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識字與寫字教學改革基本理念

識字與寫字教學改革基本理念

2024-07-31 閱讀 7224

識字與寫字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

發布者:林成欽

識字與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與寫字教學的改革直接決定著閱讀和寫作教學的改革,而且還直接影響著其它學科的教學。最近幾年,一些國家開始重視兒童智力的早期開發,把識字、閱讀能力的培養作為智力開發的重要途徑,因此,識字與寫字教學的改革會越來越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反思我國近代以來識字教學的發展過程,不難發現,照搬外國母語教學理論多于對我國傳統識字經驗的吸收和借鑒,正因如此,識字教學曾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以,必須對識字與寫字教學的理念進行認真的審視,使識字教學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符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遵循母語教育的規律,從而促進識字與寫字教學的實踐探索的不斷發展。

一、識字教學內容應該符合但不能等同于學生的語言實際。

清末興學以后,人們開始注重學生識字的興趣,以及識字要符合學生日常生活的語言實際。這樣的原則是正確的,特別是針對傳統蒙學教材的弊端進行改革具有現實意義。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卻出現了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學生的語言實際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言實際是什么?對于剛上學的學生,當然主要是指學生的口頭語言,如果這樣,教科書的編寫就要與學生口頭語言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學生的學習內容是書面化的口頭語言,識的字是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話中的字。這樣做,最難的是教材的編寫,幾乎沒有現成的作品可以選用,只好自行編寫課文,特別是在白話文運動的初期根本沒有很多的白話兒童文學作品可選擇。在編寫課文時,還要考慮選擇字種等問題,由于受制約的因素很多,又徹底否定、拋棄了傳統的作法,沒有可供依傍的內容,因此編出來的教材和實際的教學實踐就可想而知了。特別是1920年1月教育部下令將初等小學的國文教學改成國語教學,從此開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小學國語教科書的課文基本上都是自行編寫的。例如,中華書局民國十二年(1923)一月出版的新小學教科書《國語讀本》第一冊第一課“來來來,來看,來看?!钡谑徽n“這本書是我的,這本書是你的,這本書是他的,這本書是誰的?”世界書局民國二十二年(1933)出版的新課程標準教科書(第一種)《國語讀本》第一冊第五課“小弟弟,小妹妹,來來來?!钡诙缘谝徽n“我有十個小朋友,五個在左,五個在右。會打鼓,會拍球。這十個小朋友,就是我的一雙手?!睆谋砻嫔蟻砜?,這樣的教材符合學生語言實際,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學的就是日常運用的,但是這里隱藏了一個巨大的風險,如果學生學習的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基本平行,甚至還要低于口頭語言,就會嚴重地制約或壓制學生語言的發展,包括口頭和書面語言。(這樣的現象隨處可見,例如學生進入小學,有些學生會出現“學生腔”現象,本來在入學前就早已會說并在口頭語言中沒有必要說完整的句子,這時一定要堅持把句子成分補齊,在課堂這樣說,回到家里也如此,聽起來感覺別扭、不舒服。等到了三、四年級這樣的現象又自動消失了,此時學生在口頭表達中不再照搬課本上的話,開始意識到了口頭與書面語言的不同。這種現象的產生與語文教材密切相關,主要原因就在于教材中的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平行,教師在教學中又有意識地進行強化。)因此,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先生曾對此進行批評,“兒童的課本成了只能說說看看,既淺得毫無趣味,又干枯得不能瑯瑯誦讀的東西。事實上,當我們還在使用方塊漢字的時候,要初識字的孩子讀的東西全然合乎口頭語言的需要,那是很難辦得到的。‘馬來,馬來’,‘大狗叫,小狗跳’,這是什么語言實際!六七歲的,說話早已相當完善的孩子,他們的語言實際何嘗是這么一副樣子!”(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第47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針對當時教科書中大量如“大狗叫,小狗跳,叫一叫,跳兩跳?!钡膬热菡J為,這些是“有字有音而沒有意義的東西。”應該讓學生讀一流的語言文字、富有生活意義的內容,如“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p>

