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多媒體教學利與弊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多媒體教學的利與弊
摘要:近年來,多媒體教學越來越多地進入小學語文課堂,使單一的傳統教學變得多元化、立體化,并使教學內容的音、形、畫(動畫)得到相得益彰的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等,給語文教學的改革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揚長避短;合理運用。
一、語文課堂多媒體教學的優點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認識,也使課堂教學目的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更省時,更省力,更有效。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促進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巧用多媒體手段,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以圖形和動畫為主要手段,同時可將圖形由靜變動,由小變大或由大變小,由慢變快或由快變慢。學生通過觀察,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不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學信息,而且能獲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畫面生動,圖、聲、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課堂效率。如在教《刻舟求劍》這則寓言,其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懂得不要以靜止去看待事物,否則會壞事的道理。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設置船動、劍不動的動畫效果,讓學生先觀察然后再問學生:“古人到了岸邊會找到劍嗎?”由于觀察了直觀、動畫的圖片,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紛紛舉手發言,不需老師多講解,學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這一道理,教學的重難點頓時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能得到更好的體現。由于傳統教學注重知識的灌輸,在教學手段上比較單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極易產生疲勞和厭倦感,學習興趣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而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種狀況。人機交互、立即反饋是多媒體教學的顯著特點。在這種人機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所以課堂教學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使其獲得有效的認知。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畫面的不斷切換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學生的情緒一般說來始終處于一種亢奮狀態,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所以,多媒體教學人機交互的特點為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如我在教《海底世界》這篇課文時,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錄象片。動聽的音樂、優美的畫面,不僅讓學生了解欣賞了海底美麗、神奇的景象,而且讓學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看完了錄像片后,學生學習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興致勃勃,熱情高漲。[小精靈兒童網站]
(三)、巧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多媒體軟件集圖、文、聲、像、動畫等手段于一體,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飛翔。在教口語交際《皮球掉進池塘了》時,先讓學生說說電腦屏幕上打出的兩幅圖的內容,然后出示一幅空白的畫面,同時放出一段輕松愉快的音樂,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想象。有了前面兩幅說話的內容作基礎,又創設了情境,學生在充分發揮想象的同時,激活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四)、巧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1、觀察能力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觀察訓練,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素質,使其觀察能力得到提高。如《日月潭》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在教學時,我先用錄象放日月潭的資料片,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提出觀察的重點讓學生邊思考邊觀察:一是日月潭的位置;日月潭名字的來歷及清晨和下午,日月潭的風光怎么樣?觀察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分別進行描述。描述后,再指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描述的,體會作者對事物觀察的準確、描述的恰當、傳神。最后指導學生分別談談自己的觀察后的感受。通過教學活動,訓練了學生觀察能力,使學生的觀察素質得以提高。
2、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開展教學活動進行思維訓練,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如《蛇與莊稼》是一篇用邏輯推理來探討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科學短文。本課的重點是指導學生理清蛇與莊稼之間的因果關系。教學時,巧用多媒體手段,形象巧妙地、一步一步地揭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啟發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弊端
世間萬事萬物皆具有兩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體教學手段眾多優點的同時,還應看到它的缺點。
(一)、限制了思維想象的空間
