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朗讀訓練對課堂教學結構優化小學語文教學
淺談加強朗讀訓練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小學語文教學
在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加快素質教育進程的今天,許多語文教師都十分重視從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征出發,改革原有的課堂教學結構,探索以朗讀教學為主線的課堂教學結構新模式。通過多種朗讀形式進行閱讀教學,寓教于讀,寓情于讀,使學生通過朗讀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進而達到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通過一個階段的實踐,都取得了積極的成效。縱觀我們學校的教改實踐,我們看到加強朗讀訓練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朗讀訓練,有效地調整了課堂教學教學目的的確定。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朗讀擺到了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而這重要性的體現首先應該表現在教師制定的教學目的中的。在確定每冊、每單元,直至每課、每課時的教學目的時,教師都把朗讀上的要求寫進了教學目的之中。如果我們稍作比較,就不難發現調整后的教學目的刪去了原先某些較空洞的要求,使教學目的真正地切合學生的實際,落到實處。
我們也高興地看到,尤其在制定每一課時的教學要求時,不少教師根據課文實際,將朗讀要求具體化。如在制定《諾貝爾》一課第二教時的教學要求中就有這樣一條“仔細讀讀描寫諾貝爾研究炸藥時動作神態的句子,體會英雄崇高的內心世界”,這是結合朗讀理解句子意思、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要求。又如在制定《黃果樹瀑布》一課第一教時的教學要求時,要求學生讀好“氣勢非凡、雄渾磅礴、人喧馬嘶’這幾個詞語;用高昂的語氣讀描寫瀑布聲音的句子。
正是重視了將朗讀要求納入到具體的教學目的中,就為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作了良好的先導。
二、加強朗讀訓練,有效地轉變了教學過程的安排。
原有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繁瑣的分析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學生學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學生學得吃力,教師教得也吃力。加強朗讀訓練,就可以有效地轉變教學過程的安排,截住繁瑣的分析之流,開出實在的朗讀之源,教師主動地把時間留給學生朗讀。“課文不厭百回讀,熟讀再思自然懂。”加強朗讀,構就了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
⒈初讀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初讀課文,讀得正確,并能初步感知詞句,掌握課文內容概要。例如《諾貝爾》一課初讀階段教學過程的安排:
⑴直接揭示課題。
⑵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讀,齊讀,檢查預習情況。
⑶自由大聲讀課文,把生字詞讀正確,句子讀通順。
⑷聽課文錄音,劃出諾貝爾研究炸藥時的神態、動作、語言等,師引導:諾貝爾發明炸藥共經歷了幾個階段?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為學習課文抓住中心作了思想情感上的準備,也為理清課文脈絡提供了鋪墊。
⒉精讀階段。這一階段是理解課文的重要環節,教師重視對重點句子和段落的朗讀指導,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試讀、有感情地朗讀等等,加深對字詞句段篇的理解,體會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⒊熟讀階段。在精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鞏固、積累、運用。對于需要背誦的部分,在課堂上盡量多花點時間,要在熟讀的基礎上,活記樂背,成為學生的語言積累。
篇2:小學教師朗讀比賽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
示范朗讀是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朗讀能力高低直接影響著朗讀教學的有效開展。為了鍛煉我校教師的朗讀基本功,提高教師普通話朗讀水平,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使教師們能夠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借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我校特舉行“朗讀課文展我風采”教師朗讀課文比賽。
二、活動安排:
1、時間:20**年5月20日
2、地點:永勝路小學校
3、參賽人員:所有教師
4、比賽內容:在選定的課文中選擇。
5、評委名單:付敏、李欣、李智慧
三、比賽方法:
1、抽取參賽文章。(在提供的朗讀課文中)
2、比賽順序由教師抽簽決定。
3、比賽分語文組:郝玉榮、趙艾梅、李娜、李姝程;數學組:趙艷波、于亞輝、具春紅、劉渭
4、評分方法:本次比賽采用現場打分,滿分為了100分,取平均分。
5、設獎情況:語文組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2名;數學組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2名。
四、比賽要求
1、評委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2、參賽人員要認真對待,精心準備,按時參加比賽。
3、參賽人員要遵守比賽紀律,尊重評委意見。
五、評分標準:
語言(40分):
1、教師普通話標準,口齒清晰,表達準確(不重讀,不錯讀,不添字,不減字)。―(20分)
2、聲音效果好,悅耳動聽,富有節奏感。―(10分)
3、語速適合文章體裁的需要,因不熟練,每停頓一次扣1分。―(10分)感情:(40分)
1、感情豐富,聲情并茂,能再現課文情境,感情真摯,正確體現課文的思想感情。―(30分)
2、表達自然得體,。―(10分)
儀態:(10分)
教師精神飽滿,能夠恰當地運用身體語言,表情、態度自然。
效果:(10分)
整體效果好,有感染力,增強語言表達效果。
篇3:培養語文朗讀能力有效策略
淺談培養語文朗讀能力的有效策略
五華縣南山小學謝蘭香
【摘要】朗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關鍵詞:朗讀教學基本功朗讀技巧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朗讀應該成為閱讀教學的主旋律。
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朗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加強朗讀教學,切實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前提,親其師則信其道。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喚起他們朗讀的欲望。3.采取激勵機制,抓住學生在朗讀時表現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強烈的朗讀愿望。4.經常進行朗讀比賽。
二、打好朗讀的基本功
要使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首先要打好朗讀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不唱讀,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讀書也不例外,就這點來講,最好從小抓起,嚴格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能達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那么把課文讀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發揮示范作用,重視范讀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動人的情景:教師一段聲情并茂的范讀之后,學生紛紛舉起小手,搶著被老師叫起來朗讀。相反,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一種尷尬的場面: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解朗讀的技巧后,要求學生站起來讀,學生卻無動于衷,盡管老師再三鼓勵、動員,舉手的人還是屈指可數。任何一項新本領的習得無不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是創造的基礎。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它離不開模仿。可見,在指導朗讀時,我們務必借助范讀、跟讀、聽讀等形式發揮朗讀的示范作用,讓學生充分地模仿著范讀者練讀。
同樣是范讀,錄音、多媒體的范讀也是不能跟教師的范讀相提并論的。教師是學生效仿的對象,每一個學生天生都具有向師性。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范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也曾說過:“朗讀是語文教師(也是其它學科的老師)的一項基本功。”再說,只有會朗讀的教師才能聽出學生朗讀中的不足。因此,教師一定要練好朗讀的基本功,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示范、引導作用。
范讀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講前范讀,一般適合于情境教學的文章。使學生仿佛進入了當時的情景,這時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就比較得心應手了。二是講中范讀,適合于范讀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一開始學生把握不準,教師的范讀自然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讀得更精彩,更具韻味,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三是講后范讀。講后范讀具有一定的欣賞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這適合于那些寫景狀物的優美文章,如《桂林山水》,范讀時可讓學生把眼睛閉起來,靜靜地感受,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優美的山水畫,既可加深學生理解課文,又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更能達到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