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數學教學與多媒體有效整合

小學數學教學與多媒體有效整合

2024-07-31 閱讀 4700

淺議小學數學教學與多媒體的有效整合

摘要: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以多媒體為主的教育技術逐漸普及到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環境中,成了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別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與教學效果的優化息息相關。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多媒體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進行闡述:在引入時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探究動機;在探究時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在練習中運用多媒體,提高學生學習實效;在復習中運用多媒體,完善學生認知結構。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媒體有效整合

正文: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所以小學數學應該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多媒體正是這樣一座橋梁。新課標指出: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為了找到多媒體與數學學科整合的契合點,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近年來,我校開展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應用多媒體的研究,以下是筆者在實踐中的體會與收獲。

一、在引入時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探究動機。

1、生活情境引入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教學中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利用多媒體積極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接通生活的源頭活水,可以讓原本枯燥的知識鮮活生動起來,使學生情感上產生共鳴,情緒上得以共振,為學生自主探究做好鋪墊。

如在《小數加法》教學中中,通過上超市買東西的場景來引入教學。孩子對上超市買東西的場景是再熟悉不過了,他們通過平時日常生活中的購物也熟知以元作單位的小數所表示的意義。因此從購物入手,帶學生進入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出小數的加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下一環節的教學作好鋪墊。

2、故事引入

精彩的引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懷著一種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課的到來。“故事是兒童的一大需要。”運用多媒體創設生動活潑、充滿童趣的數學故事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推動器,激發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自主學習。

在教學《平移》時,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貓捉老鼠”的故事情境:淘氣養了一只小貓叫喵喵,喵喵非常的勤快,做事認真,就像我們的小朋友一樣。有一天,家里來了一只老鼠,老是偷吃東西,這可把淘氣給急壞了。于是喵喵決定,一定要捉住這只老鼠,狡猾的老鼠躲到了一個這樣的格子圖上,小貓如何平移才能捉到老鼠?你們能幫小貓想一想嗎?學生聽完故事馬上來了興趣,我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討這一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較、體悟。學生在這樣的故事情境中學習,不僅興趣盎然,學得主動,而且對知識的理解也更為透徹。

3、問題引入

創設問題情境,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不協調”,引起認知沖突,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的情境之中,觸發學生求知的迫切愿望,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從而啟迪思維。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鮮明的畫面,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新知的活動中。

教學《年、月、日》這一內容時,教師用多媒體顯示出色彩鮮艷的太陽、月亮、地球三顆星球運行的規律,生動、形象的動畫把學生帶進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來歷。同時,學生對年、月、日是怎樣形成的,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產生了疑問,產生了探究新知的心理,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在探究時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自主建構。

1、直觀呈現知識,讓概念“動”起來。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獲得的絕大多數數學知識是在形象的感受、感知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表象從而形成的。把多媒體介入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可以突破學生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教師設法找出多媒體在哪些方面有利于學習,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手段解決不了的事,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建立數學概念。

在“時、分、秒的認識”教學中,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時間的認識和區分也是個復雜的問題,尤其是1時=60分,1分=60秒的時間概念是多少,在他們的腦中根本是一片空白,他們沒有經驗,沒有感受,所以這節課教師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時間概念,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了一堂活潑新穎而又兒童化的課件,并且配上音樂。活潑的卡通畫面、時針、分針、秒針走動的“咔嚓”聲深深吸引學生,學生充分感知了1分鐘在鐘面上走完一圈大約有多長,在體驗中理解1分鐘大約有多長,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突破教學難點,讓思維“活”起來。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把抽象的、難懂的知識點通過形、聲、情形象化,讓學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學內容,有利于化解難點,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簡化學生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難點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通過“變色”、“閃爍”、“平移”等手段突出重點,刺激學生感官,引起學生注意,從而幫助學生審題,啟迪學生思維。

在《相遇問題》中,用速度和乘以兩物體共同行的時間,求路程和比較抽象,學生難于接受,于是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兩人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經過4分鐘相遇的畫面;然后用線段圖表示兩人走的路程和;接著閃現兩人每分鐘走的路程,并把它們合并成一條小線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鐘,有4個這樣的小線段,它們的總長度也是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只要借助計算機所顯示的圖像,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于學生面前。而這種傳遞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啟發性,使學生絲毫感覺不到由于思維產生障礙可能帶給他們的心理壓力,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輕松快樂。

3、拓展課程資源,讓思路“寬”起來。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程資料主要是通過書本、圖片、錄音和錄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學生傳輸信息,信息來源有限。利用現代多媒體,可以精選網絡信息用于課堂教學,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知識的時間與空間,從而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數學活動課“動物

篇2: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

淺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課件

白山市電化教育館:霍志明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經逐漸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領域。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把前沿先進的科技帶入課堂進行輔助教學,對聲、文、圖、像等多種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應用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只靠掛圖或黑板作圖也難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景、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創新其實質是創造性,他力求從認識上打破常規,標新立異,質疑問難,大膽探索。那如何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激活課堂,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在心理學上“動機”是人的心理需要引起的心理狀態,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地的內在原因。對數學有好奇心,不滿足現有知識,敢于冒險嘗試,有強烈的求知欲望,能積極主動的思考問題,是小學數學創新意識培養的目標之一。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如果教師能抓住教材中所蘊含的創造性因素,激起學生學習情感,創設富有變化、能激發新異感的學習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去研究問題,學生的創新意識會孕育而生。