由此引發了值得深思的第二個問題,學生識字僅僅是為了識字嗎?從上面列舉的課文可以很容易發現,是為了遷就識那幾個字,課文才這樣編寫。不難想象,學生的實際學習結果也主要是那幾個字。如果說主要側重識字,這樣做還勉強可以。但是,從總體來看,每課出現的生字又不是很多,識字量也上不去。如果識字量不多,學生的語言發展又受到制約,肯定不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從我國近現代小學語文教育發展歷程來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初等小學識字教學是低谷。由于當時小學剛剛從文言文教學轉變為語體文教學,原來文言文教學的思路和作法不可能套用到語體文教學,沒有現成的答案,人們一時陷入不知所措的茫然與困惑也是必然的。從解放前不同時期國語教科書和建國后語文教科書的發展可以發現,人們一直在努力使識字教學從低谷中走出來,一直到今天還在做著各種探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小學識字教學思路還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延續了幾十年的思路還發揮著作用,從現在的一些語文教材隨處可見其現象與痕跡。

學生語言發展的規律,以及實踐的經驗和教訓證明,符合學生日常生活的語言實際不能等同于學生的語言實際,應該高于學生的語言實際,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識字不能僅僅為了識字,識字應該與語言發展結合起來,必須為積累語言材料、文章樣式等奠定基礎。

二、發揮“分進合擊”的優勢,規避“齊頭并進”的弊端

從清末開始,識字教學的理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原本帶有漢語言文字特色的識字教學思路被當時認為具有普適性的理念所代替,所謂普適性理念是指當時很多人借鑒外國的經驗,識字要作到認、講、寫、用。促使發生變化的主要根源是西方教育理論開始滲透、落實于微觀的教學實際中。注重學習興趣,注重理解與運用,強調所學的即是所用的。遵循這樣的理論,識字教學必然走認、講、寫、用齊頭并進的道路,即后來人們所熟知的識字“四會”。相對清末發展起來的認、寫、講、用齊頭并進的識字道路,在此之前千百年來的傳統語文教育經驗則是分進合擊,即不追求認、講、寫、用的一步到位,而是四者先各走各自的路,到了一定程度才合而為一。眾所周知,傳統的識字教學是先讓學生讀《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開始認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倍_始寫的則是“上大人,丘乙己?!闭J和寫不是同步的,講和用也不是同步的,認、講、寫、用更不是同步的?!盀槭裁从心敲匆欢螘r間,要各走各的路呢?因為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規律、步調。一切從客觀事物的實際出發,當分則分,當合則合,別看都是‘字’,認、講、用、寫可并不是一回事。”(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第41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如果說這是側重根據漢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做出的選擇,那么外在的客觀推動力來自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需要。學生開始學習的強烈欲望是盡快能夠閱讀,但是如果識字速度很慢,識字量很少,根本無法實現閱讀的要求,時間拖得越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要求無法滿足,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只能是先解決認字問題,盡可能地快一些認識一定數量的字,能夠初步形成閱讀能力。根據這樣的現實需要,開始階段以認為主,在講、寫、用方面的速度放慢。這樣做解決了主要矛盾,隨著閱讀能力的發展,講、用、寫也會及時跟上。例如對一個字字義的理解會在多種語言環境的閱讀過程中逐漸發展,而試圖通過一次學習就完全解決理解字義的問題也是不可能的。另外學生讀得多了,自然有表達的要求,去寫去用。與此相反,每學一個字都要達到認、寫、講、用,其結果必然是相互牽掣,互扯后腿,只能是一齊放慢速度。

近代以來在識字方面走過的彎路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從清末民初的教科書即可窺見一斑。例如商務印書館民國元年六月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第一課“人”,第十一課“小貓三只四只”,第二十一課“一二三四五六七*x十”。第二冊第一課“新書一冊,先生講,學生聽。先讀字音,后解字義?!睆慕炭茣恼n文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學習每個字至少是要求認、講、寫。第一課只學一個字,到二十一課才陸續學完一至十個數字。第二冊第一課的課文內容明確地說明了識字教學的思路,即教讀字音,講解字義,然后再寫。(本課的生字是冊、講、聽、讀音、解義)一共是18個字的課文,生字數是7個。由此可見,認寫同步必然造成認字量很少,下面的統計數字也可證明。文言教科書的生字相對還多一些,二、三十年代的國語教科書第一至四冊生字數基本在1000個左右。(鄭國民《從文言文教學到白話文教學??我國近現代語文教育的變革歷程》第109頁,第102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0年1月第1版。)

