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填補語文朗讀教學缺失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填補語文朗讀教學的缺失
潘德娜文昌市羅峰中學
摘要: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大大優化了課堂教學。過去只靠“一張嘴,一支粉筆”的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師要對現代教育技術伸出“敏感的觸角”,“放開膽子”將現代教育技術引進語文課堂,填補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缺失,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大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朗讀教學朗讀音頻與視頻朗讀興趣朗讀能力
一、現代教育技術下語文教學的優越性
(一)靈活高效
教師教得靈活,學生也學得靈活,師生互動方式更為多樣,教師可以運用網絡,為教學工作準備更充分的資料,資料的呈現也更方便而且節時高效。
(二)豐富深刻
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富內涵,更有利于課外拓展延伸。
(三)開拓創新
和傳統教學比較,現代教育技術下課堂教學的創新性是顯而易見的。它顛覆了教材內容的局限,讓教師能自由挖掘教材,也讓學生樂意接受更多的新東西。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朗讀教學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有感情的朗讀”是基本目標,是其它教學目標達成的根基。朗讀教學是不可忽視的,因為朗讀是訓練語感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也是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課文的過程,這也能直接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朗讀教學如此重要,我們語文老師該怎么做呢?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全六冊都都沒有配套的朗讀磁帶。沒有配套的朗讀磁帶,我們語文老師可以自己朗讀示范,但話說回來,并不是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能將朗讀進行得“淋漓盡致”、“聲情并茂”,那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朗讀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呢?在這種情況下,現代教育技術就該派上用場,“顯露身手”了。下面就談談我個人在朗讀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一些做法與收獲。
七年級上冊的《春》、八年級下冊的《海燕》、《雷電頌》等篇目的教學,如果沒有“有感情的朗讀”這一環節作為基礎,那么再多的講解分析都將是“空中樓閣”。因此,我們語文老師最好能夠讓這些富有“朗讀性”的文章張開“朗讀”的翅膀,飛翔在學生“多情的天空”。
前兩年,我在教學《海燕》時,特意在網上搜索很了多朗讀的音頻和視頻,經過試聽,我把我中意的朗讀音頻與視頻進行下載,到多媒體教室上課時,我說明了本課時的安排,便要一一播放這些我精心挑選的朗讀音頻與視頻。因為同一篇文章,我卻挑了多個朗讀音頻與視頻,有男聲朗讀的,有女聲朗讀的,有在舞臺表演的朗誦視頻,有配樂配圖的朗讀視頻,也有什么都沒有的“清讀”音頻。學生都問:“老師,你不講課了嗎?怎么讓我們聽這么多?”我回答他們說:“先聽,等一下我再告訴你。”等學生聽完(在聽的過程中,學生們都聽得很認真)。我問:“這些朗讀有什么不同嗎?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喜歡男聲的朗讀,因為感情飽滿豐厚,深沉而有力度;有的說喜歡女聲的朗讀,感情高昂激揚,令人動容;有的說喜歡在舞臺表演的朗誦,因為不但可以聽到朗讀者的聲音,還可以看到朗讀者的表情動作,很是享受;有的說喜歡配圖配樂的朗讀,因為直觀形象,身臨其境;有的卻說喜歡“清讀”,因為可以留有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間。總之,學生的說法讓我感到驚喜,因為學生在“聽朗讀”這一環節已對課文的感情有了把握,那接下來的個人朗讀可就變得容易了。
聽完這些“形式多樣”的朗讀后,我讓學生們模仿著讀一讀,很多學生都模仿得“有聲有色”,平時就有一些“朗讀基礎”的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還加上了自己的“創造”,絲毫不遜色于那些音頻視頻的“范讀”。
這一次朗讀教學的所得讓我反思了以往朗讀教學的缺失:播放一遍朗讀錄音,老師一個人范讀一遍,這是多么有限啊,怎么能滿足得了學生的“欣賞范圍”呢?怎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呢?又怎么能讓學生在“朗讀的情境”中提高對朗讀的欣賞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讀”能力呢?