例如在教學“填未知加數”一課時,先用電腦出示一段小動畫,配樂播放:卡通的數字7和3一起玩,組成了算式:7+3=10,3有事情跑掉了,出現了算式:7+()=10,7+(?)=10,學生的創新潛意識被一下調動起來了。接著出示6面小旗,后面劃一橫線,問題:再畫幾面就是7面了?算式6+()=7,學生一下就領會了:再畫上1面就可以了。電腦出示第7面小旗,學生自然的在括號里填上了1。學生掌握的輕松自然,知識變得生動直觀。接下來解決新課開始時的問題,學生的求知勁頭更足了。電腦出示“木板上掛水壺圖”,已經掛上了7個,其他都空著,讓學生自己來列式,結果出現了三種答案:7+(1)+(1)+(1)=10,7+(1)+(2)=10,7+(3)=10當問學生認為那種對時,卻各有擁護者,我沒有對這些做法作出反應,而是又出示了一道題:盒子里放小球,要放9個,已經放了2個,2+()=9。學生自然的把沒有放進去的,全數了數是7個填在了括號里,這時我趁學生思考時對圖進行了修改,在空位置下面劃一個大括號,學生一看就明白了要將所有的空都數一數填上一個總數,之后學生又討論了剛開始那樣填的弊端。學生求知的整個過程就是創新意識發展的過程,利用多媒體制造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知識不知不覺也被掌握了,創造意識在不知不覺中也得到了培養。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閃爍剝離,培養學生揭示事物本質特征的創新能力

“人的創新能力必須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要能夠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把握其內在含義和本質特征。”創新精神是指人敏銳地把握機會、敢于探究發現的情緒狀態。

在揭示“認識物體”中的數學概念時,先讓學生摸一摸實物,大體感知物體的形狀,但若想讓學生抽象出實物圖形是有困難的,用多媒體來解決這個問題,就容易多了。如在揭示長方體的概念時:首先出示實物圖“鞋盒”,引導學生說出是長方體,讓學生觀察特征,組織學生討論、總結。然后,運用多媒體技術將相對的兩條邊、相對的面,連續閃爍,并伴有聲響。再讓學生說特征,學生的創新再次得到激發,猜測出長方體的框架。最后,從鞋盒抽象出長方體的形狀。學生的猜測得到了驗證。

篇3: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案例

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案例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正確地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有利于小學生對新知識的獲取,有利于小學生智力的開發,有利于小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小學生獲得信息進行思考活動,有利于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

一、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等特點,往往影響課堂學習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課件不僅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有利于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為小學生增設疑問和懸念,激發小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創設出利于他們開發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環境。如:《數數》一課中,設計色彩鮮艷的花朵,形象生動可愛的小動物等作為課件內容,以引起學生們的審美感,有時還用擬人化的手法,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想象。在教學“比較”時,課件先呈現一片草地,綠草如茵。“小朋友,你們見過草地嗎?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樣的?”接著,畫面上又出現母鴨和小鴨,“鴨媽媽也帶著它的孩子們來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開心嗎?”“開心!”……這樣,美麗的畫面和學生生活體驗融合在一起歡悅的笑容已經在孩子們的臉上綻開。于是轉入雞媽媽和鴨媽媽的對話。鴨媽媽對雞媽媽說:“我的小鴨比你的小雞多。”而雞媽媽卻對鴨媽媽說:“不對,我的小雞比你的小鴨多。”怎樣知道鴨媽媽的孩子多,還是雞媽媽的孩子多呢?這就引發了比多比少的問題。學生經過討論后,決定讓小雞和小鴨分別排隊,然后一個對一個,就把多少比出來了。這樣,學生饒有興趣地學會了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個數量的多少,同時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借助信息技術,化抽象為直觀,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小學生生活知識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運用信息技術能直觀形象地把整個過程顯示出來,可以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他們學習數學知識架設一座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幫助他們理解知識。

采用多媒體課件動態圖像演示,借助其豐富的媒體不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顯示出來,而且其突出的較強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促進學生“建構”。如《線段、射線、直線》的教學,我們可以先在屏幕上顯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辨認直線和線段,然后,將線段向右邊似光線射出一樣地勻速延伸形成射線,使學生看后悟出射線是怎么形成的。多媒體課件還能把復雜信息分解為簡單的連續信息,以利于學生對復雜信息的識別。如:在《圓的畫法》的教學中,可先讓學生觀察一條線段繞一個端點(定點)順時針旋轉,直至另一端點掃出一個圓,讓學生初步感知圓的形成過程。接下來,將畫圓的步驟分解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獲得“畫圓”的完整信息。這樣,學生就會牢牢記住畫圓的每一個步驟和要領。借助多媒體課件還能將那些看似靜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動起來,從而使學生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系,促進對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