多媒體能給語文教學帶來直觀和生動的“畫面式”教學方法,但是對于語文課而言,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都能夠用多媒體技術來“形象生動”一下的。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指那種“由近及遠,以所見知所不見”的想象能力。文字在每個個體的大腦中所“撐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它帶給學生的是無限的想象空間。探究語言的過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過程。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體會其意境,學生在腦海里進行再思索再創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體會和認識。這就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如果老師用多媒體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畫面、音樂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以為這是在幫助學生理解,殊不知老師這種教學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強加到學生的思維當中,使學生省去了思維活動的感悟過程。說到底,這只是一種變相的填鴨式教育。語言文學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廣闊的思維和想象空間,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學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象,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這種虛擬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遠遠大于屏幕。僅僅借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對學生思考力、想象力、聯想力。
(二)、忽視了學生的語感培養
漢語教學的規律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傳統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包含的詩意,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所以傳統語文教學強調“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一點。朱熹提了“涵泳”的讀書方法,強調通過“誦讀”,讀出“情”、悟出“理”,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再現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從而深刻體會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氣、培養“語感”。所謂“語感”是一種近乎直覺的語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種語言經驗的反映。作為語言經驗的這種“語感”的習得,當然得通過反復的語言實踐來實現。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藝術欣賞課。它和數、理、化等別的科學也不同。其它學科,師生雙方主要是在課上研究語言媒體所承載著的各種知識信息,而語文則是研究承載各種信息的語言媒體本身,研究語言媒體的組合規律,語文教學的終極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的主要媒介只能是傳統的語言文字。多媒體技術中的聲、像、畫永遠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讀書聲越來越稀小,以前的那種書聲朗朗的語文課堂在現在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沖擊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勢。
(三)、淡化語文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
課堂教學的精妙在于藝術性地激發學生的情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其產生頓悟,迸發出創造性的思維的火花,而不是把預先設計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盡致。縱觀教育名家的實踐操作,無不體現一個“活”字。表現出非常高妙的教學機智和導控藝術。即教師的導控、學生的學思,不斷優化重組,形成重心始終在學生的動態調控。濫用多媒體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堂師生之間的交流。每個有經驗的教師都能從學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應的反映;而學生也可以從教師的面部表情和手勢得到鼓勵,受到啟發。這種交流是無聲卻必不可少的。教師手不離鼠標,學生眼不離屏幕就隔斷了這種無聲的交流,課堂上的“人氣”。師生面對面教學相長的熱烈與融洽的交流氣氛大減。
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展,多媒體信息手段也在不斷更新與發展。我們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規律和具體的教學內容,揚長避短,合理運用,才能讓多媒體真正服務于語文教育,從而開創語文教育嶄新的局面。
篇2:巧用多媒體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巧用多媒體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屯昌小學李瓊
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依賴于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而在現代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律、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愉快的學到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思維,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現小學階段所編課文大多數都具有生動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優美的環境景物描寫等內容,有利于教師發揮電教媒體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視覺、聽覺形象,使之成為學生認識和了解客觀世界,發現和掌握自然規律的有效途經。而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的幫助教師傳遞教學信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教學,激發語文課堂教學活力。
一、創設意境,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原動力。”直觀、形象、新穎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色彩斑斕的畫面,美妙動聽的音樂,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使他們產生新異感。而愉快的氛圍,形、情、境、理熔于一爐的情境,又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激發求知欲。如在教《恐龍》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展示了青蛙的三維全圖,引導學生觀察:“恐龍的種類怎樣?形態怎樣?”學生很快抓住了恐龍的特征:恐龍的種類很多,形態更是千奇百怪。課文介紹了幾種恐龍,分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來寫的,通過形象的對比,學生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求知欲。