五種教科書1~4冊生字數比較

教科書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總數

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

商務印書館民國元年六月出版

286

370

338

325

1319

《新體國語教科書》

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年八月出版

150

230

320

300

1000

《新學制國語教科書》

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二年二月出版

243

260

275

297

1075

新小學教科書《國語讀本》

中華書局民國十二年一月發行

273

285

306

306

1170

新課程標準教科書《國語讀本》

世界書局民國二十二年出版

190

267

289

299

1055

生字數少,每冊課文總字數也必然少,只能重復出現原來學過的極其有限數量的字,但是,如果每課出現的生字數多一些,又會使學生不堪重負。例如上表中的《新國文》第一至四冊課文總字數分別是570、1321、2056、2617,《新體國語教科書》第一至四冊分別是450、910、1915、2826。(鄭國民《從文言文教學到白話文教學??我國近現代語文教育的變革歷程》第109頁,第102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0年1月第1版。)學過的字在一冊書的課文中平均只有2次左右出現機會,(只有《新體國語教科書》第一冊是3次)這樣的課文學生讀起來必然難度很大,生字太多,肯定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隨著語文教育的發展,認、寫、講、用齊頭并進的作法曾一度達到極致。如果說前期還側重認、講、寫,那么后來不適當地加強用。例如,每學一個生字都要練習組詞、造句。大量的組詞、造句練習充斥整個教科書,認為只要學生會用一個字組詞并造句就會用這個字。從而大量地占用學習時間,語文學習效率低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認識和總結齊頭并進識字思路的經驗和教訓的同時,還要清醒地看到傳統語文教育中分進合擊識字思路的局限。一方面看到了有利于學生盡早讀書的優勢,但是也不能忽視其中的嚴重問題,即用盡可能短的時間認一定量的字,無論采取什么方法都很難擺脫死記硬背的干系,不理解當然難免枯燥、無興趣。為了解決和規避這個問題,既不能照搬“三、百、千”,也不能直接套用外國的理論,人們一直在積極地探索,尤其是最近二十來年,在這方面進行的各種嘗試和實驗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其中一個重要的啟示是,尊重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采取認、寫、講、用分進合擊的理念,但是,不是認、寫、講、用各自為政,更不是單獨追求單一漢字的字義理解,而應該在保證互不牽掣、干擾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促進四者的相互作用。讓學生在認字的過程,把字所在語言環境作為對象,能夠大致感知、了解。學生很容易理解一句話、一段話的意思,而很難理解其中的某一個字的字義。隨著在不同語言環境的反復出現,學生逐漸會加深、拓展字義的理解。

三、加強寫字教學意味著對寫字教學功能認識的深入

在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加強寫字教學不僅體現在《語文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明確提出了這個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比绻偌由?998年教育部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寫字教學指導綱要》,自然會引發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么在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在中小學教學中加強寫字教學?這是一個在現代社會尤其是信息技術教育愈顯重要的背景下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問題。概括起來說,現實的需要和對寫字教學功能認識的變化是引發寫字教學改革的主要因素。

最近幾年,寫字教學狀況令人堪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隨著計算機迅速地走進家庭,以及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寫字教學正在逐漸被忽視,主要表現在一些人對寫字教學目的的認識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規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是有效進行書面交流的基本保證,似乎已經不是像原來一樣重要,通過打印機打印出來的內容比手寫更能夠體現規范、端正、整潔的要求?,F在中小學展示出來的學習成果,就充分地展示了這樣的發展趨勢。原來教室墻上或櫥窗里的學習成果都是手寫的,現在大多是打印的,中學比小學多,發達地區的學校比落后地區的學校多,有的學校小學低年級展示出來的內容也都是打印的。在這樣的趨勢下,一些學校、教師不重視寫字教學,一些學生和家長更是如此。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認認真真地寫字相對而言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并且不象其它的學習能很快取得顯著成效。另外,人們把學生沉重負擔也歸罪于寫字教學。社會和家長批評小學教育的焦點就是學生回家沒完沒了地寫作業,其中主要的內容之一是寫生字和生詞,甚至把學生眼睛近視等問題也一并遷怒于寫字上,一些家長由此認為減輕學生的負擔是關鍵,字寫得怎么樣無關緊要,把字寫得差不多也就可以了。因此,這個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呼吁加強寫字教學也就成為必然。

