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方式試驗與研究》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在國際競爭和國內發展迫切需要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競爭的背景下,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全面啟動,我們太和區作為錦州市第二批課改實驗區也積極投入到了這項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改革之中。
新課程的理念雖然已經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是在理念與實踐的兩個相對獨立的環節中還缺乏一個中介環節,使理念與實踐有機結合,那么課堂上的學習方式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上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的困難,讓學生改變座位吧,由于班額學生多,要花很多的時間準備,教室里也顯得很亂,課上完后,座位還得復原,顯得很麻煩,也有點形式主義。而且在分組討論是也出現了問題:如果采用自由組合的形式分組,明顯的農村與城市學生不會組合在一起,而由老師來指導分組,有很多的孩子成為了聽眾和旁觀者,效果也不能盡如人意。課后與老師們交流也都有同感,那么如何處理班級教學、個人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大班額怎么組織合作學習?討論出現分歧怎么辦?意見高度同一是不是好事?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之中?低年級能不能參與到合作學習之中?小組合作一定要調動學生的座位嗎?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合作學習的唯一形式嗎?我們的這些問題只是由于學生的差異大造成的嗎?大家都在思考著,希望通過交流--聽課、研討找到答案。
二、課題的論證:
(一)、合作學習的內涵及其特點:
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由于這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使學生形成良好非知識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優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世界各國的合作學習實踐雖然在其具體形式和稱謂上不甚一致,但他們都有著許多共同的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有著許多質的不同,并由此行成彼此鮮明的對照。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活動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我們以為合作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找提高成效的途徑,這強調學生學習的親歷性、參與性、合作性。因此,這是一種具有典型意義的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實踐活動性,②親歷參與性,③教師指導性,④形式開放性,⑤方法任務性。
(二)、合作學習提出的背景:
合作學習的提出,從宏觀到微觀,主要源于以下背景。
1、人類進入以全球化、信息化為特征的新時代。
在信息技術全球聯網的時代,社會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使得當今世界瞬息萬變。這些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正在日益深刻的改變人類工作、生活和學習方式,并對教育形成嚴峻的挑戰。站在時代的高度,未來的勞動者必須善于終身學習、善于獲取信息、善于知識創新。而要讓教育對象具備這些“關鍵活動”,就必須變革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因此,倡導旨在克服單純學習弊端的合作性學習,是新時代教育的必須選擇。
2、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需要高質量的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全面推進教育是積蓄未來國際競爭實力的戰略措施。如何使素質教育的實施能夠扎實有效地取得突破性進展,引進合作性學習是一次新的措施,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課程改革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推出了適應新世紀挑戰的課程改革舉措,呈現出的共同趨勢優秀就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合作性學習能夠為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從而要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4、合作的觀念引進教學系統,是對傳統教學系統的一次革命。
回顧我國教育現狀,情況似乎并不會令人樂觀。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占相當比例的今天,學生都視別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敗,他們大都缺乏合作意識,這與我們所處的需要合作意識與社會技能的信息時代不合拍.而合作學習著眼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學業成績,能比較好的解決如何使學生學會、會學、好學、樂學等世界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它符合時代需要,代表了現代教育系統未來發展的方向。
(三)、課題的理論依據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是極其堅實和科學的,所包涉的內容是多方面的。
1、集體動力理論
篇2:農村小學數學練習設計有效研究結題報告
農村小學數學練習設計有效的研究的結題報告
廣西桂平市垌心鄉王舉小學謝擁軍楊文英
摘要:
關鍵詞:數學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數學練習是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新授課還是練習、復習課都離不開練習。它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精心設計每堂課的練習,是完成教學任務,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就會發現在數學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通過調查發現老師在數學練習的設計方面存在如下狀況:1.練習單調,形式單一,以計算訓練為主。2.份量不均,隨意性較大。有時多、有時少。3.課堂作業當堂完成少,課后完成多。4.學科之間缺少溝通,不能合理的統籌安排學生的作業量。5.作業格式隨意,書寫潦草。6.注重新授作業,忽視復習鞏固作業。7.新授時作業少,復習期間作業多,學生負擔重。8.教師下水作業少,對作業難易程度不太了解。9.反復訓練多,舉一反三少,不注重練習設計,過于強調練習與教材的一致性,課堂練習題大多是一些條件明確,思路單一,結論明確的封閉性習題。10.書面作業多,其他形式的作業少。
基于上述現象,我們認為有必要對練習重要性的再認識和對練習現狀的重新反思,因此我們課題組提出了新課程下小學數學練習的有效性研究,力圖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確立效率意識,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是有效的,哪些練習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使學生學得既扎實又輕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輕負擔高質量,推進素質教育”這一主題。
二、課題的價值與研究目標
1.本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1)關注小學數學練習活動設計的研究,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能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2)關注小學數學練習活動設計的研究,可以讓學生所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使學生愿學、想學、樂學,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3)通過對“小學數學練習活動設計的探究與實踐”課題研究,可以促使教師認真研讀現行小學數學教材,達到“讀懂、讀通、讀透”教材的三重境界,從而能活用教材,重組學材,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素養,并最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益。
2.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研究,探索不同教學內容練習的重難點及練習的多種形式,從而使課堂的練習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2)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探索多種課外作業的形式,提高作業效率。
(3)通過實踐研究,轉變教師、學生的教與學方式,與其形成小學數學練習活動設計的有效策略。
三、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其強調學習是由學習者自己決定的,學習具有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學習者主動地去接觸有關的信息,并利用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觀念來解釋這些信息。學習者以自己的經驗和觀點來構建知識,獲得對客觀世界理解并賦予意義。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并不是知識的分配者,而成了學習活動的共同參與者。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教師注意的重點并不在教材上,而是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上面,教師所關注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品質。對學生的評估也就不是單純的以成就測驗的方式去測量學生學了多少知識,而是更多地重視“質的評估”。
篇3:教科研隨筆記一次課題結題答辯會
昨天參加了連云港市教育學會十二五教研課題結題答辯現場會,我研究的課題"簡約"將于近期結題。這次欲結題的課題很多,我和兩個同事排在了第5組。下午二點不到我們就到了教師發展中心等候,第5答辯室已經來了不少人。大家神色略顯緊張,相互小聲地交流著。我們幾個也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答辯現場會,搞不清會遇到什么問題,也沒準備什么材料,心中不免忐忑不安。
不一會,負責第5組答辯的董主任帶著聘請的專家師專附小的潘校長進來了。潘校長面帶微笑,態度和藹,一悉話緩解了大家的緊張情緒。董主任簡單宣布了流程及注意事項,答辯會正式開始了。值得點贊的是領導們考慮的很周到,特提出路遠的農村教師可提前進行答辯,對教師的人文關懷讓人感動。
答辯會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潘校長不時對答辨者進行提問或提出一些建議。真不愧是專家,所提的問題一針見血,所提的建議切實可行,讓與會者聽得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