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依托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依托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2024-07-31 閱讀 6878

依托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摘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能夠創設語文課堂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新鮮的學習素材,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現代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也能給學生構建起自主探究的學習平臺,有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點,分散教學難點,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語文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語文探索的視野。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能使學生獲得極為豐富的、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表象。以激發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去思索、去創造的熱情。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快捷方便多量地閱讀,滿足新課程對學生課外閱讀量的要求。總之,多媒體技術是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極有效的手段。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語文教學優化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功能為一體的多媒體教學技術走進了課堂。它使教師由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走向屏幕教學,由講授型教學向創新型教學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學生就不僅僅是靜靜地捧著課本學習,而可以面對生動的場景有所悟。可以進行生動的模擬表演有所得……在實際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就能優化教學過程;如果科學合理地應用,更能使每一堂課如虎添翼,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能使人的記憶力幾乎增加一倍半。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習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這樣才能樂于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

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就是導入新課。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帶進一個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與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運用這些多媒體導入,可以有效展開教學,在教師講解判斷問答題時,可以通過一些教學軟件來對學生操作進行簡單的評價。學生得到的不再是的“對”,而是一張笑臉,富有情感的驚嘆聲,“哦,祝賀你。你答對嘍”,或者可以是漫天的氣球、鮮花,也可以有電腦博士的獎勵等,這些的鼓勵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電腦可以以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比如說一個泄氣的聲音,這就可以告訴學生:你錯了.孩子。這樣,學生在發現自己的錯誤時也不是特別的沮喪,也可以激起再次學習的愿望。

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可以把電視劇《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大鬧五臺山、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占據二龍山等片斷剪輯下來,應用到教學中。同時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魯智深,會講述他的故事;還要指導學生觀察魯智深的言行舉止乃至神態變化,分析、思考、討論魯智深的人物形象特征。教師又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好漢歌》等電視劇中的歌曲,并鏈接后人對魯智深的評價;還可以同《水滸》中其他人物進行比較閱讀。這樣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器官,使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學習孫犁的《蘆花蕩》時,首先將該文的作者孫犁的有關情況,包括生平、主要作品、在文學上的地位、本文的寫作背景及白洋淀的照片等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內涵,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課文時,可以在電腦屏幕上一一展現白洋淀如詩如畫的水景、人民英勇抗擊日寇、人民今昔生活情況,使學生受到愛國***教育。這樣一來,教學內容豐富,學生掌握的知識量與密度增加,學習情緒由此高漲。

二、巧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在小學階段,學生由于受年齡特征、認知水平的限制,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并不完善。在課堂上,教師單純依靠語言文字來進行抽象講解,學生就會感到很難理解。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就能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從而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重點和難點,充分發揮自身的輔助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如《翠鳥》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寫翠鳥行動的敏捷,這一段學生較難理解。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看出翠鳥行動的敏捷?學生會很快找出“難以逃脫”“銳利”“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等詞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葦桿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的關鍵句子。此時使用多媒體技術,演示翠鳥叼魚的情景,學生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看到翠鳥活了、飛了,動作是那么敏捷。教師順勢提問:“‘葦桿的搖晃’和‘水波的蕩漾’持續的時間長嗎?翠鳥到哪里去了?”學生茅塞頓開,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再反復朗讀課文,品味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精煉。這樣多種感官協同進行思維活動,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又如《斑羚飛渡》一文,教學的難點就在于斑羚成功飛渡的過程。我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斑羚起跳時間的先后、跳躍幅度的控制、跳躍技巧、對接時機巧妙展示出來,讓學生真切感受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這樣,難點不攻自破,學生在直觀形象中感悟知識,同時極大地激發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進入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腦中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表象。以激發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去思索、去創造的熱情。

如教學寫景的古詩時,我采用先朗讀,再講解,然后播放配有音樂的課件讓學生邊欣賞邊思考,充分發揮想象力去感知詩歌所表現的優美意境。最后要求學生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把畫面描繪出來。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語言表達水平。

又如在講《草船借箭》這一課,當學到“草船借箭的經過”這一部分時,我放了一段錄像:畫面上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然后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放完錄像,我問學生:“同學們看完錄像后有什么疑問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諸葛亮為什么選了大霧漫天的時候去取箭呢?”,“諸葛亮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兒擺開呢?這有什么妙用呢?”,“諸葛亮為什么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呢?他們不怕曹操的兵出來反攻嗎?”……我充分肯定了學生的疑問,又鼓勵其他同學來解答這些疑問,通過由學生質疑,再由學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拓展他們的思維。啟迪學生創新思維,自主探究。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課本中的每篇文章都充滿童趣,又和平時的生活緊密相連,而學生對課文情境的體驗是學好課文的基礎。但是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創設情境?單靠教師的一張嘴,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給學生創設閱讀情境,將課文中的一些在平常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活動,通過多媒體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學生在享受文、圖、聲、像的同時,自然而然進入到課文當中,真切感受文章的意境,體會人物的心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快捷方便多量地閱讀,滿足新課程對學生課外閱讀量的要求。