有了這一節課的所得,我在上《雷電頌》時又如法炮制,學生聽完朗讀音頻,對我提議說:“老師,我們也來演一回屈原吧。”我當然高興,說:“好啊,要當演員就先來有感情朗讀屈原的這些內心獨白,我當導演,現在開始挑選演員,開始吧!”于是,學生們都主動要求“試讀”,課堂氣氛很是活躍,這節課也收到了很好的朗讀教學的效果。
其實,早在幾年前,我就有心在朗讀教學中“引進多媒體”。**年,我在教《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就找了一些演講的視頻給學生看,課后,學生都說“演講很富激情”。我想,先不用說這一節課教會了學生什么,光是讓學生對演講有了了解,有了興趣,也是一種收獲了。后來我又教到馬丁
篇2:小學教師朗讀比賽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
示范朗讀是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朗讀能力高低直接影響著朗讀教學的有效開展。為了鍛煉我校教師的朗讀基本功,提高教師普通話朗讀水平,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使教師們能夠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借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我校特舉行“朗讀課文展我風采”教師朗讀課文比賽。
二、活動安排:
1、時間:20**年5月20日
2、地點:永勝路小學校
3、參賽人員:所有教師
4、比賽內容:在選定的課文中選擇。
5、評委名單:付敏、李欣、李智慧
三、比賽方法:
1、抽取參賽文章。(在提供的朗讀課文中)
2、比賽順序由教師抽簽決定。
3、比賽分語文組:郝玉榮、趙艾梅、李娜、李姝程;數學組:趙艷波、于亞輝、具春紅、劉渭
4、評分方法:本次比賽采用現場打分,滿分為了100分,取平均分。
5、設獎情況:語文組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2名;數學組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2名。
四、比賽要求
1、評委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2、參賽人員要認真對待,精心準備,按時參加比賽。
3、參賽人員要遵守比賽紀律,尊重評委意見。
五、評分標準:
語言(40分):
1、教師普通話標準,口齒清晰,表達準確(不重讀,不錯讀,不添字,不減字)。―(20分)
2、聲音效果好,悅耳動聽,富有節奏感。―(10分)
3、語速適合文章體裁的需要,因不熟練,每停頓一次扣1分。―(10分)感情:(40分)
1、感情豐富,聲情并茂,能再現課文情境,感情真摯,正確體現課文的思想感情。―(30分)
2、表達自然得體,。―(10分)
儀態:(10分)
教師精神飽滿,能夠恰當地運用身體語言,表情、態度自然。
效果:(10分)
整體效果好,有感染力,增強語言表達效果。
篇3:培養語文朗讀能力有效策略
淺談培養語文朗讀能力的有效策略
五華縣南山小學謝蘭香
【摘要】朗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關鍵詞:朗讀教學基本功朗讀技巧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朗讀應該成為閱讀教學的主旋律。
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朗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加強朗讀教學,切實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前提,親其師則信其道。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喚起他們朗讀的欲望。3.采取激勵機制,抓住學生在朗讀時表現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強烈的朗讀愿望。4.經常進行朗讀比賽。
二、打好朗讀的基本功
要使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首先要打好朗讀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不唱讀,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讀書也不例外,就這點來講,最好從小抓起,嚴格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能達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那么把課文讀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發揮示范作用,重視范讀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動人的情景:教師一段聲情并茂的范讀之后,學生紛紛舉起小手,搶著被老師叫起來朗讀。相反,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一種尷尬的場面: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解朗讀的技巧后,要求學生站起來讀,學生卻無動于衷,盡管老師再三鼓勵、動員,舉手的人還是屈指可數。任何一項新本領的習得無不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是創造的基礎。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它離不開模仿。可見,在指導朗讀時,我們務必借助范讀、跟讀、聽讀等形式發揮朗讀的示范作用,讓學生充分地模仿著范讀者練讀。
同樣是范讀,錄音、多媒體的范讀也是不能跟教師的范讀相提并論的。教師是學生效仿的對象,每一個學生天生都具有向師性。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范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也曾說過:“朗讀是語文教師(也是其它學科的老師)的一項基本功。”再說,只有會朗讀的教師才能聽出學生朗讀中的不足。因此,教師一定要練好朗讀的基本功,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示范、引導作用。
范讀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講前范讀,一般適合于情境教學的文章。使學生仿佛進入了當時的情景,這時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就比較得心應手了。二是講中范讀,適合于范讀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一開始學生把握不準,教師的范讀自然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讀得更精彩,更具韻味,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三是講后范讀。講后范讀具有一定的欣賞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這適合于那些寫景狀物的優美文章,如《桂林山水》,范讀時可讓學生把眼睛閉起來,靜靜地感受,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優美的山水畫,既可加深學生理解課文,又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更能達到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