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多媒體教學信息技術讓古詩流入每個孩子心田

多媒體教學信息技術讓古詩流入每個孩子心田

2024-07-31 閱讀 7883

多媒體教學信息技術讓古詩流入每個孩子的心田

摘要: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瑰寶之一,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教學中,我嘗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創設詩境,引導學生感知整體美,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指導朗讀,體會情感美,啟發想象,訓練表達美,讓學生感知美、創造美,讓古詩教學流入每個孩子的心田。

關鍵字:信息技術;古詩教學;多媒體

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麗璀璨的寶珠,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瑰寶,是祖國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一朵浪花。它以其精練的語言、完美的藝術特色、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小學語文課本收錄的古詩或寫景或敘事,或豪放或婉約,無一不是作者的精辟之作。這些古詩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遠,如果能很好的掌握并運用它,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說話、寫作水平,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因為古詩的形式體例、遣詞造句等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本身所蘊涵的獨特意境和優美韻味很難被學生感悟。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

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走進課堂輔助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在古詩的教學中,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在學習內容和方式上,在學習時間和空間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深刻地領悟古詩的意境美,并能讓學生較直觀的體會古詩的情感美以及語言美。還有助于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不僅極大地改善了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認識素質的提高。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蔽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生特有聲響。”運用信息技術,就是為了撥動學生的心弦,讓詩人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讓一首首古詩像一串串快樂的音符,流入學生的心田。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詩境美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古詩教學時,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圖文并茂等多種形式給學生以豐富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詩是抒發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圖片,那么教學往往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鵝》這首詩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有鵝的色彩、形象、動作等等。如此豐富的信息僅憑口頭講解是不易表達完整透徹的,故此根據詩意制作了一個動畫。畫面上:亭臺樓閣,楊柳依依,岸邊一位老翁捋著胡須,一個兒童正在不斷地向湖里那群歡叫的大白鵝拋散谷粒。圖中白鵝伸縮著頸部、紅掌輕輕撥動著碧綠的湖水,再配上鵝的叫聲與紅掌撥水的聲音。教學時聲形并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為學生想象活動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象信息,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

二、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古詩相關背景資料,感知情感美

現有小學教材中對詩人的介紹往往沒有過多文字的介紹,只介紹詩人的所在年代及姓名,簡單而枯燥乏味。對于古詩的教學來講,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是走入文本的一條線索,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者,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和文本作者進行深層對話。而我們理解古詩很講究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作者的介紹更加全面、配以的詩人的畫像更能凸顯其精神風貌,從而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詩詞作品,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例如,學習陸游的《示兒》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方便快捷地展示陸游的生平事跡,讓學生了解陸游坎坷悲壯的一生,感受陸游的愛國情懷,以此拉近學生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學生被陸游的愛國之情深深打動時,教師此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出示陸游的其他幾首古詩,當學生了解到《示兒》這首古詩是陸游在彌留之際,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真摯!當學生了解到這一寫作背景,就會懷著和詩人一樣的心境去讀詩,悟詩,詩在學生的心中就有了生命和情感。

篇2:小學寫作論文多媒體在教學作文教學中運用

小學寫作論文多媒體在教學作文教學中的運用

安陸市辛榨中心小學董莉

[摘要]: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進行多媒體輔助作文教學,能把圖像、聲音、文字等教學材料融合,實現教學的優化整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的發展,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

[關鍵詞]:想寫愛寫培養觀察能力開闊視野。

我從事語文教學工作以來一直努力探索以一條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作文途徑。在這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作文課堂教學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運用“多媒體”有助于指導學生輕松、愉快地寫好作文。

一、多媒體作文激發了學生“愛寫”的興趣。

運用聲象媒體,創設良好的習作情境,讓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下寫作,能激發學生“愛寫”的興趣。學生突破習作時“無話不說”,“無事可寫”的難點,掌握寫作技巧,是高級的智力勞動。要讓學生在心理上不緊張,不畏難,靠大談作文意義,重要性之類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運用直觀,形象,新穎的感染力,可視性強的多媒體調動學生觀察,思維,聯想等智力因素,已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參與習作為樂事。如:完成“范文引路”環節后對學生說:“為了明年的桔子成熟有更多的人來品嘗桔子,我們到桔園觀賞觀賞,看看桔子有哪些地方惹人喜愛,然后寫信向外地的親朋好友介紹,好嗎?”接著顯示電腦,隨這歡快的樂曲聲,屏幕上呈現出一片桔子成熟的豐收景象。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個個目不轉睛地望向懸掛在樹上的桔子,滿筐的桔子,剝了皮的桔子,如臨其境,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情不自禁地小聲議論起來。一個學生說:“桔子成熟時,當你走進桔子園,就能看到一個個桔子沉甸甸地掛在樹枝上,一陣風吹來,樹枝搖呀搖,好像在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來品嘗佳果呢!”學生說完,再次顯示電腦,選擇“桔子”“一個個桔子”“桔肉”等定格鏡頭,要求學生有順序地抓住特點觀察,描述。學生個個都會仔細看,認真想,大膽說。這樣,按學生習作的心理特點,適當運用多媒體中形,聲,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讓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交替使用,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注意力集中,能很快抓住“事物”的特點,“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又能學會“從整體到部分”,“由外到內”的觀察方法,使學生“有話會說”,達到提高單位時間

