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在語言實踐中培養學生能力
談在語言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海口九小黃花艷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教學擔負著的積累語言的任務,應包括語言材料、語言范例、語言知識三方面的積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閱讀教學應以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為目的。而在閱讀教學中又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呢?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言嘗試的實踐時對這個問題做了深入的思考。
一、培養學生的角色意識
斯氏曾對莫斯科大劇院的藝術家從事藝術創作活動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當你一腳踏進劇院的大門,就必須把家里的種種煩惱和不快統統拋至腦后”,然后才能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世界之中。這給我們教學帶來某種啟示:讓學生理解一篇課文,理解課文語言所蘊含的情感,理解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引導培養學生的角色意識,有利于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有利于能力的培養。學生進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作品,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作品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內容也就落到了實處,達到了深度。學生要把自己的角色感受表達出來,準確、到位,也就經受了鍛煉,培養了能力。
在學習《海倫.凱勒》一課時,我設計了這么一道語言嘗試題:結合課內外知識,請你用簡潔的語言給海倫.凱勒的一生寫一則傳記,并附上你想對她說的話。學生要做這道題的時候,首先就應該進行角色的轉換,“我”不單是學習課文的小學生,我是有自己見解能寫傳記的“作家”,“我”是海倫.凱勒的的朋友,要很了解海倫.凱勒的生平。另外,《鄭和遠航》一課我設計的題目是:600多年后的今天,當你來到鄭和展覽館參觀,站在鄭和的雕像前,你會對鄭和說些什么?設計這道題可謂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學生轉身變成隔著歷史與偉人對話的思想者。在《二泉印月》中語言嘗試題是:那一個個畫面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也許是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阿炳病倒在床……也許是在一個無人的黃昏阿炳摸索著回家的路……也許是……請你選擇阿炳坎坷生活經歷的一個畫面,把你看到的想到的下下來。學生又變成了目睹阿炳悲慘經歷的見證人。總之,不同的課文不同的設計點,學生也隨之轉變了角色,在角色的變換中,學生對文本、人物等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學生進入角色,用角色真正感受作品,感受生活,感受人生。
二、培養學生良好閱讀品質
我們設計的語言嘗試題往往都不是課本上的課后練習題目,甚至在課外各種練習冊中也難見到的。應該說,每設計的一道題都非常的靈活,要求學生對文本的精神要十分吃透,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也要相當,否則完成起來就比較有難度。因此,我們鼓勵學生盡可能地增加閱讀量積累語言因素。而閱讀過程是一個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使他們能夠廣泛涉獵,厚積沉淀。有了非常深厚的積淀,學生再回到文本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就顯得游刃有余了,潛移默化中奠定了學生的寫作基礎。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魏書生說的好:“能力決不是老師講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力,讓同學們自己動手,自己發展自己,開掘自己,那么他就會變成為一個強者。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讓學生接受性的學習,那孩子就日漸依賴缺少了學習的活力。在課堂上做語言嘗試題時,剛開始是我將自己設計好的題目在某個教學點出示學生思考完成就行了,后來發現這樣的形式太單一,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動力。于是決定放手讓學生動手自己設計題目,自己完成。一有進步的我當場肯定,我還鼓勵孩子們尋找合作伙伴來設計題目,剛開始學生給自己的問題是比較簡單的,如:這篇課文可以設計什么語言運用題?可在語言的世界里,慢慢的,學生發現自己動手提問題很有意思,便很迫切地希望自己來設計問題,在同伴的幫助下學習也顯得更有趣了。這時候他們會問:這篇課文有幾個可以成設計語言運用題的經典段落?更適合設計哪一類的語言嘗試題……
當真正著手設計題目時,他們著實爆發出了他們的能力。
在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課中他們設計了這樣的題:根據11課插圖及課文內容,聯想司馬遷當時的處境,為插圖配上一段文字。在埃及的金字塔一課中更是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有的設計:如果此時你就站在金字塔面前,我會對它這宏偉氣勢感嘆些什么?有的設計為:埃及金字塔的輪廓像漢字的“金”字,也像漢字的“全”、“人”等,為什么埃及人不用其他的漢字,而用了“金”字?你是怎樣想的?還有的設計:如果你是被派去埃及的報社記者,現在金字塔就在你的眼前,你要怎么向別人介紹它呢?
