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隨筆新課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枯燥而又干涸的語言環境,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使得學習變成生硬的知識灌輸過程。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導入,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教學《可愛的企鵝》一課時,可以以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畫片《海爾兄弟》嗎?海爾兄弟經常和爺爺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險,春暖花開的這一天,海爾兄弟和爺爺又登上熱氣球出發了,不一會兒,熱氣球飄到了南極,在這里他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小企鵝(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這是,海爾兄弟又發現了新的數學問題,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小組互相說說,看哪一個小組發現的問題多。”這樣,孩子們的情緒很快就被調動起來,投入到快樂的學習情境中去。
篇2:小學語文教學隨筆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
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篇3:小學語文教學隨筆:我批改作業方式
批改作業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作業的批改,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了解、評價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在長期的教學中,我在批改數學作業方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法。
一、改變了作業的批改的地點
在辦公室里,我經常看見同行埋首于批改作業中,而無暇于精心備課及教研。而我,不論是家庭作業還是課堂作業,都喜歡在教室里批改,共原因有以下三點:
(1)可以縮短作業反饋評價的時間;(2)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學生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
具體做法如下:
(1)對于家庭作業,一般是利用第二天的晨會時間,讓每一個學生把做好的作業翻開,放在桌子角上,自行早讀,教師巡回批改。
(2)對于課堂作業,則在課內最后10至15分鐘,讓學生做作業,早做完的早批改。批改完后交與組長檢查、收齊。
實踐證明,在教室里批改作業,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又能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
二、改革批改作業的符號
數學教師批改作業,一般來說,錯了的打“×”,對的打“√”我覺得那個紅色的“×”是學生永遠都無法訂正的“錯”,學生每天做作業,面對以前那個“錯”,會挫傷積極性。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于做錯的題,我采取的是“____”這個符合或干脆不批改,而用口頭提示、及時指出的方式。
例如:學生計算
(1)239×5=1155(2)367÷6=61
對于第(1)題,我用手指指著十位,對學生說:“要加上進位來的4!”
第(2)題,我則指著橫式問:“這道題有余數嗎?”
由于教師指出錯誤的明確具體,學生訂正在準確無誤了,訂正時,學生可以擦除錯處,不留痕跡地改正自己的錯誤,再讓我批改一個“√”,并跟他打上一百分,這樣可以極大地保護潛能生的自尊,同時,也可以幫助他樹立信心,失敗了可以重新再來,生活每天對他都是新的!
三、改進評價作業的方式
數學教師批改作業,習慣于對全對的作業,用“一百分”或“☆”予以鼓勵,對中等生一般不評,則寫上“更正”兩個字,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評語對優生來說,固然高興,但對于潛能生來說,就未必。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我們可以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一邊筆批,一邊有針對性地對每一個學生進行語評。例如:對作業做得又好又快的學生,老師可以說:“你很認真!”“你真快!”抑或是一個簡單的“好!”也勝過那個無言的“☆”;對中等生,老師就可以鼓勵說:“如果你速度再加快一點,字寫得更好點,就太棒了!”對潛能生,老師可以邊摸摸他的頭,一邊激勵說:“嘿,不錯,有進步!”“把這道題更正了,就真的是一個進步大的學生了。”“教師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試問:有什么書面評語能勝過老師面對面的親切語言親切的愛撫?!這樣的評價方式,可以讓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尤其是潛能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老師的愛,從而改善師生關系,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