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反思
作為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鐘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讀書拿書,從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習用品,都需要老師不厭其煩地說,通過一學期來的培養,我班學生基本都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方面,首先漢語拼音知識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在開學前一個半月教學拼音的時間里,我針對學生因材施教,并經常引導學生對已學拼音知識活學活用,通過學兒歌、“摘蘋果”游戲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識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特別注重引導學生主動識字,一年級上學期是意義識字的關鍵期,不僅要求對課文內容熟悉,同時加強了課外閱讀。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反復多次和漢字見面,并通過一段時間后又對多篇課文進行閱讀訓練,使學生逐漸認識漢字,然后以適當的方法強化刺激,達到識字的目的。寫字教學是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學生的字寫得好壞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語文水平。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會讀帖、描紅,既從技能方面要求學生,又從習慣方面的要求學生。特別是習慣方面的要求,如怎樣握筆,寫字姿勢,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這影響了學生的寫字質量的提高。因此,在抓好學生寫好字的同時,我更注重學生有良好的寫字習慣。在讀書的訓練上我采用了當天閱讀最認真的小朋友就可以當隔天的小老師進行帶讀的辦法,或者是小組讀、合作讀、擂臺讀等多種形式的手段來提高孩子們對課文進行多次閱讀的興趣。課前我要求每天學生需預習課文,在學習課文的開始階段,教師不需要過早給學生加以引導提示,讓學生先行感知課文,那么這第一次的感受能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就算有理解偏差、有錯誤,經過之后的共同討論、共同訂正、理解課文,都能夠解決。先學后教,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主動參與,有利于課文的感知和學習。課后要求不定時復習,鞏固原有知識,承上啟下幫助新知識的掌握。關注差異,并及時和家長進行溝通,幫助家長解決輔導上的難題,也同時認清自己教學上各個方面的不足。經過大半個學期的學習孩子們愿意讀了,課文中的、課外的故事也愿意讀了,不僅增加了他們識字量,而且認識的詞語也越來越多。組詞訓練不再是單調的了,總聽到“我還有”“我還會別的”這樣的話,課堂生動多了,有更多學生愿意展示自己。
要在評價中促進學生的成長,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想學愛學主動學了,那么,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篇2:小學一年級語文自助開放式課堂教學反思
“自助開放式”課堂分為兩方面:“自助”和“開放”。“自助”要求孩子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簡言之就是學會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孩子獲得知識的渠道也應是多種多樣的,這和新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致的。
我在教一年級漢語拼音《b、p、m、f》時,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利用孩子感興趣的拔蘿卜、爬坡、捉迷藏、老爺爺拄拐杖圖片引出四個聲母的學習,通過拼讀讓學生將這四個聲母與前面所學的六個單韻母進行比較得出發音輕短的結論。學習完b、p后,讓孩子通過觀察比較出兩者的區別,強化孩子對這兩個聲母的印象。拼讀完以后,我繼續出示課本13頁的四幅圖,讓孩子們找一找這四個聲母都藏在哪?這里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的注釋功能讓孩子自己到前面來畫一畫,孩子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參與的熱情很高。在拼讀的過程中,很多孩子在暑假里都學過了漢語拼音,都會讀,這時老師就要少讀,把讀的機會讓給孩子,讓拼讀能力強的孩子當小老師領著大家讀,將課堂展示的機會讓給每一個孩子。對于那些拼讀能力較弱的孩子,也要讓他們站起來,大聲地讀出來,讓其他孩子幫助他們糾正錯誤。課堂應該成為每個孩子展示自己的舞臺,當這還需要老師不時地鼓勵和肯定,肯定每個孩子的優點,最大程度地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學生學習的知識不能局限于書本,學生學習的空間也不能局限于課堂,學生的學習應該是開放的。我們學習語文原本就是實踐的需要,是服務于生活的。我覺的一年級孩子學習漢語拼音時,也要引導孩子聯想到生活的事物。我們實小每到寒暑假都會給孩子布置一項特殊的作業
篇3:一年級語文《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年級語文人教版上冊的課文,本堂課我自認為亮點還是有的,其一是運用了多種方式的讀,包括分小組讀,分男女讀,個人讀,齊讀,讓學生不至于產生聽覺疲倦。其二是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整個教學設計在相應的點上,如--畫--都進行了拓展,孩子們也積極參與到了課堂中來,尤其是有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感覺進行一定的修飾。比如:小馬加上了修飾詞,可愛的小馬,這是超出我預想的收獲。其三,也符合了我們區推崇的生命化課堂的要求,把學生當成了課堂的主體,讓他們主動參與了整個課堂,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傾聽的一些良好習慣,生評生的環節,既培養了他們的傾聽的良好習慣,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了語言表達的機會,這是一舉兩得的。
但是我覺得最大的不足之處也在于教學組織形式,我的教學組織的還不夠緊密,一些環節的銜接語也不夠恰當,組織教學的過程有一定的單一,如:雪地里的小畫家有誰?他們分別畫了什么?這里有四個不同的小畫家,分別畫了不同的事物,但是我卻以一種固定的模式來講述,雪地里來了小畫家誰,然后畫了什么。接著就是讀,反復的讀,四句話用的一種組織形式,也是導致整堂課部分孩子沒有參與進來的原因,同時也顯示出我的教學組織形式還不夠成熟。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該是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且準確地達到了一開始制定的教學目標,由于教學組織的失誤,導致沒有全員達標,沒有良好地鍛煉到全部學生的語言能力,這是在后期的教學中需要加強的。
結合自己在一甲班試教的實際情況來看,整個課堂節奏過于太慢,說明我對課堂的掌控能力還不夠,也可以說我對教學的組織把握的還不是很準。
通過本堂課,我也收獲良多,不僅發現了自己的進步之處,同時也意識到了更多的不足,教師的工作具有長期性,教學的組織也是一項漫長的過程,在日后的語文教學中,我確信自己會慢慢進步,我的語文教學,我的教學組織會和孩子們茁壯成長一樣,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我以這個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