篇3:運用多媒體互動教學讓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

運用多媒體“互動教學”,讓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

摘要:教學方式是當代教學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調查表明目前的教與學的方式,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學生在課堂上很少有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本文以自身多年一線教育的經驗,將情境學習理論與最近發展區理論作為理論依據,將多媒體教育技術融合與課堂教學創設生動活潑的互動教學,形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等新型互動學習方式,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從而由“學會”轉變為“會學”。

關鍵詞:多媒體;互動教學;有效性;合理性;最優化

多媒體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是與傳統意義下的數學教育有著本質區別的發展新階段。強調實踐、操作和探究行為,注重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重視合作交流與情感體驗的新型教學結構將在多媒體教育環境中得到實現。如今,多媒體手段也在發生質的變化,由投影→白板→ipad,長期的一線教學工作,讓筆者有了一個深刻的體會:無論運用哪一種多媒體手段,都要為課堂服務,尤其要為學生服務。將情境學習理論與最近發展區理論作為理論依據,將多媒體技術融合與課堂教學,創設生動活潑的互動教學,形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等新型互動學習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所謂互動教學,是通過互動程序為學生提供學習活動的支架,使學生能夠進行比較復雜的學習活動,并投入到高級的思維和問題解決活動中去,突破了傳統教學中一些很難講懂講透或操作上的難點,不僅對傳統的教學內容實現了本質的拓展和超越,同時也豐富了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對于小學生而言,互動教學更大程度上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有趣的情景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每個學生的動手、動口、動眼、動腦,提高教學效果。

一、利用多媒體,在生動的情境中構建互動學習環境

數學教學,應十分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維能力。用恰當的媒介,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來再現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將新知識與舊知識合乎邏輯地聯系起來,呈現學習數學知識的思維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變難為易,發展思維能力。如教學一年級的“同樣多”一課,在課上通過“認識同樣多”“找同樣多”和“變同樣多”三個層次進行教學。在認識同樣多時,利用游戲課件演示:一年級一班和二班舉行拔河比賽,但老師的哨聲一直不肯吹響,請同學們觀察出了什么問題?學生會發現一班16人參加,二班15人參加,不能開始比賽,教師問其原因,學生回答:“兩班參加的人數同樣多時,比賽才公平。”簡短的語言,卻極有力地說明學生已初步認識了同樣多的概念,并能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接著由學生自己討論問題,一班下去1人或二班增加1人,兩班的人數同樣多,可以參加比賽。學生的點子越出越多,思維也活躍起來。本節課進行到第二層次難度較大,通過動手操作和計算機演示學生已初步掌握在不同樣多的兩種事物中找出同樣多的部分。于是我設計了“比水果”的游戲,請學生找出“同樣多”。這一練習要求學生找出個數同樣多的,也可找出同樣多的部分,打破了兩兩對比的形式,給學生的思維敞開了一扇寬廣的大門。當學生看到電腦屏幕上那鮮艷誘人的圖畫時,更是興奮,開始積極地討論。學生們有的找出橘子和蘋果都是3個,所以同樣多;有的找出5個桃子中3個這部分和橘子的個數同樣多;最可喜的是學生把四種水果放在一起比較,得出3個橘子、3個水果、4個香蕉和5個桃子里3個這一部分是同樣多的!孩子們活躍的思維肯定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在學生每次發現同樣多時,教師都通過動畫閃爍加以強調,有利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幾次將水果分解、一一對應排列,重新組合,學生們不但拓展了思路,而且發現了兩個規律:即同樣多是以少的標準找;從多的里面找出同樣多的部分。而這兩點正是本節課要使學生理解的重難點。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提高,由此外化的語言在發展,駛上了一條認識和發展的高速公路。這一切,多媒體課件閃動,感觀沖擊和靈感提示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