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教學隨筆:《練習4》

小學語文教學隨筆:《練習4》

2024-08-01 閱讀 7781

小學語文教學隨筆:《練習4》

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語文學習僅封閉在課堂內,切斷它與廣闊的社會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聯系是不可取的,切斷它與其它學科的聯系,也是不可能的。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應該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應該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整合。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該廣泛為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機會。

《練習4》中的“學用字詞句”就是要求學生在生活實踐學習、運用所認識的大寫數字。

1、認知在課堂。

課堂上,在“認識新朋友”的活動中,我帶領學生自己制作了數字卡片,讓小朋友自己認讀,相互考察,通過反復認讀、小組交流、結合自己的生活說說在哪見過這些數字的,來認識、記憶這些大寫數字的,學生們很快就記住了這些復雜的大寫數字。

同時,創設了“救救大熊貓”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學會怎么填寫匯款單,該填什么內容,而且也讓他們受到了環保教育。

但部分學生的用大寫數學填寫匯款單時,僅僅根據數字翻成了漢字“伍捌捌”,后來經過引導其讀讀自己寫的數字,很快發現缺少了單位,能自己進行校正。

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

2、延伸在課外。

通過學習,學生已經大致掌握了匯款單的填寫。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在課堂上、書本里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變得豐滿、深刻。

為此,我特意去郵局要來一些匯款單,發給學生練習填寫。這種課堂教學、課外學習相輔相成的形式,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有利于學以致用,有利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使學生的個性、差異、自主、潛能得以充分發展。而且,課堂語文訓練和課外語文生活實踐的強有力的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善讀無字生活的習慣,和生活處處皆語文的大語文學習習慣。有了這些習慣,學生就會對課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會等大范圍的、多角度的生活內容廣泛涉獵、獲取,必將為課堂語文學習作良好的鋪墊,從而實現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在學語文的同時學做人,最終實現人格的自我完善。

篇2:小學語文教學隨筆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

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篇3:初中語文教學隨筆:改進作文課堂教學?

如何改進作文課堂教學?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學習課文的一個關鍵指標就是體會作者文章的特色,學以致用,為今后走向社會,成為有用之才打基礎。要使學生得到發展,先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能言堂,樂言堂,讓課堂成為他們的話語自由空間,做課堂的主人。我們的課堂實效性才得以保障。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多讀書,善于積累,勤動手是提高語文作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關鍵。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改進作文課堂教學呢?現就此話題談淡幾點具體的做法。

1、日記或者片段描寫入手,激發寫作興趣:

“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求真、向善、愛美。”(魏書生)從日記入手激活學生興趣,在愛好興趣中打開學生寫作之源,引出“情感活水”。

第一,學會觀察,寫好分類日記。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教給學生有條理、有層次、分類別的寫日記的方法。第二,創設情景,寫好活動日記。“運動會”、“五四”、“十一”、“教師節”、“元旦”等學生有了豐富的實踐,寫起作文來新鮮、刺激,就能抒寫真情實感。并用“新聞發布臺”、“故事笑話林”“手抄自辦報”、“班級明星榜”、“聰明一休屋”等形式,營造作文環境。以此來擴大他們的生活范圍,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引導他們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對生活既觀察又思考,以微知著,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各種”生活信息,真實地、創造性地“再現”到文章中。

2、在作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形象性、再現性、可控性的特點。將人、事、物、景等寫作材料通過實物、圖片、錄音、投影、錄像、電腦等多媒體進行再現,讓聲光色像充分刺激學生感官,喚起學生的記憶或再造想象。②這樣的作文教學能營造寫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有效地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思考,實現全體參與、個別輔導。拓展寫作空間,幫助學生更廣泛地積累材料,促進思維和表達。

寫作時應該做到:

一、學會審題,把握選材。

寫作的第一步是審題,只有弄清題目每個字的含義,才能確定中心。所以審題是作文成敗的關鍵。初中以記敘文為主,應注意題目的范圍和抓住題目中關鍵的詞。接下來是如何選材,有些同學作文中心不突出,內容沒有詳略。一定要讓學生有這樣一個概念:選材必須圍繞中心,最能表達中心思想的要詳寫。接著給他們作文趣目,讓他們確定中心,概述所選的幾件事。通過專項訓練,學生對如何審題和選材有了正確認識。

掌握了審題和選材,還不能寫好一篇作文。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干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它告訴我們材料的積累是寫作非常關鍵。

二、拓寬閱讀面,善于發現。

如果我們僅憑借語文課內閱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的。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可是很多學生對身邊發生的新鮮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我要求學生要善于觀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對男邊的人、事、景、物進行細致觀察,異且進一步分析、綜合、比較,以獲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進入電子時代,電視與網絡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們給學生比書本更直觀、更容易理解的知識。面對眼花繚亂的電視節目,應如何選擇呢?我建議學生和家長一起看,在家長的幫助下認清真善美假丑惡,提高提高的審美能力,并把它和看書、參觀,做游戲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各種積累相互聯系,更系統化。而網絡為學生打開通向遙遠世界的窗戶,讓我們更快、更有選擇地接受更多、更新的知識。

三、勤于積累,注重練習。

寫日記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但是中學生課業負擔比較重。因此我要求每周寫一次隨筆,把最有意義的事記錄下來。每天有一名學生把自已所寫抄寫在小黑板上,課間同學們幫助他論證字、調、句的錯誤。使同學們少寫“土語”,多用“雅詞”。總之,凡自已的親身經歷,喜怒哀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寫。這樣,學生在生活和實踐中豐富自己的“材料庫”,讀書、看報,積累了知識。仿寫、改寫、周記、書信掌握多種寫法,激發學生寫作欲望和興趣,又互相取長補短,拓展思路,活躍學生思維,又不加重學生負擔,達到多練的目的,提高寫作速度,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