另外,最近幾年人們對于小學語文寫字教學功能的認識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寫字的過程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掌握寫字技能的過程,寫字在學生語文素養形成過程中具有基礎性作用。為了有效地進行書面交流,掌握書寫漢字的技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僅僅停留在這樣的認識,就會在實際教學中產生偏失,例如為了技能的形成而反復訓練,增加學生的負擔,甚至有的教師要求把字寫多少遍當作懲罰學生的手段。或者與此相反,產生輕視的態度。語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文化物化的成果,是民族心理積淀的成果。漢字與拼音文字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本身負載、蘊涵著豐富的信息。僅以漢字的形體而言就異常復雜?!皾h字的構形,從其所以構成的各種要素,到這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從單個漢字的孤立形態,到成篇漢字的整體構象,都要比其他文字復雜得多?!保▌⒅净稘h字文化綜論》第137頁,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另外,根據漢字的音、形、義及其相互關系,寫字的過程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為了有效地進行書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過程,同時也是體會和認識民族文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另外,寫字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審美能力?!芭c其他任何一種文字的書寫相比較,漢字的書寫無疑是具有最多的講究,因而也是最需花費心智的一種活動。與此相應,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惟有漢字的書寫才能形成人類最偉大的藝術門類之一??書法。”(同上)隨著中國的開放,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價值越來越得到國際的認可,當然中小學的寫字教學不是為了培養書法家,但是,必須認識到寫字與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關系,寫字與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關系,而不應該簡單地當作一項技能。

識字,的,教學

篇2: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方案

為積極穩妥地推進我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根據盛市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面向市場,轉換機制,加快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推進兼并重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更好地發揮糧食購銷主渠道作用,確保全縣糧食安全。

到~年1月底,基本完成全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布局調整和產權制度改革,分流并妥善安置富余人員,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完成全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任務。

二、工作原則和工作重點

(一)工作原則。

1、堅持因企制宜的原則。根據盛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的要求,結合本縣實際,因企制宜,確定改革形式。

2、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妥善做好職工身份置換和安置分流工作,確保改革順利進行。

3、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根據清理財務掛帳和清產核資情況,統籌兼顧,合理制定補償標準,確保改革公開、公平、公正。

(二)工作重點。

1、搞好職工身份置換,精減糧食購銷企業富余人員,理順企業勞動關系。同時,積極創造條件,搞好職工再就業。

2、搞好資產重組界定,建立起能充分發揮調控作用的國有獨資糧食儲備體系、軍糧供應體系。

3、用足用好相關政策,消化歷史包袱,減輕企業負擔,使企業順利走向市常

4、建立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新的用人、用工、分配制度,促進購銷企業面向市場,主動服務。

三、時間安排和方法步驟

(一)時間安排。

全縣糧食購銷企業改革于今年7月份開始,~年1月底前完成。

(二)方法步驟。

1、改革形式。根據盛市有關文件規定,在對全縣糧食購銷企業調查摸底的基礎上,逐一確定符合企業實際的改革形式??h保留1-2個國有獨資企業承擔儲備糧和軍糧供應。對糧所實行股份制改革,根據清產核資情況確定重組規模。

2、職工分流安置方案。糧食購銷企業要結合實際,依法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職工分流安置方案,并召開職工代表大會,廣泛征求職工意見,于~年1月底前全部完成職工身份置換。

3、清產核資。從今年7月份開始對全縣糧食購銷企業進行全面清產核資,10月底完成。

4、經濟補償金。企業補償金按照企業自籌為主、財政適當補助的辦法,多渠道籌集。

5、妥善安置分流富余人員。堅持以人為本,多措并舉,妥善做好安置分流富余人員工作,確保平穩安置、順利分流。用足用好社保、退休、內退、病退等政策,保持職工社保關系的連續性和再就業政策的銜接,鼓勵職工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對安置的職工要依法規范勞動關系,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6、新公司注冊登記。重組后的糧食購銷企業要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手續和社會保險變更手續,建立新的企業經營機制,深化內部改革。縣糧食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國有獨資企業國有資本的管理和監督,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四、相關政策