二、創設意境,以景激情
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
《海底世界》一課著重描寫了海底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的特點。教材雖配有插圖,但卻是靜止的,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我們精心制作了一套動畫課件,為學生創設了形象、直觀的和諧情境。
這一課,教學重點之一是讓學生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異之處,但這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海底那靜中有聲,動靜結合的奇異景色。為了便于學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我創設了和諧情境,即通過CAI課件讓每位學生親自去領略一番。
首先進行海面和海底的對比:利用動畫先后演示海面上波濤澎湃(伴有海浪拍打巖石的聲音)和海底悄然無聲的對比情境,并分別提問:這樣的景象可以用個什么詞來形容它?學生不僅理解了“波濤澎湃”和“寧靜”這兩個詞的意思,更體會到了大海動中有靜的奇異之處。
其次整體感知,加深印象:通過CAI欣賞海底美麗的景色,再次整體感受“海底是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從而激發學生從小立下大志,長大探究海洋奧秘的情感。
這樣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創設和諧情境,把抽象的語言文字外顯為直觀形象的動態畫面,讓學生充分感受了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意境,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的重點,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設置懸念、啟發想像。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頭腦中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電教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表象,以激發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去創造的熱情。
教《驚弓之鳥》一課時,我讓學生觀看“更羸”射“鳥”的投影片后設置懸念,思考:“圖上畫的是更羸拉弦前,還是拉弦后?”學生據圖聯想,靜中思動,展開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說:“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來了,說明已拉過弦了。”有的說:“大王在摸摸胡須,好象感到驚奇,衛兵的臉上露出了贊嘆的神情,從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過弦了。”我又問:“你若是圖中的一個衛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來,你當時會怎樣?”我又讓幾個同學進行表演。表演后,學生發表意見:“演更羸的同學很自信,很老練,有點射箭能力的樣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驕傲了點,課文中的更羸比較謙虛,書上有這樣幾句話:‘我可以試試。’更羸笑笑說:‘不是我的本事大。’從這些話中說明更羸有了本領不得意,不驕傲。”這里借助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與思維的橋梁,加速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層層深入,對情感的體驗步步加深,學生在趣中探索,在樂中求知,展開想象的翅膀,獲取新知。
四、突破重點、把握難點。
電教媒體能打破時空限制,將事物的發展有復雜變為簡單,由抽象變為具體,能有效的揭示事物的本質的內在聯系,從而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重點的突破、難點的把握。學生的認識是遵循“具體
篇3:多媒體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
淺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計算機正逐漸走進校園,走進課堂。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多媒體的確具有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想象力最活潑、最豐富的兒童,他們對直觀、形象的畫面尤其感興趣,所以,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發揮多媒體的動態感知的優勢,為學生創設一個活潑、生動的獲取知識、信息的氛圍。讓學生擁有廣闊的思維空間,激勵學生的想象,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關鍵字:多媒體;小學語文;運用
我們的國家要在充滿挑戰和競爭的二十一世紀中躋身于強國之列,最根本最關鍵的問題在于教育。從戰略眼光看,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將是一個從觀念,思想到方法,行動都不同于二十一世紀的全新教育;而這個全新的教育又將以“教育現代化總攬全局”方能實現。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教育階段的當務之急,必須真正實現由“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主體”的轉變,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死讀書、讀死書的沉悶氣氛,在教師的幫助下,積極主動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促進教育思想和觀念的現代化。然而,在基礎教育過程中,實施教育,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因此,必須通過運用教育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非常形象、直觀、生動的學習情景,調動學生的情感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來。努力達到看得見、聽得進、學得會、記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在這個學期中,我們學校為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就如何運用多種媒體進行語文電教這一課題研究和探索,并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和體會。以小學語文課文《黃果樹瀑布》為例,簡要地談談自己是怎樣通過圖片,錄音、插圖等媒體的有機組合進行課堂教學的具體設想。
一、鉆研教材,確定運用多媒體的組合進行教學的總體思路
多種媒體的綜合使用,能將課文的內容以聲感、形感、色感、動感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使其在學生的大腦里留下鮮明的形象。在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助課件會中動中有靜的美感,待到最后一教時播放黃果樹瀑布錄像,這樣循序漸進,帶著學生走進教材,輔之以學生看聽說想讀練的訓練,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二、指導觀察、引導思考
