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老師作文教學隨筆值得念作文

小學語文老師作文教學隨筆值得念作文

2024-08-01 閱讀 3653

我曾經讓學生寫過一篇作文“這就是我”,這是個有趣的題目,但有一半學生的作文卻有離題的傾向,將“我”這個人寫成了“我”的往事。

平常的作文課,我點評作文時,往往會拿幾篇寫得較好的作文讀給全班學生聽。作文中的不當之處,我會概說一番。今天,我決定多讀些有缺憾的作文,讓學生自己點評。每讀一篇文章,全班同學都會哈哈大笑,因為這畢竟是他們同窗的軼事。可笑過之后,我問:“這篇作文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性格呢?”學生大多說不出些什么了。“那么這篇文章的致命弱點是什么呢?”“沒有將寫作重點放在介紹自己的性格上。”同學們七嘴八舌地歸結。后來念的每篇文章都由學生自己點評,結果他們還是相當“有眼光”的。

我想以后的作文課,不妨將一些并非出色的作文念給學生聽,讓他們下評語。這樣,也讓他們對作文的優劣了然于胸,這同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以前總想面面俱到講評作文,這往往會讓學生感到作文沒頭沒腦地枯燥。其實,作文課的主角也應該是學生。試想,教師在講臺上將一篇作文分析得再頭頭是道,學生不參與,教師做的其實就是無用功。學生悟到的面再窄,也是他們的切身體會,教師適時地再穿插一些小技巧,再加幾句鼓勵贊揚的話,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篇2:小學語文教學隨筆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

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篇3:中學語文老師教學隨筆跟隨課文學寫作

任何學習都離不開模仿,正如學習書法從臨摹開始,初學寫作,模仿也必不可缺。與臨摹字帖不同,寫作的模仿不是照搬,更不是硬套。來自范本的思想、語言、技法等,總能發生神奇的化學反應,模仿的寫作自然是各自不同。模仿范本哪里尋?語文課本資源多。

語文課本不但題材內容豐富,而且寫作技法兼容。閱讀課上老師精講細評,寫作課上自然水到渠成。這樣讀寫結合的便利途徑,如不用足用好,簡直是浪費資源。

學生寫景,往往視角單一,語言蒼白。魯訊的《雪》,斑斕的雪野、明艷的雪羅漢、如火焰般奮飛的朔方的雪……不但描寫細膩,而且視角豐富,動態與靜態、直接描繪與側面襯托相得益彰。學完課文,布置隨筆:模仿文中寫雪的方法,以風霜雨雪雷電等自然氣象為描寫對象,寫一篇小文,最好能借景抒情或寓理于物。平時作文中很少對自然環境有描繪的同學們,居然寫的文筆細膩,情思豐富。

學生寫人,往往角度單一,形象單薄。《我的母親》則提供了多角度、多視角、多事件、寫人的范本。課前先布置“采訪自己母親”的準備活動,問題包括:母親生活中的興趣與愛好;母親工作中的快樂與憂愁;母親孝敬父母或公婆細節。整理成采訪稿。課后布置隨筆練習,要求從采訪稿中篩選材料,模仿《我的母親》為自己的母親寫一篇小傳。恰好臨近母親節,我讓學生認真謄寫,作為禮物在母親節的當天親手交給媽媽。事后家長反映,母親節收到孩子的特殊禮物,喜極而泣,不只是因為這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傳記,更是因為在真實豐富的材料中,在平實細膩的語言中,表現出了孩子對母親的細細體察和濃濃深情。

學生寫事,往往線索單一,平鋪直敘。《散步》“鋪墊一筆、直敘一筆、宕開一筆”的行文思路,可以幫助學生怎樣把一件事寫得波瀾有致;《走一步,再走一步》“畫龍點睛、篇末點題”的章法,可以幫助學生怎樣把一件事寫得有意義。

用《風雨》學側面烘托,用《阿長與<山海經>》學抑揚,用《海燕》學象征……課本就是一座學習寫作寶山,空講理論,而不模仿寫作,豈不是入寶山而空手歸?

學生對抽象的寫作指導大多不感興趣,模仿課文學寫作,更容易上手。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經過一個時段模仿學習,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大大消解,常常為自己文章的“大家風范”,收獲滿滿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當然,發現課文的寫作規律需要教師深入細膩的品讀文章,真正從寫作的角度挖掘文章的教學價值。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專業的閱讀,敏銳的眼光、豐富的積累,才能擁有一雙教學慧眼。

實踐中也有困惑:每次緊隨課文之后隨筆,不乏精彩紛呈的佳作,而到了作文課和考場上,學生作文就會有所反復,整體水平大不如平時的隨筆文。是因為模仿時日尚短,不能學以致用?還是因為模仿沒有內化吸收,不能活學化用?如果你有好的建議,歡迎留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