如《桂林山水》這篇文章,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作者形象生動的描寫把桂林的美景寫得活靈活現。但對學生來說,很少有人到過桂林,缺少對桂林的直接感觸。如果只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要求他們去理解桂林的奇麗美景,顯然是不夠的。于是,我上網搜集一些有關桂林的圖片資料和文本內容,將文字、聲音、圖片相結合,制作成課件來再現桂林。課堂上,學生通過課件觀看桂林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視覺、聽覺受到強烈的沖擊,再加上文字的介紹,加深對桂林的認識。接下來又提出問題讓大家討論:“喜歡桂林嗎?我們剛剛看到的、聽到的,課文都寫得很具體,現在請同學們重新走進課文,在語言文字中和桂林再次親密接觸,感受桂林的奇美秀麗,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在這里,利用多媒體技術極大地突破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讓學生頗有身臨其境之感,更有興趣去投入課文,研讀文本。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巧”用多媒體技術,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學生視覺和感知的作用,促進了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全面優化。把多媒體技術引入語文課堂,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其優勢,能收到渲染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增加教學密度和容量、加速教學信息交互傳遞、提高教學效率的課堂優化效果。

參考文獻:《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中小學電教》

篇2:多媒體教學開具了課堂教學新時代

多媒體教學開具了課堂教學的新時代

摘要:多媒體教學運用于課堂,改善了傳統課堂單一無趣的乏味局面,給課堂的開展方式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平臺,也給學生們提供了一中全新的上課模式,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活力,也增添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

關鍵詞:多媒體運用課堂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把多媒體各種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打開了課堂教學的新局面,給課堂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活力,也給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一、典型的教學題材的選擇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興趣。

學生的求知欲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老師的單一解說產生的。成功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選取典型的教學材料導入新課,用多媒體平臺創設聲、色、動態的教學情境,從視覺、聽覺、觸覺上震撼他們,能把理科類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把文科類單一的內容藝術化、生動化;把實驗性課題多樣化、趣味化,學生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把復雜的知識牢記在心,理解透徹。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會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過程中來,勇于探索。教師的教學題材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求知欲望的開啟起著決定性作用。

二、多媒體動態教學能凸顯課堂教學內容的實質

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能把物理、化學教學中的實驗過程清晰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把數學理論形成的過程一步一步的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把語文課中作者的情懷滌蕩在學生的心間,把政治、歷史中的時間跨越時空的再次發生觸發學生的感情。這種把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生動的動態畫面聯系起來,不用教師多講,也就能讓學生準確、快速地理解和掌握。鮮艷的色彩、動態的畫面、逼真的音響的綜合運用豐富了教學形式,營造了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使教學課堂趣味化,知識呈現運動化、直觀化,探索過程多樣化,抽象問題具體化,無限問題有限化。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生動的形式、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快捷便利的傳遞方式,為教學創造了美好的發展前景,使課堂教學由平面走向立體,由靜態變為動態,由抽象變為具體,把知識生活化,降低了學生學生知識掌握的難度,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逐層參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最終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就是這樣的教學過程,既完美的展示了學生要掌握的內容,也充分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篇3:巧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巧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特別重視情境的創設,隨著網絡和多媒體的飛速發展,他們所表現出的特性非常有利于學習情境的創設。21世紀的教育儼然是網絡化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網絡環境。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境。本文從創設直觀情境、問題情境、協作情境、創作情境四個方面來探究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化語文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情境教學;網絡環境;創設情境

情境,《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境地。具體可感知性就是情境的特質。心理學認為,情境是對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境。因此,可以說情境是指引起人情感變化的具體的自然環境或具體的社會環境。而情境教學就是從教學的需求出發,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主題)的創設以形象為主體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情境教學一直以來被教育者視為能達到最佳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中外教育史上源遠流長。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21世紀的教育儼然是網絡化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網絡環境。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境。由于多媒體網絡能提供文本、圖形、動畫、視頻圖象、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的大容量信息,還具有形式靈活,資源共享,超媒體交互性等特點,因此,教師根據教學需求,在網絡環境下創設一些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化語文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設直觀情境,激起學習興趣

心理學實驗明確告訴我們,在教學新知的過程中,如果能用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這一新知的具體形象(畫面,聲響等),可以誘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學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具有文本、圖形動畫等多種媒體集成的特點,創設直觀情境,把教學內容變為更為具體的、可感知的東西。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提高教學效率。

如教學《觀潮》這一課時,學生都沒有看見過錢塘江大潮,只憑朗讀課文,很難喚起學生對這一天下奇觀的向往和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所以在上課伊時,我便播放大潮的實況錄像,錄像內容通過網絡傳送到學生機上。學生聽著岸上人聲鼎沸,江上悶雷滾動,而后變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響;看著一條白線橫貫江面,繼而又如同千軍萬馬,齊頭并進的磅礴氣勢。孩子們陶醉、震撼于這動人心魄的大潮之中,他們不但在興趣盎然中整體感知了課文大意,而且對新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自己有效地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創設問題情境,實現學習自主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提問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課堂提問只能照顧到個別學生,不利于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作用及網絡交流工具解決了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性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首先利用計算機網絡傳送給學生學習提示,讓他們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邊讀邊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里,選擇同一自然段學習的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于是,電腦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現了許多問題:“頤和園長廊的特點是什么?”“長廊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說明了什么?”“‘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表達了什么信息?”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你問我答,各抒己見。而更為精彩的是,學生一旦都參與了學習,成了學習的主人,求索的思維便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頤和園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誰建造的?”同學們紛紛點擊視頻資料來滿足各種各樣的疑問,大膽設疑,積極求證,他們興趣盎然的流連其中,課堂教學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