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加強學習策略指導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加強學習策略指導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2024-07-31 閱讀 5150

加強學習策略指導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學效果的好壞最終還是落實到學生身上,教學目標的達成最終還是決定于學生。各種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非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師的美好愿望并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習,有的只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如何使教師的善良愿望成為學生的愿望,讓教師的“教”成為學生的“學”的需要,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重視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只有學生自己最明白自己最需要什么;只有學生自己最了解自己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只有學生自己最明白自己學習的狀況和收效,但是,我們的教師卻很少顧及學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經完全被異化,許多學生往往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完全沒有了自我,再也無暇顧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內省和反思,他們對學習已經變得十分麻木,迫于家長和教師的壓力,又不得不捧起書本,但學習已經不是他們自身的需要,因此,學習效果低劣就不足為怪了。教師轉變觀念就是要減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學生看成是教師自己顯示教育業績的工具,不要把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和諧、持續地發展,我們始終不能改變教育的這一初衷。教師要重視研究學生學習的需求,讓學生把學習變成自己的內在需要。

其次,教師要耐心地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困難,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在學習中學生們會遇到困難,一般有兩種結果:一是教師不能及時地引導和幫助,學生知難而退,不去想辦法,使其成為后續學習的攔路虎;二是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時幫助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啟發下學生自覺克服困難,掃除了學習中障礙,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給后續學習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顯然,教師不同的處理方法,就導致了兩種不同的結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這是很正常的,也是經常性的事,但教師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教學實踐中,這往往被許多教師所忽視,教師沒有耐心,缺少對具體個案分析、指導,集體評講是教師慣常采用的方式,而這時有些學生對學習內容已經沒有了多少興趣,學習的主動性降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講解對不少學生是徒勞無益的,因此,我們要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讓每個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第三,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前提,會事半功倍,事實上不少學生沒有好的學習方法,盲目順從,學習低效,負擔加重,從而厭學,造成惡性循環,原因是我們的教師忽視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指導要伴隨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具體、細致、經常化,成為教師日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總之,我們小學數學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正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數學知識,讓學生的學習插上騰飛的翅膀。

篇2: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方法

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

豐澤第三中心小學王麗玉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且富有個性的過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實施探究性學習,并把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有效地探究,讓他們親歷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從而感受數學之美,體會探究之樂,獲取成功之喜。現談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教學情境,點燃他們的“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

孩子的全部學習活動,都伴隨著他們情感的參與。積極的情感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這種濃厚的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因此,教師要把學生引入到所提問題的情境中去,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誘發學生探索性思維活動。針對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新課引入時,依據教學內容創設制造懸念,來誘發學生想揭密的問題意識。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利用游戲開場,創設這樣的情境:一上課,我對學生說:“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數字游戲,看誰能考倒老師。你們隨便說出一個數,老師不用計算立即說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們可以用手中的計算器去驗證。”游戲開始了,學生們爭先恐后,有的想難倒老師,說的數比較大,教師卻對答如流。學生們都震驚了:“為什么老師比計算器還快呢?”驚嘆之余,便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究竟這些數有什么特征呢?老師又有什么絕招呢?”學生們都急于想知道老師快速判斷的絕招,于是,帶著追求知識的渴望和疑問在老師的引領下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

二、創設操作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樣學生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借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如,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我們要改變以往機械的講解,,而是創設了這樣一個‘動境’:讓學生利用備好的紙板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當學生剪好后,要求學生分組檢查剪的情況,隨后,老師設問:“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紙板,把它們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學生獨立擺拼(有的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拼成了一個長方形)。緊接著老師又問:“你所拼成的圖形的底、高、面與其中一個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關系?根據它們之間的關系,看誰能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來。”學生們通過觀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導出梯形的計算公式。最后,老師又引發學生再次探討“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這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通過動眼觀察、動手擺拼,動腦思維的自主探究,獲取了新知識。同時,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習是一個過程,探索性學習更應是一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和推斷的過程。因此,教師作為這個過程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更應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如在小組學習中,我們應給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發表意見和思考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在教學中特別要強調“學生為主”的意識,不要讓探索學習過程匆匆而過。當孩子圍繞著任務正熱烈討論時,千萬不要因為教學計劃而中斷學生的學習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他所說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實際上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同樣,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條件。有了時間保障,我們還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探究的空間。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我們就需要考慮學生是如何獲得乘法分配律的?他們是否真正經歷了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生得到的僅僅是知識還是在過程中生成了方法、學會了合作交流?如教“乘法分配律”我設計了這樣的片段:(1)獨立思考:54×(4+7)、6×100+9×100、(6+9)×100、54×4+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2)65×(30+42)、100×2+100×8、(a+b)×c,你能寫成另外的形式嗎?(3)小組合作研究,(250+12)×40、96×19+4×19,哪個題目容易計算?為什么?(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這樣,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發現、去探究,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經歷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