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實施方案課題

小學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實施方案課題

2024-07-31 閱讀 2200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教師要樹立素質教育的大教學觀,在識字教學中,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利用教材優勢給學生創造更廣闊的語言交際環境,以識字和發展語言同步為目的,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訓練。同時識字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新的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閱讀必須要有一定的識字量才可以進行;而習作又建立在閱讀和寫字的基礎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級學生識字量不足,將嚴重制約讀寫能力的發展。識字教學的速度和質量,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速度和質量。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在識字方面有所加強。僅一年級上冊課本就要認識400個常用字,會寫100個字;下冊認識550個常用字,會寫其中的250個字。這樣,低年級共認識1800個常用字,會寫1000個字。新教材寫字量大大減少,也就空出了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訓練。這樣設計完全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而且達到了語文課程標準的上限的要求。如何讓學生在原本枯燥的識字教學中學得更有趣、主動,記得更牢固、扎實,我們認為營造氛圍、教給方法、轉變觀念是及其重要的。

二、課題的指導思想

呂叔湘先生說使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使用語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稱之為工具課。既是工具課也強調了語文教育的重要性,學好語文就成為孩子們心理和智力全面發展的一個良好基礎,這是非常重要的。識字,就其本質看來說是接受性的,是把外界輸入的文字符號錄入大腦,與腦中已存貯的語音、語義相結合。對于尚無語音、語義的文字符號,大腦要同時接受與之相伴的語音、語義信息。無論哪種情況,識字過程的特征都是通過視覺信息接受一種文字符號,并將其錄入大腦的過程。這一過程與屬于用字范疇的閱讀具有天然的形式上的一致性。有效識字,即對所認識字的鞏固率高,數量大,回生率低。我們學年預計通過“低年級有效識字的實踐與研究”,探索一套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實驗條件下的兒童的識字能力明顯高于常規兒童,同時促進學校素質教育深化,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

三、課題界定:

“開放識字”:社會,是開放的社會;教育,也是開放的教育。尤其是漢字,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的課題研究,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走出封閉的學校和教室,凝固的課本,以發展、開放的社會,以兒童的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為“課堂”,讓學生在開放化的大環境中識字,進而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識字能力”: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激起學習漢字的興趣,并在學習過程中隨著知識的積累,體驗和總結出來的規律的增多,逐步學會的獨立識字的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讓孩子多識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提前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拓寬識字渠道,小組合作,自主識字,提高識字效率。

3、拓寬識字途徑,增加識字量。實驗學生到二年級實驗結束,具有相當的自主識字的能力,熟練地認識2500-3000個漢字,實現獨立閱讀,基本無障礙閱讀。

4、提高獨立識字能力,養成自主識字習慣。

五、課題原則。

1、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豐富個性、不斷發展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獨立個體和群體。本課題的實施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學生應該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喜歡語文,喜歡學習語文。因此,學生進行識字時,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讓學生識之有趣、認之有味。

3、全員性原則

素質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教師的任何教學行為都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是讓全體學生都參與,使全體學生都能從中受益。本課題也必須遵循全員性原則,提高全體學生的識字能力,最終提高閱讀能力。

4、情感性原則

教材里,作者揮生花之筆,描繪了許多生動、鮮明的形象,飽和著豐富的情感。漢字,又集中表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淵源。小學生的情感是最易激發的,認字時學生一旦情不自禁、有滋有味地投入到其中去,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感染。

六、研究內容與措施:

根據課題的思想,跳出了單純的“為識字而識字”或者僅僅“為了閱讀和寫作”而識字的思維模式,從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開放漢字育人的功能,探討其學習的規律和方法。閱讀是建立在一定的識字量基礎上的,并由此而產生閱讀沖動,喜歡閱讀,在其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因此本課題研究中把滿足其閱讀需要的識字能力的培養作為研究的重要內容,把由識字而激發起的閱讀行為逐步引向閱讀能力的培養。

1、識字資源的開放:

多途徑激趣,以愉悅的情緒識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即使不教他去學,他們也會主動去學。

