工業化社會的時候我們人類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也就是說在發達國家他們開始進入工業化以后,那么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中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變化就是信息技術帶來了我們今天生活的一系列的甚至是帶有根本性的變化,那么這種變化使我們的社會從工業化社會正在走向知識社會或者叫知識經濟社會。那么工業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有什么不一樣?它其中有一點,就是工業社會,我們剛才說到了,它是以資源和資本的投入為發展的基點的,而在知識經濟社會它就有可能把知識信息這樣的一些無形的東西,或者叫非一般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物質上的東西的投入來帶來新的增值和創新。那么也就是說知識經濟社會的時候和工業社會相比,它的發展已經不完全依靠資源資本的投入,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知識的創新和知識的創新性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