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教學隨筆:《識字1》

小學語文教學隨筆:《識字1》

2024-08-01 閱讀 5797

小學語文教學隨筆:《識字1》

本文采用“詞串”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金秋水鄉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全文讀起來瑯瑯上口,有韻有味,而文中精美的插圖更是與詞語一一對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把看圖、識字、學詞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積極創設和諧的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感受和體驗。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要讓學生喜學樂學,就得千方百計地讓他們入境體驗。我們的家鄉--常熟,是水鄉,是個美麗的地方,本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介紹自己熟悉的家鄉,并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系列家鄉的美景,為學生建構成一種語言環境,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反應,學生在充滿情趣的過程中走入了課文,開始與文本進行起對話來。

二、著眼于整體,克服乏味的串講分析。

我在精心設計“坐著小船游水鄉”這一個環節,通過播放水鄉錄像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講講讀讀詞串,想想:你來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并把你認為最美的地方告訴大家。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觀察、朗讀、理解、思維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讀為主線,重整體感悟,重語感的培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它在人們的聽說讀寫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得到的是整體的感受:煙霧彌漫地金秋水鄉,荷塘邊隨風搖擺的蘆葦,荷塘里的老菱、藕及一個個蓮蓬,夕陽西下歸來的一葉葉扁舟,火紅的楓葉,組成了迷人的秋景。通過朗讀再現了客觀景物、環境氣氛,他們透過這些詞語,仿佛看到秋天的水鄉,感受秋天水鄉的美麗。讀得多了,積累得多了,語感逐漸豐富了。他們讀到“金秋、煙波、水鄉”,就好像看到了水鄉特有的迷人秋景,讀到“菱藕”就有吞咽的感覺,讀到“歸舟”就想到漁民們的收獲,為他們感到高興。這就是語感。我在進行朗讀指導時,較多地給予扶持,較多地安排了扶讀時間,先讓學生嘗試著自讀,教師范讀,特別難讀好的詞語,我還適當進行了領讀。范讀、小老師領讀、跟錄音讀,這些方法看似簡單,可對低年級孩子來說非常有效。

本次課堂教學,我嘗試去優化教學過程,追求活動化、開放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呈現出了活潑有趣的課堂教學氛圍。

篇2:小學語文教學隨筆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

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篇3:初中語文教學隨筆:改進作文課堂教學?

如何改進作文課堂教學?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學習課文的一個關鍵指標就是體會作者文章的特色,學以致用,為今后走向社會,成為有用之才打基礎。要使學生得到發展,先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能言堂,樂言堂,讓課堂成為他們的話語自由空間,做課堂的主人。我們的課堂實效性才得以保障。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多讀書,善于積累,勤動手是提高語文作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關鍵。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改進作文課堂教學呢?現就此話題談淡幾點具體的做法。

1、日記或者片段描寫入手,激發寫作興趣:

“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求真、向善、愛美。”(魏書生)從日記入手激活學生興趣,在愛好興趣中打開學生寫作之源,引出“情感活水”。

第一,學會觀察,寫好分類日記。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教給學生有條理、有層次、分類別的寫日記的方法。第二,創設情景,寫好活動日記。“運動會”、“五四”、“十一”、“教師節”、“元旦”等學生有了豐富的實踐,寫起作文來新鮮、刺激,就能抒寫真情實感。并用“新聞發布臺”、“故事笑話林”“手抄自辦報”、“班級明星榜”、“聰明一休屋”等形式,營造作文環境。以此來擴大他們的生活范圍,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引導他們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對生活既觀察又思考,以微知著,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各種”生活信息,真實地、創造性地“再現”到文章中。

2、在作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形象性、再現性、可控性的特點。將人、事、物、景等寫作材料通過實物、圖片、錄音、投影、錄像、電腦等多媒體進行再現,讓聲光色像充分刺激學生感官,喚起學生的記憶或再造想象。②這樣的作文教學能營造寫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有效地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思考,實現全體參與、個別輔導。拓展寫作空間,幫助學生更廣泛地積累材料,促進思維和表達。

寫作時應該做到:

一、學會審題,把握選材。

寫作的第一步是審題,只有弄清題目每個字的含義,才能確定中心。所以審題是作文成敗的關鍵。初中以記敘文為主,應注意題目的范圍和抓住題目中關鍵的詞。接下來是如何選材,有些同學作文中心不突出,內容沒有詳略。一定要讓學生有這樣一個概念:選材必須圍繞中心,最能表達中心思想的要詳寫。接著給他們作文趣目,讓他們確定中心,概述所選的幾件事。通過專項訓練,學生對如何審題和選材有了正確認識。

掌握了審題和選材,還不能寫好一篇作文。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干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它告訴我們材料的積累是寫作非常關鍵。

二、拓寬閱讀面,善于發現。

如果我們僅憑借語文課內閱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的。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可是很多學生對身邊發生的新鮮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我要求學生要善于觀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對男邊的人、事、景、物進行細致觀察,異且進一步分析、綜合、比較,以獲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進入電子時代,電視與網絡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們給學生比書本更直觀、更容易理解的知識。面對眼花繚亂的電視節目,應如何選擇呢?我建議學生和家長一起看,在家長的幫助下認清真善美假丑惡,提高提高的審美能力,并把它和看書、參觀,做游戲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各種積累相互聯系,更系統化。而網絡為學生打開通向遙遠世界的窗戶,讓我們更快、更有選擇地接受更多、更新的知識。

三、勤于積累,注重練習。

寫日記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但是中學生課業負擔比較重。因此我要求每周寫一次隨筆,把最有意義的事記錄下來。每天有一名學生把自已所寫抄寫在小黑板上,課間同學們幫助他論證字、調、句的錯誤。使同學們少寫“土語”,多用“雅詞”。總之,凡自已的親身經歷,喜怒哀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寫。這樣,學生在生活和實踐中豐富自己的“材料庫”,讀書、看報,積累了知識。仿寫、改寫、周記、書信掌握多種寫法,激發學生寫作欲望和興趣,又互相取長補短,拓展思路,活躍學生思維,又不加重學生負擔,達到多練的目的,提高寫作速度,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