篇2: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

淺談小學語文低年級的識字教學

臨高一小謝麗紅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學生的識字量為3000字,其中要會寫2500個漢字。而低年級要求學生認識1600~1800個漢字,其中會寫800~1000個漢字。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多識字、少寫字,而且把識字集中在低年級教學??梢娮R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同時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難點?!北救苏J為,識字過程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識字和用字相結合的方法,開展識字教學。

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一打開課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歸類識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師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谶@樣的認識,我對低年級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索。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把識字作為小學低年級教學中的重點,那就得在識字上下工夫。可單純的識字、寫字又顯得枯燥無味。而對于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居多,且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孩子可以說是家里的“小皇帝”,嬌慣成性,在一、二年級就讓他們從事與游戲、積木、唱歌、跳舞等大相徑庭的識字活動,對孩子們來說,簡直有種“逼上梁山”的感覺。這給小學低年級教師出了道難題,識字量之大,教學時間之少。如何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呢?新編《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這門學科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因而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多關愛學生,多為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覺得學習是一項有趣的事情,主動去學、樂于去學。我想,要達到這一步,就得從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上去考慮。

2.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于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3.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游戲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在游戲中學習,在玩中思考,玩中創新。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篇3:語文識字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

語文識字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

原種繁殖場學校張軒

內容提要: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如何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和識字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總結了筆者的實踐經驗,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多感官記憶,提高效率;變抽象為具體,識字與認識事物相結合;再現場景,生活中識字;揭示規律,幫助識字;

關鍵字:

識字教學信息技術

正文:

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識字,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識記漢字的能力。

識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閱讀和作文教學的基礎并要求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倍鴿h字數量多既難認又難記,盡管教師苦口婆心地教,但枯燥乏味的識字,效果還是不佳,“識字難,回生率高”的問題,讓低段教師叫苦連天。對于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如何讓他們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呢?我在教學中,嘗試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低年級兒童的學習并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他們的注意力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性,總是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所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尤為重要的。在傳統識字教學中總是先出示生字,讓學生說字形,記筆畫,分析結構,再在本子上寫幾遍,或者再做一些組詞之類的練習。學生總是感到很枯燥,無法提起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性不高,易產生厭煩情緒,效果當然就不好。但是在識字教學中應用多媒體創設生動的情境,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如我在教學《雨點兒》一課時,利用課件將生字巧妙地設計在“雨點”上,從空中飄落,告訴學生這些生字是雨點兒對我們說的話,想知道雨點兒對我們說了什么就來學習上面的生字。學生積極性非常高,一個個躍躍欲試,然后我再告訴他們可以通過拼拼音,小伙伴合作學習,編兒歌這些方法來學習生字,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不一會兒就學會了本課的11個生字,還創造了許多有趣的記憶方法,如“回”字,一學生說:“兩張口,一張口問,一張口回答。”

二、變抽象為具體,識字與認識事物相結合

《新課標》中提出識字教學要“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也就是說將要學習的生字與學生故有知識體系聯系起來,但如果要學習的生字超出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該怎么辦呢?如在《識字3》中學到“霧,霜,霞”三個生字,這些事物學生不太熟悉,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可以利用課件給學生演示“霧,霜,霞”的形成、變化過程,這樣學生既認識了這三種自然現象,也知道了這三樣事物都和水有關,都是天氣現象,所以這三個字都是雨字頭,不但記住了生字,又認識了事物。

三、再現場景,生活中識字

我們都提倡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隨時隨地識字,但是這在課堂上很難操作,我們也不能經常把學生帶出去,學生生活中識字的意識就很難養成了。如果利用多媒體,就可以再現生活場景。如我安排了一節《逛街去》的識字活動課,先是動畫演示一個小朋友逛街的情景,來到街上看到很多招牌,廣告,地址等等,請學生說說自己認識哪些字,會讀哪些名稱,不會讀的向會讀的同學學一學;然后動畫中的小朋友走進一家超市,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讓學生說說你最喜歡什么,想買什么,都要讀出商品的商標;最后再讓學生說說自己今天“逛街”有什么收獲?學生們都會說自己認識了很多字。這樣學生就知道了識字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生活中到處都有字,隨時都能識字,而且識字很有用。后來經常有學生會說“我逛街的時候又認識了幾個字”,“我去吃肯德基時又認識了幾個字”,“我看電視的時候也認識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