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2024-07-31 閱讀 1341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運城市萬榮縣城關小學杜貴賈曉峰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新型信息傳遞手段越來越多的今天,語文教學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不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新形勢下,如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已成為我們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利用錄音、幻燈、投影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夠形象表現許多教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學內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師的許多口頭表達所不能企及的。那么,現代教學手段在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方面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談些粗淺的看法:

一、為教師加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可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讓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啟發、點撥、解決疑難問題以及聽說讀寫訓練上。如教《故鄉》一課時,在啟發學生思考回答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對“我”和對生活態度等方面有何變化以及變化原因的基礎上。教師投影顯示出完整的板書設計。這樣做,比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快了好幾倍,再利用節省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一個熟悉的人的外貌,寫出其變化。寫完后,指名學生讀一讀、評一評。使學生能多方面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增加了學生學習、思考的機會和訓練密度,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又提高了課堂效率,還能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能夠形象、直觀地解決難點。

借助計算機教學能有效地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形象化,創設一個豐富的教學情景。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計算機展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插圖,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但篇幅有限,立體感不強。這時教師就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從而生動地體現主題。在教學《燕子》一文時,第三段中講到“還有幾只橫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便一圈圈地蕩漾開去。”學生很難理解“橫掠”的意思,于是我適時地播放了燕子“橫掠”飛行的課件,很好地展現了燕子飛行的動態,同時也刺激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利用多媒體有助于學生對古代詩歌的理解。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占有一定的比重。這些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少,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陌生,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古詩教學中采用電化教學媒體并合理地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想像的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如在教學古濤《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可通過錄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人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地品味了詩中的語言美后,學生很快領悟到了“綠”字的神韻。“綠”字既涵蓋了“滿”、“人”、“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電教媒體發揮了它獨特的優勢,學生接受信息,多種感官協同進行思維加工,從而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

四、用多媒體,再現情境,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在閱讀教學中,計算機作為一種認知工具,將學生的思維過程與動畫演示有機結合,運用求異思維,培養觀察力和想像力,使學生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帶有個性的答案來,使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得到很好的培養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行新課改的今天,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尋找改革語文教學的突破口,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廣大教師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多媒體教學以其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是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所無法比擬的。學生在聲、光、電的氛圍中能夠輕輕松松地學習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篇2: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尖山鄉燕朝小學覃登嬋

摘要本文著重從“班班通”教學設備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班班通”輔助的教學活動,給教學帶來的活力;但在應用中也存在不足。在課堂教學系統中,應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運用“班班通”,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運用,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關鍵詞“班班通”精心備課高效課堂學生為主體

隨著農村“班班通”工程的實施,電腦、投影、白板進入了每個班級的課堂之中。硬件的改善促使我們每個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讓“班班通”服務于我們的教學成了一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用“班班通”技術來改造傳統的課堂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展“班班通”技術輔助教學符合現實的需要。下面就如何用好“班班通”談談我粗淺的想法。

一、教師要精心備課

利用“班班通”有利于營造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學習興趣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學習內容的特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生對學習的愉快情感的體驗。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多是采用講故事、實物展示、或是幻燈片輔助等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難免容量小、手段單一。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具有“班班通”集成性、交互性等特點,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備課是老師們必須完成的一項根本任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師們慢慢地把寫教案當成了一件苦差事,而用“班班通”技術寫教案,這樣,一方面將給老師們帶來許多的方便,免除了很多案牘之苦;另一方面備的課因運用多種媒體而可能使質量有所提高。有的老師說,街上有賣現成的教案,有沒有賣現成的“班班通”教案?如果有,可以買現成的回來用,多方便。事實上,這樣的教案有人搞出來了,由于有文字教材配套,比較容易流通、發行,但是它往往不能反映教學特征和教師的教學風格,問題很多,不能適應千差萬別的教學需要。這樣的“班班通”教案就像樣板戲一樣,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必須要編制出充分反映教師本人的教學風格,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的“班班通”教案。除了教師要會使用計算機以外,用“班班通”技術備課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一個使用便捷、簡單易行的編輯系統和編輯工具;另一個要有“班班通”資料庫。這樣,我們才能使用編輯工具調用資料庫中的各種資料,編我們使用的教案。那么對于教師來說,需要會使用編輯系統和擁有“班班通”資料庫。現有的編輯系統(工具)有多種。只是“班班通”資料庫難以建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要我們每個教師從一節課一節課開始積累,資源庫的建設也不是無法攻克的堡壘。

二、教學課堂要高效

“班班通”教學具有新穎性、互動性、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的特點,這些特點能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能讓學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下去。由于“班班通”教學充分利用了各種信息的載體(譬如:視頻、動畫、聲音、圖片以及各種互動的手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腦、耳、眼、口等器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愉快氣氛中發揮出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他們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積極思維,大腦思維高度活躍,從而能使問題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靈活簡潔的方法得以解決。創造出一個和諧、高效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班班通”在教學過程中,是傳遞信息、溝通交流的組織者和交流者。在組織和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但不能說“班班通”的功能就僅僅是如此。媒體在傳遞過程中,是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如放大、定格、再現、動畫演示等再現課文文字及相關知識的,其數據庫、動畫演示、緊缺資料再現功能應該在整個教學中占主體地位。因此,設計軟件時,不能僅僅圍繞學生興趣而設計,過多地追求軟件的花哨效果,造成有些“有趣”的東西可有可無,沒有實際價值。“班班通”課件應當充分利用聲像文字媒介對教材中的語言文字媒介進行詮釋,進行繪聲繪色的情景創設,創造認知“沖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應該依據信息傳遞與反饋原理教學的實際需要去設計,依靠“班班通”的放大、縮小、定格、再現等技術,使學生開拓思路、勾沉舊事、引發想象,將媒介、感知與材料“三位”融于一體,在人機交互中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文字的閱讀理解能力。

篇3: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龍門縣龍城街道辦第二小學黃麗萍

摘要:優化課堂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問題是數學教學的中心,問題設計的優劣是影響教學質量高低的因素之一。因此,精心設計課堂問題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探究的主動性、開拓學生思維的領域。教師如果能設問激趣、設問導學、設問啟思、設問巧思,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就不但能讓探究體現出數學教學的完美,而且展示出數學教師的教學特色,讓課堂問題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梁。

關鍵詞:精設問題優化課堂激趣導學啟思巧思

優化課堂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數學教學不論采用何種教學方式,都是不斷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開的。問題是數學教學的中心,問題設計的優劣是影響教學質量高低的因素之一。因此,精心設計課堂問題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探究的主動性、開拓學生思維的領域,使學生真正達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境界。

一、設問激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心理學表明:“學生只要對一種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就會鍥而不舍地主動去探索和研究”。因此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優化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導入新課時,我注重了貫穿“激趣導學”的基本思想。通過幾個特殊漢字,先出示例子:呆→杏,再讓學生猜一猜:吳→(吞)、士→(干)從中國漢字的結構特點引入,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兩組文字,問:你能發現什么?學生細心一看便發現這些字上下顛倒。既溝通了學科間的聯系,又形象地激發了互為倒數學習的興趣。一上課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看到大家興趣高漲,我引入了新授內容:“在數學中也存在著像語文一樣有趣的現象。再出示口答:×=()、×=()、×2=()然后再提出問題:你發現每個算式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學生從引入部分的回文受到啟示,對倒數形成了初步的、直觀的認識,更明白了只要調換分子與分母的位置就會得到一個新的分數。通過對這個新的分數起名,學生不約而同的叫它們倒數。這樣的提問不斷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無窮的,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一往情深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