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班班通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運用“班班通”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班班通”進行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走進文本,拓寬學生的學習內容;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從而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關鍵詞:班班通;語文;教學
班班通走進課堂,豐富了語文學習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于學生自主地學習。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班班通的恰當運用,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感知過程的活靈活,從而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如何運用“班班通”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
一、運用“班班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中一種自覺、能動的心理狀態,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驅力。無論做什么事情,有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起決定性作用,一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運用班班通進行教學,便能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班班通教學設備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
如在《泊船瓜洲》這首詩的教學中,如果只是運用簡單的講讀法和誦讀法,就不能將學生完全引入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中去。我制作了課件,通過圖片、音樂,學生一邊看圖片,一邊聽配樂朗誦,學生們陶醉在優美的聲、色、畫中,如此美景能不讓作者懷念嗎?讓學生對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二、運用“班班通”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主動思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必須貫穿于語言訓練之中。但小學生的思維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沒有外界媒體的刺激、啟迪,他們思考問題時,經常出現思維障礙,有時還會出現思維不完整現象。使用“班班通”,會打開學生思維閘門,收到豁然開朗的效果。
如教《驚弓之鳥》一課時,我讓學生觀看“更羸‘射’鳥”的投影片后思考:“圖上畫的是更羸拉弦前,還是拉弦后?”學生據圖聯想,靜中思動,進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說:“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來了,就說明已拉過弦了。”有的說:“大王在摸摸胡須,好象感到驚奇,衛兵的臉上露出了贊嘆的神情,從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過弦了。”我又問:“你若是圖中的一個衛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來,你當時會怎樣?我又讓幾個同學進行表演。表演后,學生發表意見:演更羸的同學很自信,很老練,有點射箭能力的樣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驕傲了點,課文中的更羸比較謙虛,書上有這樣幾句話:‘我可以試試。’更羸笑笑說:‘不是我的本事大。’說明更羸有了本領不得意,不驕傲。”這里借助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與思維的橋梁,加速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層層深入,對情感的體驗步步加深,學生在趣味中探索,在快樂中學習。
三、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理解課文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鑒于語文的這一教育特點,合理有效的運用電教手段,就可以實現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共鳴。
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時,由于地震學生沒有經歷過,學生很難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播放汶川地震時的畫面,讓他們從畫面與聲音中去感受地震時的情景,整節課,學生是“安靜”的,是在感動中學習的,甚至我還看到幾個孩子的眼睛里閃爍著晶瑩淚水。這樣,學生與文本產生了情感的共鳴,對于課文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又如,《草原》是一篇描寫大自然、歌頌偉大祖國的語言優美的文章。利用投影和音響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想象能力和自學理解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課文所描繪的美景,使學生幼小心靈迸發出熱愛大自然、熱愛偉大祖國的激情。教學時,我們先用音響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景物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音響詩情畫意般的語言陶冶了學生幼小的心靈。通過投影展現出草原美麗的景色,使學生對課文理解深刻,記憶清晰,從而不知不覺在心靈深處產生對草原的無限憧憬,對祖國美麗山川河流的熱愛之情。
四、運用“班班通”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絡、圖書館……”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使教學中一些無法讓學生實際接觸的事物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顯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材料,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些描繪海灘和海島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錄像片,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觀賞海灘和海島的美景,使他們好像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到處是形態各異的貝殼,還有龐大有趣的海龜;海島上綠樹成林;一會兒仿佛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處,無數的魚兒游來游去,穿梭不停,美麗的珊瑚千姿百態,好像還聽到了海底的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想高度集中,情緒十分高漲。
“班班通”為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我們要合理運用班班通,有效使用教學資源,才能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做到寓教于樂,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最終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篇2:春學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方案
*春學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方案
前言:
本學期有五個月,我們的教學時間相對來說比較寬裕,所以說咱們小組本學期可以每次安排兩人上課,課前有研討,課后也有研討。每次活動時間為一晌。(中午aa制聚餐)二月份活動內容是依據課標確定本學期要教學的具體任務,交流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學思想,并敲定自己上公開課的課題。
活動要求:
1、每次活動沒有特殊情況要按時參加。
2、作課教師提前一周公布教學設計,小組成員及時交流思想,交換意見。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3、活動時提前十五分鐘到達作課地點,作課教師與聽課者簡單交流思想。
4、上完課及時上傳實錄,最好利用禮拜天整理、上傳,周一大家點評。
5、平日教學中多反思,每次活動時最好大家都帶著問題參加。我們不僅僅探討課,也探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活動時間安排:
2月22日3月21日4月18日5月16日6月20日
具體就是每月的第三周周三。
具體的作課順序等到22日活動時再定。
篇3: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聾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淺談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聾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廣東省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何霓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信息技術的圖像、色彩、動畫的手段,會使得聾校的課堂教學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關鍵詞:聾校語文;課題教學;有效性;信息技術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示范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聾生由于生理的缺陷,他們都是通過眼睛認識世界、學習知識,單一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簡單的手語交流已經不能高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利用信息技術的圖像、色彩、動畫的手段,會使得課堂教學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調動聾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任務:“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境界中,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太陽》一課,筆者搜索了太陽的一些介紹,針對題目引發聾生發揮想象課文有可能寫什么內容,學生毫無鼓勵的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沒有太陽,人類會怎樣?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冬季,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觀察畫面,激發聾生探究精神,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勞動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觀察在學生的智力發展中占有何種地位。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運用一樣。如果說復習是學習之母,那么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一個有觀察力的學生,絕不會是學業成績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學生。教師如果善于幫助學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識來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觀察,他就能使學生的“舊”知識變得愈加牢固。這對于用眼睛獲取知識的聾生更是如此。
在《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筆者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了茄子和冬瓜的圖片讓聾生觀察兩種植物的不同。聾生很快就能說出茄子和冬瓜大小、顏色上的不同,再深入引導,聾生繼而發現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冬瓜的皮上有細毛。這時適時指出,可以用我們的兩只眼睛,觀察到物體之間不同之處,觀察于我們,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知識。因此,在聾校的教學中,觀察對于聾生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
三、利用信息技術圖文結合特點,幫助聾生理解課文,提高課堂效率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重點詞語、關鍵句子和主要段落的內容對于聾生來說比較抽象,課堂中如果只局限于干巴巴的手語講解,并讓學生死記硬背,即使學生記住了也不會很好的運用,更談不上提高課堂效率了。在課堂中,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量大、聲情并茂的特點以及快速、方便的有點,在課前可先把一些課文內容制成圖文結合、視頻文字結合的多媒體,把抽象的內容變成直觀的畫面,增加語文課堂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從而幫助聾生理解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