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恰當運用多媒體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恰當運用多媒體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2024-07-31 閱讀 2982

恰當運用多媒體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大悟縣大新鎮中心小學談小芳李秀權

摘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多媒體以其生動形象,音形兼備的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學習效率,增大課堂容量,優化課堂教學。

關鍵詞:激發提高增大優化

《標準》中明確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由于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如果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形象的感知內容,增強求知欲和主動探究意識,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從學生特點出發,運用電教媒體的形、聲并茂的特點營造課堂氣氛的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主動地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的優勢,以聲、形重視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體會到“數學就在我身邊”。例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時,可以先播放這樣的畫面: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機,游樂園中觀光的纜車,教室里水平開關的窗戶等,教師引導:“這些圖片中的物體是怎么運動的?你能發現它們的共同特點嗎?”通過課件演示,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平移的現象,有利于學生建立平移的知識結構。又出示春暖花開,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玩風車的情境圖,發現風車的運動情況“旋轉”。通過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很快的掌握平移和旋轉,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興趣的激發。

生動的動畫課件伴隨著學生的激情語言,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內容情境,對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用字母表示數”的學習愿望油然而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濃厚興趣時,就能夠積極思索,大膽探究;對事物觀察敏銳、想象力豐富。從要學,愛學,學會,直至會學。使他們學得活潑,學得主動。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啟發誘導學生探求新知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思考對學習的重要性,數學學習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過程。如,我在教“倍”的認識時,用課件動態出示:先出示舞臺上有35人,再出示臺下5人,最后出示7名跳舞的學生,我發揮課件優勢,動態顯示例題,有助于學生在“鮮活”的“生活場景”中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發現數學問題,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用已經初步構建的解題思路分析推理,獲得解題思路分析推理,獲得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一般“思維模式”。提高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眼光了解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三、化靜為動、變動為靜,減少學生想象的困難。

計算機可以根據教師的意愿,將教學內容變靜為動或變動為靜,為學生提供一種富于變化的學習環境,大大減少了學生想象的困難。

變教材知識的“靜態呈現”為“動態探究”。利用信息技術集文字,動畫,聲音,圖像于一體的特點,將教材知識制作成生動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探究型課件,為學生創設人機互動的探究氛圍。如《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把教材中“靜態知識介紹”制作成網絡型課件,變為學生的“動態生成與體驗”性學習過程。學生通過網絡課件學習,深刻體驗三角形的意義、特征、特性與分類。特別是在三角形的分類中,發揮多媒體“可重復性”的優勢,學生只要拖動鼠標,移動各個三角形,就可以輕松實現不同標準的三角形分類了。在這樣的變“靜態知識呈現”為“動態生成”的人機互動氛圍中,學生不但了解了知識,而且讓學生親身體驗了知識的形成與發現過程,構建了自主與合作型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深刻理解新知,極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激發了創新意識,張揚了學生個性。以信息技術為平臺,在人機互動中,學生獲得了更多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由被動式學習變為主動、自主與合作式的生成性學習,實現了師生角色、教學與學習方式等行為的轉變,并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清晰化,活躍了思維,將教學難點逐一突破,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了新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四、運用多媒體提高學習效率,增大課堂容量

在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只能從老師的滔滔不絕的講解中繼承教師已有的一點知識。如果備課時運用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軟件包,同科教師進行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同時能使教學內容程序化,上課時老師容易控制教學的進度,主要精力可放在如何發揮主導作用,啟發學生思維上,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多媒體運用于教學中,還能幫助學生歸納、比較、整理所學的知識,使零散、片斷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便于理解掌握與延伸拓展,從而可以增大課堂容量,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五、利用多媒體提供素材,創設思維空間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蘊含著許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時空限制,很多生活情景難以在課堂上再現,借助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提供豐富有趣的素材,這樣既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又可以優化智能結構。

愛看電視的人,都會看到一條廣告:一個孩子分蛋糕,四個孩子的時候,平均分成了四份,8個孩子的時候,又從中間橫著切一到,巧妙的分成了8份……這是一條非常有趣的廣告,它里面蘊含著很高的思維價值。因此,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在學生們初步建立了分數的概念之后,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了這條廣告,并結合廣告進程給學生提出問題,“四個人分蛋糕,每人得到幾分之幾,八個人分,每人得到幾分之幾?又有一個小朋友跟他平分這八分之一時,每人又得到了幾分之幾?”問題一提出,同學們便大聲討論起來,他們被有趣的生活情景深深地吸引,表現出極高的思維熱情。

這樣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情景,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真切,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引導了學生的思維進程,保證了學生的思維品質最優化和教學的高效率。

