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可以優化課堂結構,轉變教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顯著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計算機集文字、圖形、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媒體于一體,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現的內容更充實,更形象生動,更具吸引力。形象逼真的屏幕圖像和動畫能將教師用語言和教具演示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形象化處理,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更易體會到事物的本質。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景,促使學生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交互式的計算機技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了條件,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可以說,直觀性教學是學生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源泉。如“軸對稱圖形”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欣賞美麗的蝴蝶、挺拔的雪松和火紅的楓葉,然后再利用計算機演示各種軸對稱圖形的重疊過程,在學生專注的目光中,他們深刻領悟了軸對稱圖形概念中的重點詞“重合”及“對稱軸”的含義。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可以節約上課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在我們原有的教學中,老師的板書、教具的演示和教學掛圖的張貼等等,往往占用了一節課中不少的時間。運用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可以把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生動和便捷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教師通過精心制作的課件,在“超文本”狀態下,只要操作鼠標,就可以讓學生一邊眼看精美的教學圖片,一邊耳聽教師的生動講解或多媒體播出的聲音。動靜結合,輕松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學生容易掌握其內在規律,完成知識的構建。我們發現通過課件的教學演示,學生很容易理解幾何問題,并且教學的時間也比傳統的教學方法節省了許多,從而使課堂中更多的學生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同時,老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補充一些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給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但是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會出現一些問題。1.注重形式的多樣性,輕效果,如一些不恰當的動畫等,在使用中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結果達不到預期效果。課件的制作和使用應以實現最終教學目的為宗旨,避免出現重形式輕內容的不良現象。2.重機器、輕教師,不分課程內容,過分依賴媒體技術。僵化地使用現代化媒體,忽視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作用,甚至教師成為現代媒體課件的播放員,學生成為缺乏活力的觀眾,課件成了簡單的電子講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喪失了。3.任何教學手段都不是萬能的,它只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輔助手段,本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白天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教室環境較暗,學生做課堂筆記記錄困難;課堂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吃力;若教師教學組織不當,學生會感覺單調、視覺疲勞等等。
所以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要注意一些問題1.教師應盡可能地掌握制作多媒體的技術,這是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基礎。2.教學應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其目的就是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所以應以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為目的。3.不僅僅是教學設備現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學觀念的現代化。所以必須不斷學習新概念、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現代化教育素養。4.認真研究如何高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把優秀課件與傳統教學手段合理整合,并有效地進行課后答疑和研究多媒體條件下的考試考核方式等。5.針對不同的內容,采取恰當的現代化教學方式。
篇2: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尖山鄉燕朝小學覃登嬋
摘要本文著重從“班班通”教學設備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班班通”輔助的教學活動,給教學帶來的活力;但在應用中也存在不足。在課堂教學系統中,應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運用“班班通”,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運用,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關鍵詞“班班通”精心備課高效課堂學生為主體
隨著農村“班班通”工程的實施,電腦、投影、白板進入了每個班級的課堂之中。硬件的改善促使我們每個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讓“班班通”服務于我們的教學成了一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用“班班通”技術來改造傳統的課堂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展“班班通”技術輔助教學符合現實的需要。下面就如何用好“班班通”談談我粗淺的想法。
一、教師要精心備課