《黃果樹瀑布》的課文內容與配套插圖的畫面完全一致。用淺濕、明快、形象、生動的文字全面反映了圖中的景物,思考“銀雨灑金街”等語句的內涵。
三.自己動手精心制作課件
教師要根據本班同學的知識狀況、智力狀況及思想狀況,自己動手制作適合本班同學理解課文、提高素質的課件,加深學生對靜中動的讀后印象。投影具有直觀性、形象性、靈活性、實用性、新穎性等特點,有利于教師傳授知識,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有利于學生在連看帶想的思維活動中的綜合能力的培養。
另外,實踐中,我們從愉快教育的四要素“愛、美、愉快、創造”方面探索了電化教學與愉快教學的結合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渲染氣氛,撥動愛的心弦
愉快教育是一種滲透著愛的教育,而課堂教學中的這種愛是通過師生情感的交流達到的。教師運用電教手段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更好地發揮了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作用,進一步增加了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和時間。而形象、直觀的電教媒體為學生創造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加上教師激勵性的評價更能引起師生感情上的共鳴。
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一開始使用投影儀映出周總理的遺像;同時,教師用哀痛低沉的語調對學生說:“1976年1月8日凌晨,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傳來,億萬人民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學生凝視周總理遺像,聽著老師舒緩沉痛的話語,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和配樂朗誦錄音;那黑色的挽聯,那白色的花環,那陰沉寒冷的天氣,那緩緩而行的車隊,那滿面淚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悲痛之情。形象直觀的電教手段,教師動情的教學,使孩子們個個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這位教師對電教手段的選擇運用,貫徹在從設計到應用的整個過程。當教師在課堂上準確、恰當地展示電教媒體時,其高尚的敬業精神和真摯的愛無疑會對學生產生感染,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愛、對領袖對師長對同輩的愛、對集體、人民和祖國的愛。愛的真諦是愛人。被愛只是一個起點,它需要擴展。有效地運用電教手段撥動了學生“愛”的心弦,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愛”而且也學會了“愛”,即施愛于人。一個人能施愛才能顯出人格的內涵意義,才能顯出生活的充實,也只有在被愛和施愛中,完美的人格才能真正顯現。
二、創設意境,領略“美”的境界
愛美、求美是兒童的基本心理需要。美育是愉快教學四要素之一,而電化教學可以藝術地表現教學內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將諸多美的因素滲透到電化教學中去,使學生在一個和諧的、充滿美感的教學環境中既獲得知識,又陶冶情操。
如教《繁星》一課,將雪白的天花板作為幕布,隨意調節投影焦距,讓懸掛在“天空”上的星星時明時暗,不時閃爍。學生頭靠桌子上,向上仰望,眼前出現了半明半暗的星空、無數眨眼的星星,還有飛舞的流螢,閃爍的航標燈……教師隨時稍稍移動畫面,讓學生產生船在移動、星也在動的感覺。與此同時,播放一段優美的夏夜圓舞曲,在視覺、聽覺交織的立體空間里學生不僅領略到了一個柔和、靜寂、夢幻般的海上之夜的形象美,也從文章的意境中體會到了語言美。
兒童如能沐浴在美的環境中,他們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悅。小學語文教材是裝滿美的寶庫,如何引導學生進入寶庫去感受美、創造美,電教有其優越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電教媒體不僅可以把課文教材中的各種美的因素(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等)直觀地再現出來,而且往往比課文的描述更鮮明更強烈更集中,加上電化教學特有的構圖美、色彩美、音樂美等因素,不僅可以使學生辨別出客觀事物的美與丑、真與假、善與惡;同時也使他們對美的事物產生學習、領會、把握的興趣,同時也陶冶了他們的審美情操。
三、視聽并茂,趣化教學氛圍
興趣是兒童認知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因此愉快教育把在課堂教學中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是否貫徹愉快教學的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講愉快教學就是興趣教學。電化教學根據自身聲象并茂、視聽結合的特點,以直觀、形象的圖像、艷麗的色彩、逼真的音響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保持著興奮的情緒。
一位教師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先讓學生閉目傾聽配有音樂的課文朗讀錄音,逼真、生動、優美的聲音,使學生仿佛來到了西沙群島,緊接著教師讓學生一邊看活動投影片上西沙群島的美景,一邊講解啟發。這樣,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戲的魚群、蠕動著的海參、披甲的龍蝦、美麗的珊瑚;海灘上各種好看的貝殼和巨大的海龜;生長著奇特樹木的海島和鷗鳥翩飛、嬉戲、孵卵、多種鳥蛋堆放于鳥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現在兒童的面前。加上教師適時適度地點撥,教學始終抓住了學生的心靈,使它們處于情緒愉悅的狀態之中,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活動,愉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因此,我們說電化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拓寬視野,開發創造潛力
每個學生都可以而且應該發展創造力,并在創造活動中體味到成功的喜悅。教師通過教育使學生創造性的學習、創造性的活動,這是教育成功的標志。如果我們培養的孩子要能在將來成為跨世紀的四有新人,現在一定要讓孩子成為思維活躍敏捷、想象豐富、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電教媒體能激發學生大腦處于興奮狀態,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潛力的開發。
如:一位教師教《驚弓之鳥》一課,學生對更贏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來感到不理解。于是這位教師設計了一幅抽拉活動片,并錄制了拉弓聲和大雁嘶鳴聲。教學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學生對雁落的情況進行了合情合理的創造性推測,得出:更贏聽到大雁叫聲悲慘,判斷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聲,受傷的大雁聽到拉弓聲后振翅速飛,傷口裂開后摔落在地上。通過聲像并茂的電教演示難點突破了。電化教學煥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使他們領略到了一種最高層次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