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算機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在計算機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摘要:計算機技術應用廣泛,日新月異。一個人只有具備自學能力,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本文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作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培養;自學能力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計算機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以至于令人感到各種新事物出現得太快,需要學習的新知識、需要了解的新信息實在太多。在學校學的知識再多,也無法趕上知識更新和增長的速度。未來的社會是學習型社會,教師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更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具有“點石成金”的指頭,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這對學生一生的影響意義重大。筆者在多年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作了如下一些嘗試,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成功的教育依賴于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對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學生視為自己朋友的那種教師。只有當我們老師真正用一顆真誠的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學生,悉心愛護,平等對待,對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都充滿期望,充分信任,對學習困難者倍加關心,適時啟發點撥,才能通過學習的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相信自己、感到自己能行。在這樣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下,構建自主學習模式才具有可行性。
毫無疑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突出學生主體學習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將教學的重心從“教”轉到“學”,注重學生自己去思考、體會、討論、探究、下結論,增強學習的研討性、互動性,同時要注意進行角色轉換:由過去的“權威”、“領導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設計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從而使學生成為教學共同體的平等成員,真正實現自主學習。要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當作一個重要目標來對待,當作一項重要的任務來完成。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決定自己的學習進程。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鐵匠在打鐵以前便先去把鐵打熱……一個做教員的人在傳授學生知識之前,必須同樣先使他的學生渴求知識。”這句話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之母。”學習有了興趣,就會主動地去學。在日常教學中,我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采用語言激趣,設置懸念,創設情景,做游戲等教學方法,做好導向作用,讓學生探究潛能與欲望有所指向。例如:在學習word軟件時,我讓每位學生為自已的好友或親人制作一份生日賀卡,并且事先許諾幫助學生打印出最后的作品,并進行一次作品展覽評比。同學們對如何使用編輯修飾命令美化自己的賀卡有著強烈的興趣,想方設法去鉆研。這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達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篇2: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課件在歷史教學中作用
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課件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摘要】:CAI課件就是計算機輔助教學,是一種綜合運用聲音、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的現代教育技術。它把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集于一體,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再現性和運動變化的可控性、模擬性以及強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征,因此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的信息傳遞方式,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夠有效地渲染課堂氣氛,它符合歷史學科的特征,在教學中越來越得到廣泛推廣和運用。
【關鍵詞】:CAI課件歷史教學作用優化教育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是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成功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不但能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在分析某個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時,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圖片和場景,便于學生理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AI課件是ComputerAssistanteInstruction的簡稱,它是指以計算機作為媒體和工具所進行的教學活動。它像一位知識淵博、反應迅速、細致耐心的教師一樣,帶來了教育技術的飛躍。特別是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它很明顯的區別于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它代表著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必將給傳統的歷史教學注入新的內容。以下本人著重從兩方面來談談其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對教師而言
1、改變傳統角色,增加課堂信息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形勢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它要求教師要根據教育事業的需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角色,總結教學經驗,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CAI課件,不僅改變原來教師過去“一言堂”的狀況,很好的迎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興趣愛好。也改變了以往只用小黑板、掛圖等簡單的教學輔助工具進行教學的形式,這種新技術又為教師接觸更豐富的教學資料提供了方便,這是以前所做不到的。教師在平時的備課或課前準備時,可以通過多媒體獲取大量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錄像、動畫等內容,再經過多媒體手段加工,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輸送包括錄像、動畫、圖表等綜合內容,突破原有教材的局限性。不僅幫助教師開拓思維,改變教師在課堂上傳統的角色和教學方法,教師也可以在適當時候強調自己是學習的推動者,而不是資料輸送中心。從而使學生明白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2、及時反饋信息,減輕學生負擔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學生只要上課認真聽、記,下課背、默,這與減輕學生負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是相違背的,老師也很難掌握學生的達成度。教學時如果把教材中的一些學生易混淆的觀點設計成判斷題,或設計成選擇題由學生來回答。教師操作按鍵,問答正確可以用中英表示:“正確”或“OK”;回答錯誤,屏幕則顯不“再試一次”等字樣。一定程度上呈現人機對話的教學方式,這種人機交互思想進一步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操作過程中就能較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篇3:信息素質教育在計算機教學中應用
信息素質教育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21世紀是信息知識時代,人類社會已步入信息時代,這個時期也是中學生信息素質提升的關鍵時刻,中學生必須提升自己的信息素質,時時刻刻都要接受信息素質的教育,在這個高速發展的視覺經濟社會里,信息素質的高低是衡量一個人基本生存的能力,因此在計算機教學中開展信息素質教育顯得非常重要。文章從信息意識的概念、信息意識的培養、信息知識的獲取、信息能力的拓展、信息道德的樹立等四個方面探討了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計算機課程信息素質教育
什么是信息素質?在國外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的.信息素質最初的含義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國外學者對于信息素質的內涵,主要強調兩點:1、信息活動過程中(從信息感知到信息創造)所需要具備的能力;2、終生學習的能力保障.
美國圖書館協會19*x將信息素質定義為:(1)懂得何時需要信息;(2)知道解決某一問題需要何種信息;(3)能夠找到所需要的信息;(4)能對所需信息給出評價;(5)善于組織所需信息;(6)能夠有效地使用信息解決問題。
美國人波爾,將它概括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在這個高速發展的視覺經濟社會里,信息素質的高低是衡量一個人基本生存的能力,因此,我們身為教師,在教學中,尤其是在計算機教學中應始終注重滲透信息素質教育。信息素質教育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信息意識的培養
信息意識,是人們利用信息系統獲取所需信息的內在動因。因此,如何調動這個動因,即是我們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切入點。
(一)改善教學環境
計算機教學,應盡量安排在機房或多媒體教室中進行,這樣可以盡力發揮充滿信息的多媒體教學環境的功能,應盡量避免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空洞的理論方法的講授,否則,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學習興趣就得不到提高。通過制作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多媒體課件、視頻,學生的眼睛就會亮起來,耳朵會豎起來,精神也隨之抖起來,信息意識也就會跟著啟動起來,全方位地調動了學生的信息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信息意識內化在學生的腦海里,從而開發和發揮學生的信息意識。
(二)注重教學環節
在現代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該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原來的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知識的咨詢者、導航者、組織者。之所以這樣,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