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隨筆:把游戲引入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隨筆:把游戲引入課堂
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提高;這里郭老師把游戲領進課堂讓游戲與教學同在,把“知識的課堂”變為“生活的課堂”。愛動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孩子的最愛。游戲教學以其內在的趣味性誘發兒童潛在的學習動機,啟動和調節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緩解純知識學習方式所帶來的緊張、焦慮,使學生感到學習的輕松與愉悅。現代生活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環境是作用于兒童主體發展的重要因素,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僅有利于兒童認知心理的發展,而且能有效地調動兒童的情感參與。
在《云房子》一課的教學中,老師順應孩子學習情感與心理發展的需要,創設情景,將游戲引進課堂教學中,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一種形象生動的生活式的空間內學習。課前,老師讓學生每人準備了小鳥頭飾;上課時,郭老師邊出示多媒體課件邊用輕柔的語氣描述雨過天晴后的美麗景色;隨之演示課件--在這美麗的藍天白云下,一群可愛的小鳥也趕來湊熱鬧了。接著,郭老師笑盈盈地對學生說:“一群小鳥飛過來了。”邊說邊為前排的幾位學生戴上小鳥頭飾,后排學生隨即也各自戴上頭飾,笑嘻嘻地互相看著,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孩子們走進了一種生活的情境、一種游戲的情境,仿佛自己已化成一只只活潑的小鳥。
隨后,郭老師又帶著“小鳥們”“造房子”,用學生的活動來發展、推動情境。在“造房子”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小組合作用棉花當云朵像小鳥一樣造云房子,課堂氣氛真切而熱烈。后來的“讀房子”、“說房子”,“小鳥們”“在云房子里開心地歡唱、飛翔、做客、玩耍、、、、、、,則是用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來深化、升華情境。整堂課的每個環節都是在情境中生成,而每個情境又都帶著學生真實的感受;學生的真實感受又強化了情境,使學生忘我地沉浸在其中,由境生情,感覺自己就是一只只可愛的小鳥。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生活化的情境,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才會那么濃厚,思維才會那么活躍,表演才會那么逼真,朗讀才會那么到位,想象才會那么豐富、、、、、每個孩子都是那樣爭先恐后、躍躍欲試,游戲與學習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兒童的學習不是為學習的結果而是學習活動本身的樂趣而進行著。
教學源于生活,教學就是生活,將游戲引入課堂教學中,把生活、游戲、教學融為一體,讓游戲與教學同在,使課堂教學生活化,讓兒童在知識掌握、智慧發展、情感張揚、個性發展上得到更充分的實現,達到智情意行全面發展的目的,這就是現代生活教育給我的啟示,也是現代生活教育給我們教師的新的目標和任務。但這個教學方法還不夠成熟,是否適合所有的課文,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更深入地試用、研究,使它更深化。
以表揚、賞識的語氣去對待學生,使他們樹立起信心。
篇2:小學語文教學隨筆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
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篇3:初中語文教學隨筆:改進作文課堂教學?
如何改進作文課堂教學?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學習課文的一個關鍵指標就是體會作者文章的特色,學以致用,為今后走向社會,成為有用之才打基礎。要使學生得到發展,先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能言堂,樂言堂,讓課堂成為他們的話語自由空間,做課堂的主人。我們的課堂實效性才得以保障。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多讀書,善于積累,勤動手是提高語文作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關鍵。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改進作文課堂教學呢?現就此話題談淡幾點具體的做法。
1、日記或者片段描寫入手,激發寫作興趣:
“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求真、向善、愛美。”(魏書生)從日記入手激活學生興趣,在愛好興趣中打開學生寫作之源,引出“情感活水”。
第一,學會觀察,寫好分類日記。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教給學生有條理、有層次、分類別的寫日記的方法。第二,創設情景,寫好活動日記。“運動會”、“五四”、“十一”、“教師節”、“元旦”等學生有了豐富的實踐,寫起作文來新鮮、刺激,就能抒寫真情實感。并用“新聞發布臺”、“故事笑話林”“手抄自辦報”、“班級明星榜”、“聰明一休屋”等形式,營造作文環境。以此來擴大他們的生活范圍,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引導他們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對生活既觀察又思考,以微知著,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各種”生活信息,真實地、創造性地“再現”到文章中。
2、在作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形象性、再現性、可控性的特點。將人、事、物、景等寫作材料通過實物、圖片、錄音、投影、錄像、電腦等多媒體進行再現,讓聲光色像充分刺激學生感官,喚起學生的記憶或再造想象。②這樣的作文教學能營造寫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有效地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思考,實現全體參與、個別輔導。拓展寫作空間,幫助學生更廣泛地積累材料,促進思維和表達。
寫作時應該做到:
一、學會審題,把握選材。
寫作的第一步是審題,只有弄清題目每個字的含義,才能確定中心。所以審題是作文成敗的關鍵。初中以記敘文為主,應注意題目的范圍和抓住題目中關鍵的詞。接下來是如何選材,有些同學作文中心不突出,內容沒有詳略。一定要讓學生有這樣一個概念:選材必須圍繞中心,最能表達中心思想的要詳寫。接著給他們作文趣目,讓他們確定中心,概述所選的幾件事。通過專項訓練,學生對如何審題和選材有了正確認識。
掌握了審題和選材,還不能寫好一篇作文。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干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它告訴我們材料的積累是寫作非常關鍵。
二、拓寬閱讀面,善于發現。
如果我們僅憑借語文課內閱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的。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可是很多學生對身邊發生的新鮮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我要求學生要善于觀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對男邊的人、事、景、物進行細致觀察,異且進一步分析、綜合、比較,以獲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進入電子時代,電視與網絡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們給學生比書本更直觀、更容易理解的知識。面對眼花繚亂的電視節目,應如何選擇呢?我建議學生和家長一起看,在家長的幫助下認清真善美假丑惡,提高提高的審美能力,并把它和看書、參觀,做游戲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各種積累相互聯系,更系統化。而網絡為學生打開通向遙遠世界的窗戶,讓我們更快、更有選擇地接受更多、更新的知識。
三、勤于積累,注重練習。
寫日記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但是中學生課業負擔比較重。因此我要求每周寫一次隨筆,把最有意義的事記錄下來。每天有一名學生把自已所寫抄寫在小黑板上,課間同學們幫助他論證字、調、句的錯誤。使同學們少寫“土語”,多用“雅詞”。總之,凡自已的親身經歷,喜怒哀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寫。這樣,學生在生活和實踐中豐富自己的“材料庫”,讀書、看報,積累了知識。仿寫、改寫、周記、書信掌握多種寫法,激發學生寫作欲望和興趣,又互相取長補短,拓展思路,活躍學生思維,又不加重學生負擔,達到多練的目的,提高寫作速度,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