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在識字教學中運用音形義三步走?

在識字教學中運用音形義三步走?

2024-07-31 閱讀 8347

在識字教學中,如何運用“音、形、義”三步走?

我教低年級的語文有七年了,我認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重在識字教學。靈活運用“音、形、義三步走”教學方法,提高識字效率,這是我識字、寫字教學的策略。那么,如何用在課堂上呢?我覺得有以下三點:

1、一篇文章,要告訴學生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我在閱讀教學中,初步讀課文,以掌握字音為主,滲透字義和字形;理解課文內容,主要是了解字義,鞏固字音,繼續滲透字形;學懂課文后,以識記字形為主,鞏固字音、字義。這種識字教學的三步法徹底改變了過去孤立識字的弊端,由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不能理解、靈活運用,造成了很多片面性。如:由于字形教學一般安排在第三課時,導致了一、二課時學習結束后,學生無法做一些鞏固性的書面練習,而在第三課時結束后,學生需練習鞏固的作業又太多,使字形鞏固的時間相對較少,容易形成字形“消化不良”。要真正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必須靈活運用“音、形、義三步走”的教學方法。

2、低年級識字教學起始階段,學習的都是基本筆畫組成的獨體字,教學時一般按筆順規律說出筆畫名稱來進行記憶。隨著學生學習的合體字的增加,再加上抽象思維能力的逐步形成,到中高年級,大量的生字要采用結構分析法教學,一般采用分析偏旁和部件來記憶。由于好多獨體字,如“日、子、人”等作偏旁時,某些筆畫要發生變化,所以,采用結構分析法時,要特別注意提醒學生注意這些筆畫的細微變化。恰當運用多種識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還有就是低年級學生愛玩是天性,注意力難以保持是其年齡特點,傳統的整齊劃一的模式化識記方法是不符合兒童天性,也不符合課改要求的。因此,可以讓學生在“玩”中識字,把活動、游戲、兒歌、動手操作等形式引入識字教學之中。

3、講究科學方法,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第一,指導學生寫好基本筆畫,掌握基本筆順規則。第二,培養學生“讀”字的能力,把字寫端正、美觀。總之,有了正確的寫字姿勢,還要有“認認真真”的寫字態度。教學中我都是經常地嚴格要求、監督和激勵,使學生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良好書寫習慣。

篇2:幼兒識字創新教學初探

幼兒識字創新教學初探

劉春陽八五二農場幼兒園

[摘要]幼兒識字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教給幼兒自能識字的方法,幼兒能找出漢字特殊規律,歸類學習。培養孩子聯想字形、借助插圖、自學與互學的能力,引導他們在生活實踐、自我體驗中識字,并從激發興趣、授以方法及系列訓練等各個方面入手,來探討幼兒的識字技能培養方法,使識字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實,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成功者。他們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認識事物,得到肯定的孩子獲得了心靈上的滿足,在滿足中體驗成功帶來的歡樂,之后他們會用更積極的方式去探索、去創造。我想只要應用創新的教法,配合以妥當的教學,孩子們識字技能的提高是不成問題的。

【關鍵詞】:幼兒識字興趣實踐

【正文】

幼兒的識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語文學習的角度講,它首先要為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從促進大腦發育的角度看,由于識字活動必須通過視覺、聽覺、動手等多條渠道獲取外界信息,從而形成對大腦的綜合刺激。強化大腦各區的神經聯系和貫通。識字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孩子從運用口頭語言過度到書面語言的橋梁。所以,識字教學質量關系到每個孩子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幼兒的識字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課堂上教會孩子識字方法,讓孩子會學。

教師教是為了不教,這就要求我們教給孩子識記的方法。我常用的方法如下:

形象記憶法。在識字教學中,通過簡筆畫、動作、語言等,創設情景,使漢字與事物形象地聯系起來,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效率。如教“哭”字時,孩子比較容易寫漏一點,老師可以出示一幅小妹妹哭的圖畫,再讓孩子用簡筆畫畫出她哭的樣子,老師指出“哭”上兩個口表示眼睛,一點是哭的眼淚。這樣,孩子寫“哭”字時,就會想到這滴眼淚,就不會漏寫這一點了。在教學“輕”的時候,孩子就意外的自己找到了識字的技巧

篇3: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

淺談小學語文低年級的識字教學

臨高一小謝麗紅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學生的識字量為3000字,其中要會寫2500個漢字。而低年級要求學生認識1600~1800個漢字,其中會寫800~1000個漢字。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多識字、少寫字,而且把識字集中在低年級教學。可見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同時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難點。”本人認為,識字過程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識字和用字相結合的方法,開展識字教學。

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一打開課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歸類識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師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低年級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索。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把識字作為小學低年級教學中的重點,那就得在識字上下工夫。可單純的識字、寫字又顯得枯燥無味。而對于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居多,且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孩子可以說是家里的“小皇帝”,嬌慣成性,在一、二年級就讓他們從事與游戲、積木、唱歌、跳舞等大相徑庭的識字活動,對孩子們來說,簡直有種“逼上梁山”的感覺。這給小學低年級教師出了道難題,識字量之大,教學時間之少。如何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呢?新編《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這門學科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因而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多關愛學生,多為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覺得學習是一項有趣的事情,主動去學、樂于去學。我想,要達到這一步,就得從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上去考慮。

2.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于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3.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游戲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在游戲中學習,在玩中思考,玩中創新。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