六、利用多媒體拓展教學,豐富學生感知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然而數學課上展示給學生的知識卻是很有限的。為了拓展數學教學,豐富學生的感知,我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更豐富的內容,使他們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學的知識,更加豐富自己的認知。例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時,由于平時生活中學生運用毫米的地方比較少,學生對毫米感到陌生,因此理解起來有些困難。特別是談到毫米在生活中的應用的時候,學生的認知只是停留在“測量特別特別小的物體時,用毫米做單位”這個認知水平,其余的很少能夠準確說出來。為此,我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毫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篇2:多媒體教學開具了課堂教學新時代

多媒體教學開具了課堂教學的新時代

摘要:多媒體教學運用于課堂,改善了傳統課堂單一無趣的乏味局面,給課堂的開展方式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平臺,也給學生們提供了一中全新的上課模式,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活力,也增添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

關鍵詞:多媒體運用課堂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把多媒體各種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打開了課堂教學的新局面,給課堂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活力,也給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一、典型的教學題材的選擇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興趣。

學生的求知欲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老師的單一解說產生的。成功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選取典型的教學材料導入新課,用多媒體平臺創設聲、色、動態的教學情境,從視覺、聽覺、觸覺上震撼他們,能把理科類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把文科類單一的內容藝術化、生動化;把實驗性課題多樣化、趣味化,學生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把復雜的知識牢記在心,理解透徹。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會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過程中來,勇于探索。教師的教學題材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求知欲望的開啟起著決定性作用。

二、多媒體動態教學能凸顯課堂教學內容的實質

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能把物理、化學教學中的實驗過程清晰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把數學理論形成的過程一步一步的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把語文課中作者的情懷滌蕩在學生的心間,把政治、歷史中的時間跨越時空的再次發生觸發學生的感情。這種把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生動的動態畫面聯系起來,不用教師多講,也就能讓學生準確、快速地理解和掌握。鮮艷的色彩、動態的畫面、逼真的音響的綜合運用豐富了教學形式,營造了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使教學課堂趣味化,知識呈現運動化、直觀化,探索過程多樣化,抽象問題具體化,無限問題有限化。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生動的形式、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快捷便利的傳遞方式,為教學創造了美好的發展前景,使課堂教學由平面走向立體,由靜態變為動態,由抽象變為具體,把知識生活化,降低了學生學生知識掌握的難度,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逐層參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最終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就是這樣的教學過程,既完美的展示了學生要掌握的內容,也充分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篇3:巧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巧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特別重視情境的創設,隨著網絡和多媒體的飛速發展,他們所表現出的特性非常有利于學習情境的創設。21世紀的教育儼然是網絡化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網絡環境。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境。本文從創設直觀情境、問題情境、協作情境、創作情境四個方面來探究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化語文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情境教學;網絡環境;創設情境

情境,《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境地。具體可感知性就是情境的特質。心理學認為,情境是對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境。因此,可以說情境是指引起人情感變化的具體的自然環境或具體的社會環境。而情境教學就是從教學的需求出發,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主題)的創設以形象為主體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情境教學一直以來被教育者視為能達到最佳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中外教育史上源遠流長。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21世紀的教育儼然是網絡化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網絡環境。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境。由于多媒體網絡能提供文本、圖形、動畫、視頻圖象、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的大容量信息,還具有形式靈活,資源共享,超媒體交互性等特點,因此,教師根據教學需求,在網絡環境下創設一些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化語文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設直觀情境,激起學習興趣

心理學實驗明確告訴我們,在教學新知的過程中,如果能用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這一新知的具體形象(畫面,聲響等),可以誘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學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具有文本、圖形動畫等多種媒體集成的特點,創設直觀情境,把教學內容變為更為具體的、可感知的東西。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提高教學效率。

如教學《觀潮》這一課時,學生都沒有看見過錢塘江大潮,只憑朗讀課文,很難喚起學生對這一天下奇觀的向往和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所以在上課伊時,我便播放大潮的實況錄像,錄像內容通過網絡傳送到學生機上。學生聽著岸上人聲鼎沸,江上悶雷滾動,而后變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響;看著一條白線橫貫江面,繼而又如同千軍萬馬,齊頭并進的磅礴氣勢。孩子們陶醉、震撼于這動人心魄的大潮之中,他們不但在興趣盎然中整體感知了課文大意,而且對新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自己有效地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創設問題情境,實現學習自主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提問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課堂提問只能照顧到個別學生,不利于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作用及網絡交流工具解決了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性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首先利用計算機網絡傳送給學生學習提示,讓他們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邊讀邊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里,選擇同一自然段學習的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于是,電腦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現了許多問題:“頤和園長廊的特點是什么?”“長廊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說明了什么?”“‘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表達了什么信息?”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你問我答,各抒己見。而更為精彩的是,學生一旦都參與了學習,成了學習的主人,求索的思維便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頤和園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誰建造的?”同學們紛紛點擊視頻資料來滿足各種各樣的疑問,大膽設疑,積極求證,他們興趣盎然的流連其中,課堂教學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