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隨筆語文教學一點困惑
這次期中考試的結果,讓我對語文教學更加困惑了,平時辛辛苦苦教的,結果只考了了幾題,而且即使考到原題,由于給出的評分答案和平時練習的參考答案大相徑庭,所以學生仍然得不到分,16分的閱讀理解,一般學生只拿到五六分,是不是讓人感到教和不教一個樣?至于課外閱讀理解那更別說了,讓學生在短短的二十分鐘內閱讀大約800字的文章(散文或小說),且不說能不能讀懂作者的寫作意圖,單單就回答的四道題,就已經足夠把學生難倒。讓缺乏社會經驗的學生去思考解答,而且還要和答案相吻合,如果不這樣就不得分,這樣的試題也著實大傷學生的腦筋,老師來做又怎樣呢?(歷次的基本功考試證明,大部分老師做題還不如學生)所以學生自然也就不得分了。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教什么,是這樣的嗎?教到了,可是答案一改變,學生仍然不得分,等于沒教,這不就是教和沒教一個樣,教多教少一個樣嗎?唉,困惑啊。
都說語文教學是潛移默化的教學,是長期的工程,可是在考試功利性的今天,誰還會想那么長遠,學生?老師?學校?還不是“白貓黑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學生更愿意重視短期效應的數學、英語,在他們看來,語文是高投入少產出的學科,所以就把語文拋之腦后,語文也就只落得個主科中的副科的地位。學生漠視,教師漠視,讓語文變味走調,為了應付考試,老師開始肢解文章,賞析來賞析去,讓學生胡思亂想的去答題,答案常常是驢唇不對馬嘴,滑稽的是老師還要對著答案解釋一通,然后強迫學生接受(離開答案,老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可笑吧?你有過這樣的困惑嗎?
另附兩題期中考試試卷中出現的講過的原題及練習冊給出的參考答案和試卷評分答案:
1.“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練習冊參考答案:表明此時此刻作者的心已經與眼前的花融成一氣,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
考試評分答案:作者睹物釋懷,看到蓬勃盛開的紫藤蘿花,感悟到生命的頑強與美好,從而心中的悲痛焦慮化為精神的寧靜。
2.作者在第二段中插入“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練習冊參考答案:運用對比手法暗示了當時觀念的陳腐和社會的動蕩,引發作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練習冊參考答案:寫這藤蘿也曾遭遇不幸,為后面點題做鋪墊。
篇2:小學語文教學隨筆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
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篇3:初中語文教學隨筆:改進作文課堂教學?
如何改進作文課堂教學?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學習課文的一個關鍵指標就是體會作者文章的特色,學以致用,為今后走向社會,成為有用之才打基礎。要使學生得到發展,先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能言堂,樂言堂,讓課堂成為他們的話語自由空間,做課堂的主人。我們的課堂實效性才得以保障。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多讀書,善于積累,勤動手是提高語文作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關鍵。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改進作文課堂教學呢?現就此話題談淡幾點具體的做法。
1、日記或者片段描寫入手,激發寫作興趣:
“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求真、向善、愛美。”(魏書生)從日記入手激活學生興趣,在愛好興趣中打開學生寫作之源,引出“情感活水”。
第一,學會觀察,寫好分類日記。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教給學生有條理、有層次、分類別的寫日記的方法。第二,創設情景,寫好活動日記。“運動會”、“五四”、“十一”、“教師節”、“元旦”等學生有了豐富的實踐,寫起作文來新鮮、刺激,就能抒寫真情實感。并用“新聞發布臺”、“故事笑話林”“手抄自辦報”、“班級明星榜”、“聰明一休屋”等形式,營造作文環境。以此來擴大他們的生活范圍,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引導他們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對生活既觀察又思考,以微知著,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各種”生活信息,真實地、創造性地“再現”到文章中。
2、在作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形象性、再現性、可控性的特點。將人、事、物、景等寫作材料通過實物、圖片、錄音、投影、錄像、電腦等多媒體進行再現,讓聲光色像充分刺激學生感官,喚起學生的記憶或再造想象。②這樣的作文教學能營造寫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有效地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思考,實現全體參與、個別輔導。拓展寫作空間,幫助學生更廣泛地積累材料,促進思維和表達。
寫作時應該做到:
一、學會審題,把握選材。
寫作的第一步是審題,只有弄清題目每個字的含義,才能確定中心。所以審題是作文成敗的關鍵。初中以記敘文為主,應注意題目的范圍和抓住題目中關鍵的詞。接下來是如何選材,有些同學作文中心不突出,內容沒有詳略。一定要讓學生有這樣一個概念:選材必須圍繞中心,最能表達中心思想的要詳寫。接著給他們作文趣目,讓他們確定中心,概述所選的幾件事。通過專項訓練,學生對如何審題和選材有了正確認識。
掌握了審題和選材,還不能寫好一篇作文。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干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它告訴我們材料的積累是寫作非常關鍵。
二、拓寬閱讀面,善于發現。
如果我們僅憑借語文課內閱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的。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可是很多學生對身邊發生的新鮮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我要求學生要善于觀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對男邊的人、事、景、物進行細致觀察,異且進一步分析、綜合、比較,以獲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進入電子時代,電視與網絡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們給學生比書本更直觀、更容易理解的知識。面對眼花繚亂的電視節目,應如何選擇呢?我建議學生和家長一起看,在家長的幫助下認清真善美假丑惡,提高提高的審美能力,并把它和看書、參觀,做游戲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各種積累相互聯系,更系統化。而網絡為學生打開通向遙遠世界的窗戶,讓我們更快、更有選擇地接受更多、更新的知識。
三、勤于積累,注重練習。
寫日記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但是中學生課業負擔比較重。因此我要求每周寫一次隨筆,把最有意義的事記錄下來。每天有一名學生把自已所寫抄寫在小黑板上,課間同學們幫助他論證字、調、句的錯誤。使同學們少寫“土語”,多用“雅詞”。總之,凡自已的親身經歷,喜怒哀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寫。這樣,學生在生活和實踐中豐富自己的“材料庫”,讀書、看報,積累了知識。仿寫、改寫、周記、書信掌握多種寫法,激發學生寫作欲望和興趣,又互相取長補短,拓展思路,活躍學生思維,又不加重學生負擔,達到多練的目的,提高寫作速度,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