(一)國土資源部門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涉及到的劃撥土地使用權,在辦理評估備案、土地資產處置審批手續后,土地主管部門為其辦理土地有關手續。處置企業使用的劃撥土地的收入,按有關規定繳納和使用,可優先留給企業用于繳納社會保險和安置職工。對破產企業原使用的劃撥土地,其土地資產變現資金首先用于安置破產企業職工。

(二)對糧食企業依法出售自有產權公房、建筑物收入,優先留給企業用于繳納社會保險費和安置職工。

(三)糧食企業在正常經營期間,自籌資金安排的經濟補償金及社會保險費,可納入企業當期損益。

(四)勞動保障部門要把糧食購銷企業分流職工統一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企業職工欠繳社會保險費的,改制時要清償補繳。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國家和盛市有關規定,辦理失業登記和社會保險轉移接續手續。

(五)金融部門要積極支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工作。農業發展銀行對重組后的糧食購銷企業,要按信貸管理原則,積極予以貸款。對企業已經剝離政策性掛賬相應占用的農業發展銀行的貸款,已辦理資產抵押的,應當及時解除抵押關系。

(六)企業改革中需要支付的審核、評估、驗資、咨詢、登記、簽證等費用,除國家規費外,屬政府部門收取的,按最低標準收齲

五、組織領導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周密部署,精心組織,確保改革順利進行。為加強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的領導,縣政府成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領導小組(名單附后),負責對全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協調。發展計劃、財政、國有資產管理、審計、勞動和社會保障、國土資源、體改、工商、稅務、農發行、糧食等部門要從大局出發,統一思想,密切配合,各負其責,確保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的順利進行。

篇3:中學學為中心素養課堂改革研討活動方案

第一次活動

1、時間:*年7月5日中午12:30-2:00

2、地點:行政樓三樓會議室

3、對象:領導小組全體成員

4、議程:

主持:謝*

(1)周校長講話

(2)陳*副校長組織學習“學為中心”課堂教學改革先進的經驗和案例。

(3)謝*布置研討任務:

本次課堂改革的核心思想:學為中心

課堂教學的策略:小組合作學習、問題解決、任務驅動

課堂改革的目的:有效學習,提升素養。

本次需要研討的問題

①根據本學科特點對課堂40分鐘時間進行分段任務設計(明確各時間段教師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學習任務)

課堂40分鐘任務設計:

第一環節:0-前5分鐘:組織課堂,新課引入,當堂完成預習檢測

關注點:預習檢測卷如何編寫

第二環節:5-15分鐘:提出問題,任務驅動,學生小組討論解決

關注點:問題如何來(教師如何預設問題,學生的問題如何收集和展示)

第三環節:15-25分鐘:小組展示,相互補充

關注點: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小組以何種形式組建,小組的位置如何安排,課堂內小組如何分工管理,班級中小組間的評價制度如何跟上,學校中如何加強對學習小組的集體評價。

第四環節:25-35分鐘:教師小結,方法提升,解題指導。

以上第二、三、四環節可以穿插進行,體現精講原則。

第五環節:35-40分鐘:當堂鞏固練習。

②適合新的課堂模式的作業布置、批改和課余時間的管理模式,體現精練原則。(布置什么作業,什么時候批改?如何批改?作業中的問題什么時候解決?以何種方式解決學生作業中的問題?)

③設計出適合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集體備課模式(備什么?怎么備?什么形式的作品?)

各學科組在獨立研究期間,組長牽頭,學科組研討兩次,形成共同方案。

第二次活動

1、時間:*年7月26日-7月29日

2、地點:待定

3、對象:領導小組全體成員(每個成員帶筆記本電腦)

總務處(后勤安排)

信息技術處(提供投影儀)

4、議程:

7月26-27日:各小組研討,形成初步方案,上交電子稿。

7月28日:各小組完善方案、各小組展示本組方案(ppt形式),相互探討取長補短,進一步完善本組方案。

7月29日:各小組完成本次方案,把成果電子稿上交。

第三次活動

1、時間:*年8月25日-8月30日

2、地點:學校各會議室

3、對象: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社會全體老師

4、議程:

1、學習課堂改革新模式,集體討論完善模式。

2、組內分工,集體備課

3、領導小組成員審核各集體備課小組的成果。

后續工作,各備課組根據學校課堂教學新模式,完善提升。

相關推薦:

高郵市中小學高效課堂過關年活動方案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活動方案

親子團隊第二課堂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