總之,當一個善于發現的老師,發現生活中的,引領學生發現語文的美。學會運用語言,用語言描繪心中的世界。
篇2: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通過教學活動讓孩子語言和情感得到發展
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通過教學活動,讓孩子的語言和情感得到發展。
發布者:唐莉莉
一、以富有情趣的語言,調動幼兒的情感。
“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幼兒教師要形成優良的情感品質并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從某種角度看,教學活動其實也是一種藝術表演,只是其形成程度與歌舞、戲劇不同而已。如同演員一樣,幼兒教師要在教育教學這個舞臺上感動幼兒,教師得先感動自己,這是幼兒教師需要練就的內功。沒有這種內功或內功不足,就難以真正教書育人。而要提高情感素養,就要在語言方面下點功夫,因為幼兒教師的語言有吸引力或聲情并茂的導入,或抑揚頓挫的過渡,或富有啟發性的提問,都會使教學活動增添韻味。
二、把握教材內涵,激發幼兒的情感。
情感是幼兒后天接受教育的產物,因此幼兒情感的形成有很強的可塑性。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的情感往往是教師引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為原動力,而這種原動力是引起他們情緒共鳴的基礎,它能激發幼兒高昂的情緒。如:在故事《小紅帽》的教學中,我采用了邊敘述故事邊讓幼兒想像故事情節的發展,發展幼兒的思維,扣住幼兒的心弦,激起幼兒學習探索的愿望。在這次教學中我設置了三個問題:(1)小紅帽走在樹林里的時候忽然發生了一件什么事?(2)小紅帽看見有許多美麗的鮮花,接著她會干什么?(3)奶奶從門縫中看見了大灰狼她是怎樣對付大灰狼的?孩子們在這樣的提問引導下,唧唧喳喳地討論聲此起彼伏,活動氣氛越來越活躍。他們紛紛發言,各抒己見,深切地感受故事情節。喚起了孩子們的想像,激發了他們的情感。
三、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指導幼兒表達情感。
幼兒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常常受到無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維等特點的左右,對任何新異的事物的出現都能引起極大的興趣而集中精力。如果單靠教師一味的灌輸,幼兒一個勁兒地學,是很難提高語言教學效率的,也很難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是認識興趣,有興趣就容易接受,有興趣就能抗拒干擾,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我采用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參與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做到“寓教于樂,寓學于玩”,指導幼兒表達情感。
四、和諧師生氣氛,產生感情共鳴。
教學活動是師生間的雙邊活動,課堂上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師的語言、表情都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幼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必須是積極的、肯定的,只有教師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較好地從整體上把握活動過程的重點和難點之間的聯系,用自己的情緒去帶動、感染幼兒,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教師親切的態度是誘發幼兒良好情感的紐帶。在語言教學中,我常常采用的口頭表揚、掌聲鼓勵等方法,向幼兒表達教師對他們的關愛、鼓勵。如:對本不太舉手的幼兒偶爾舉手后我會說:“*X今天舉手了,從今天起他想成為一個動腦筋的孩子了。”對不肯講故事的幼兒,當他講了一個簡短的故事后,我會說:“*X的故事講得好極了,小朋友們都喜歡聽。”……教師一句貼切贊美的語言,一個贊許的眼神都可以使幼兒增強自信,有時還可以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新的開端。我班的陸幽思小朋友就是一個在教師贊許和鼓勵下成了一個愛動腦筋、愛舉手的孩子的。師生間的親密融洽性無疑為開展教學活動取得了一條溫馨的情感之路。
教育是充滿感情、充滿愛心的事業。沒有感情是蒼白無力的教育。由此可見,現代教育十分重視情感教育,迫切需要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投入。所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要注重在活動上發揮情感教育的作用。