利用“班班通”有利于營造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學習興趣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學習內容的特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生對學習的愉快情感的體驗。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多是采用講故事、實物展示、或是幻燈片輔助等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難免容量小、手段單一。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具有“班班通”集成性、交互性等特點,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備課是老師們必須完成的一項根本任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師們慢慢地把寫教案當成了一件苦差事,而用“班班通”技術寫教案,這樣,一方面將給老師們帶來許多的方便,免除了很多案牘之苦;另一方面備的課因運用多種媒體而可能使質量有所提高。有的老師說,街上有賣現成的教案,有沒有賣現成的“班班通”教案?如果有,可以買現成的回來用,多方便。事實上,這樣的教案有人搞出來了,由于有文字教材配套,比較容易流通、發行,但是它往往不能反映教學特征和教師的教學風格,問題很多,不能適應千差萬別的教學需要。這樣的“班班通”教案就像樣板戲一樣,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必須要編制出充分反映教師本人的教學風格,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的“班班通”教案。除了教師要會使用計算機以外,用“班班通”技術備課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一個使用便捷、簡單易行的編輯系統和編輯工具;另一個要有“班班通”資料庫。這樣,我們才能使用編輯工具調用資料庫中的各種資料,編我們使用的教案。那么對于教師來說,需要會使用編輯系統和擁有“班班通”資料庫?,F有的編輯系統(工具)有多種。只是“班班通”資料庫難以建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要我們每個教師從一節課一節課開始積累,資源庫的建設也不是無法攻克的堡壘。
二、教學課堂要高效
“班班通”教學具有新穎性、互動性、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的特點,這些特點能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能讓學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下去。由于“班班通”教學充分利用了各種信息的載體(譬如:視頻、動畫、聲音、圖片以及各種互動的手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腦、耳、眼、口等器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愉快氣氛中發揮出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他們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積極思維,大腦思維高度活躍,從而能使問題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靈活簡潔的方法得以解決。創造出一個和諧、高效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班班通”在教學過程中,是傳遞信息、溝通交流的組織者和交流者。在組織和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但不能說“班班通”的功能就僅僅是如此。媒體在傳遞過程中,是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如放大、定格、再現、動畫演示等再現課文文字及相關知識的,其數據庫、動畫演示、緊缺資料再現功能應該在整個教學中占主體地位。因此,設計軟件時,不能僅僅圍繞學生興趣而設計,過多地追求軟件的花哨效果,造成有些“有趣”的東西可有可無,沒有實際價值?!鞍喟嗤ā闭n件應當充分利用聲像文字媒介對教材中的語言文字媒介進行詮釋,進行繪聲繪色的情景創設,創造認知“沖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應該依據信息傳遞與反饋原理教學的實際需要去設計,依靠“班班通”的放大、縮小、定格、再現等技術,使學生開拓思路、勾沉舊事、引發想象,將媒介、感知與材料“三位”融于一體,在人機交互中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文字的閱讀理解能力。
篇3: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龍門縣龍城街道辦第二小學黃麗萍
摘要:優化課堂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問題是數學教學的中心,問題設計的優劣是影響教學質量高低的因素之一。因此,精心設計課堂問題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探究的主動性、開拓學生思維的領域。教師如果能設問激趣、設問導學、設問啟思、設問巧思,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就不但能讓探究體現出數學教學的完美,而且展示出數學教師的教學特色,讓課堂問題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梁。
關鍵詞:精設問題優化課堂激趣導學啟思巧思
優化課堂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數學教學不論采用何種教學方式,都是不斷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開的。問題是數學教學的中心,問題設計的優劣是影響教學質量高低的因素之一。因此,精心設計課堂問題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探究的主動性、開拓學生思維的領域,使學生真正達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境界。
一、設問激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心理學表明:“學生只要對一種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就會鍥而不舍地主動去探索和研究”。因此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優化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導入新課時,我注重了貫穿“激趣導學”的基本思想。通過幾個特殊漢字,先出示例子:呆→杏,再讓學生猜一猜:吳→(吞)、士→(干)從中國漢字的結構特點引入,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兩組文字,問:你能發現什么?學生細心一看便發現這些字上下顛倒。既溝通了學科間的聯系,又形象地激發了互為倒數學習的興趣。一上課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看到大家興趣高漲,我引入了新授內容:“在數學中也存在著像語文一樣有趣的現象。再出示口答:×=()、×=()、×2=()然后再提出問題:你發現每個算式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學生從引入部分的回文受到啟示,對倒數形成了初步的、直觀的認識,更明白了只要調換分子與分母的位置就會得到一個新的分數。通過對這個新的分數起名,學生不約而同的叫它們倒數。這樣的提問不斷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無窮的,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一往情深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